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壩銅鼓

出土的青銅器中,最為珍貴的是5件銅鼓,顯示了銅鼓產生的初期階段所具有的原始性。 經專家鑑定,萬家壩銅鼓比晉寧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銅鼓型制更為原始,是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鼓。 楚雄州的牟定、祿豐等縣,都出土過萬家壩型的銅鼓。

萬家壩位於楚雄城南約3千米,原來是一片古墓葬群。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這裡組織了一次發掘面積33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79座,有大型墓13座、小型墓66座,出土青銅器1000多件,經放射性碳素測定,23號墓年代為公元前690年左右,當為春秋時期的墓葬群。
出土的青銅器中,最為珍貴的是5件銅鼓,顯示了銅鼓產生的初期階段所具有的原始性。鼓身僅有簡單紋布,均屬早期特徵。經專家鑑定,萬家壩銅鼓比晉寧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銅鼓型制更為原始,是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鼓。楚雄州的牟定、祿豐等縣,都出土過萬家壩型的銅鼓。
據考古資料證明,銅鼓源於作為炊具的銅釜,隨著社會的發展,銅鼓的功能也變化,既是歌舞伴奏的樂器,也是祭祀和慶典活動的禮器,還被奴隸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謂“擊鼓山林,群蠻畢集”。隨後逐漸演化成為顯示奴隸主貴族財富和權威的禮器。由於銅鼓可以召集民眾、號召民眾和顯示社會地位,全社會都把銅鼓視為珍寶。奴隸主們不僅生前不惜重價多方羅致,以積銅鼓愈多愈榮,而且死後還備大批銅鼓隨葬。
萬家壩出土了一套青銅編鐘,總計6枚,外形如鈴,斷面呈核桃狀,紐似雙角向外側翹出,與中原地區的編鐘不同之處,在於中原地區的編鐘每套均為奇數。編鐘本屬中原奴隸主的廟堂樂器,用以明身份、標等級,萬家壩編鐘也具有同樣性質,但造型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