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逢平

葉逢平

"1998年

詩人簡介

1998年,泉州市文聯作協舉辦“葉逢平文學作品討論會”。2008年,廈門市文聯等舉辦“福建省青年詩人交流會之一葉逢平詩歌文本研討會”。1999年,被共青團泉州市委等二十多個單位評為“泉州市十佳文體青年”。
系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泉州市作家協會理事,泉州市作家協會青年創作委員會常務委員。

詩人自述

在這詩歌的神聖感已被銳不可擋的商品大潮沖刷得支離破碎的今天,古城、木船、薯花、海鷗、惠安女……深入我無聲的生活,它們仿佛萬物的靈魂,以景色與生命的平靜,告戒我不要埋怨生活,而應在生活的潮流中做平平淡淡的拖網者。

詩人葉逢平詩人葉逢平
在潮起潮落的世道上,我堅持胸懷大海之愛,不讓恨成為我的主題。我沒有愛的目的,卻有愛的本身,它使我善良,使我懂得生命,靠近詩歌。我的詩為我保留了內心的濤聲,它隨時給我幸福與痛楚的回憶,也讓我看到藍色的彼岸。
在這充滿坎坷的航道中,我在漁火下晾曬自己的情感,用心去感悟生活,體驗一種不可抗拒的生命的捕撈。
這樣,支撐我創作的,是一種坦誠,一種追尋,一種為追尋和坦誠所澎湃的疼痛,以及一些不安於沉默的洶湧的情緒。
——節選自《1998年,在泉州市文聯作協舉辦“葉逢平文學作品討論會”上的講話》

他人詩評

打撈觸礁的浪花或挖掘心底的淚水(節選)
——葉逢平詩歌印象
馬兆印
淚水是看不見的,因其隱藏在內心深處,它需要外來的鈍力和自身承受力的擠壓,晶瑩的液體才有鹹澀的航道;浪花是海的魂魄,它在觸礁的瞬間散射的能量,使我的打撈有了碎片的品質。挖掘與打撈是當今詩歌寫作最繁重的體力活。它們的責任與使命是擯棄漢語的禦寒和遮羞,然後在真誠的交流中洗滌語言的空泛和浮躁。某位先哲說:“語言,與其認為是在說明什麼,不如說是在掩蓋什麼。”如果“說明”與“掩蓋”能夠拯救或喚醒詩人的防範與欺瞞,那么語言就有了理智和袒露的權力,這也是詩歌褪去語言的盔甲在和平的場所訴說和傾聽的期待。作家史鐵生在一篇散文中說過這么一句話:“藝術從來就不是發生在空間和時間,而是發生在更高的一維,發生於眾生之精神尋覓的網脈一樣的遭遇和聯結之上。”如何在“遭遇和聯結之上”尋覓詩歌語言的“一維”,而又不違反日常出行的交通規則,這就使葉逢平打開了自身語言的黑暗,在黑暗的歧途中用文字淘洗思想,在天明之前呈上一份追悼與揭示,再從錯綜交叉的小徑中乾淨的走上靈台。
崇武屬於惠安,還被稱為“花崗岩石頭城”,在這片浩瀚的海域裡有兩位詩人不容忽視,一位是浪行天下,一位就是葉逢平,他們倆兄弟被戲稱為惠安詩歌的“雙子星座”。前者在塗寨鄉鎮忙碌,後者在崇武古城守夜。浪行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以股養家,以詩養神,兩者得兼,不亦樂乎?”可現在的股市大挫,勢必已經攪亂他詩寫的勤快;葉逢平則在堆積如山的鹽里提煉薯花與惠安女的銀飾。他主張“對生命存在的拷問,能夠上升為對惠東人及現代人整體生存狀態和集體深層心理的關注”,他的覺醒,洗亮了海平面眺望的姿勢,也使他在地域的局部找到了制高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