內容介紹
1949年,是蔣介石自認其革命生涯中遭遇最大挫折的一年。不過,從他一生事業來看,這年則是他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雖然被指為“失去中國的人”,但他卻也是建設台灣的奠基者。蔣介石自1949年1月21日下野,到1950年3月1日再起,前後共一年一個月又七天。他的下野固然有美國方面的因素,但是影響不大,主要還是在於國共戰爭,國軍潰敗,政府內部呈現分崩離析的狀態,以及蔣氏對於中國國民黨的失望所致。
就蔣介石個人而言,這一年是其一生中最感屈辱的一年,即使在時隔數年後,對於這一年各種經歷的記憶,依然是“悲慘”“侮辱”。除了自我反省外,在對國民黨黨員的多次演講中,他曾以“亡國”來形容當年的處境。
不過,從蔣介石一生事業來看,1949年亦是他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雖然他被指為“失去中國的人”,卻是建設台灣的奠基者。
編輯推薦:
1949年蔣介石下野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重慶撤退時,為何下野的蔣介石突然出現在前線指揮戰鬥並最後撤退,而代總統李宗仁卻早早地在香港就醫?
緊急關頭代總統李宗仁為何突然出國?其間,蔣介石如何完成角色轉換,從幕後走上前台?
共產黨提出的和平談判條件,為何被國民黨高層認為是“降書”和“罪狀”的供認?
下野後的蔣介石為何被宋美齡、李宗仁屢勸出國?他們的動機和和目的是什麼?
“悲慘”的1949年裡,蔣介石有沒有最愉悅的一段時光?
作者介紹
劉維開現任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副主任、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著有:《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蔣介石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
編有:《中國國民黨職名錄》《羅家倫先生年譜》
作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第三次下野
桂系的逼宮行動
一白崇喜的“亥敬電”
二蔣介石決定下野
三桂系提出的下野方案
主張和談的壓力
一蔣介石的元旦文告
二政府的和談試探行動
蔣介石下野
一下野前的準備
二最後的考慮
三繼任或代行總統職權
第二章 從溪口到台北
溪口歲月
一宋美齡的意見
二優遊山林
三親友團聚
四接見訪客
關心黨政事務
一協助李宗仁
二研究黨政改革
三旁觀北平談判
告別溪口
一上海之行
二《談話紀錄》風波
三停駐舟山
四抵達台灣
第三章建立黨政關係常軌
杭州會談
一會談召開的背景
二經過與決議
成立非常委員會
一非常委員會之設定
二人事安排的波折
推動閻錫山組閣
一何應欽的繼任人選
二蔣、閻關係之發展
三蔣介石與閻內閣的組成
四外交、國防兩部的人事爭議
第四章 維護大陸最後據點
第一次赴西南
一視察重慶
二解決雲南問題
再蒞重慶
一知其不可為而為
二主持重慶防務
保衛成都
一部署成都防禦力量
二成都失陷
第五章 在台復行視事
李宗仁出國就醫
一促請蔣介石復職
二李宗仁赴港
復職前的準備
一解決“代總統”問題
二閻錫山辭職案
蔣介石復行視事
一蔣介石決定復職
二復職的法律解釋
結論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