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萬衡,女,1904年5月生,湖南省衡陽市人。其父萬里鳴,清末從軍,後參加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脫離軍職在北京財政部供職,後棄官從商而不善經營,晚年以畫梅獲潤資養家。
萬從小隨母親住衡陽,1914年入當地文昌宮國小讀書。1917年春全家遷至北京,是年秋就讀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小。因成績出類拔萃,萬1920年、1924年相繼免試升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中、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育系。大學期間,學校發生驅逐保守派校長楊蔭榆的風潮,其作為學生會的評議員參加“驅楊運動”。1928年女師大改名北平大學女子學院。萬1930年夏畢業,立志投身教育事業,遂至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教授語文。畢業前夕無奈於與其父許配的“娃娃親”衡陽人劉伯楞結婚。婚後一年,劉在上海紅十字會救濟總會工作時病逝。萬後經友人介紹先後受聘於北平平民學院、北平西北公校教授語文,曾在北平《民聲報》《婦女周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1935年夏回湖南時,拜見其父老友時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的朱經農。經朱挽留,遂留在湖南從事教育工作,擔任衡陽女中校長。抗戰期間,隨校四處遷徙、輾轉于衡陽、資興。1941年學校改組,中學部遷永興城,改名省立三中,萬任校長,不久加入國民黨。受其弟萬驥(地下黨員)影響,思想逐步傾向共產黨,曾在永興和衡陽掩護地下黨組織和進步人士。1943年朱經農離任,萬不滿繼任廳長的反動保守,遂以回鄉養病為由辭去校長職務,與其母一起在衡陽一帶逃難。直至抗戰結束。
1946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先後擔任國民黨衡陽市十五分部書記、市參議員、市黨部監察委員、中央戡亂委員、衡陽市婦女運動委員會主委、衡陽市婦女會理事等職務,兩次競選為“國大”代表。1948年9月與肖驤在杭州結婚,隨後一道回湘,肖與地下黨組織聯繫,為湖南和平解放運動奔走。萬配合其工作,曾在刊發於1949年8月1日《中央日報(長沙版)》和《湖南日報》上的《長沙各界為擁護當局主張避免戰禍呼籲和平宣言》上最早簽名,擁護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的主張,並於1949年8月5日和肖驤一起在長沙小吳門外迎接解放軍進城。1956年8月先後在長沙市幹校、培德中學、湘江中學、市二十九中、市三中任教。1971年3月因歷史問題,受到錯誤處理和不公正對待,1979年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按起義人員待遇落實政策。1982年10月萬被聘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1985年4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擔任館員、參事期間,萬雖體弱多病,但仍身體力行,堅持寫回憶錄,積極參加文史資料的編撰。
萬衡於1985年11月逝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