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長期以來,他以對黨、對人民和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長期奮戰在救助打撈的第一線,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都無怨無悔地獻給了救撈事業。他成功組織了數以百計的海上搶險打撈任務。出色指揮了寶鋼主原料碼頭的搶撈與安裝、渤海灣的"大舜"輪打撈、黃浦江的"長征"輪打撈、吳淞口"林海5號"打撈,以及平湖油田的海管搶修等重大工程。特別在"黃河小浪底救援打撈"中,不顧"腰椎盤突出"的傷病,指揮現在的突擊隊員,突破60米的空氣潛水極限,克服39度的高溫、61米的水深以及27.8米深的淤泥,從泥漿中撈出18具遺體,贏得當地政府和遇難者家屬的尊敬,得到了交通部的表彰。他為我國的海上救助飛行事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90年代前後,我國沿海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海難事故,暴露了我國海上飛行救助能力落後的現狀,部黨組決定加快發展海上救助飛機隊伍。在部黨組和部局領導下,他憑藉豐富的海上救助經驗,主持完成了首次2架專用救助直升機的技術和商務談判、機場的建設以及人才隊伍的培養,並於2001年組建了我國首支海上救助飛行隊伍。之後又以專家身份,參加了救撈系統所有救助直升機的購置,以實際行動見證了我國救助飛行事業的成長壯大。他不遺餘力地投身於我國的大深度救援打撈能力建設。"庫爾斯克號"、我國領海專屬經濟區"間諜船打撈"等事件發生後,儘管他因年齡原因已退居二線,憑著職業的敏感,他提出應儘快發展我國的深潛水打撈能力,並全身心地投入到飽和潛水技術軟體的開發中,在短短2年中,形成了長達1000多頁的作業軟體。2005年,利用上海打撈局的200米飽和潛水系統,在南海番禺的海管更新維修中,實現了我國飽和潛水"零"的突破,之後又運用該技術創造了126米的國內深水救援作業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