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潛葉蛾

成蟲體長5~6.5毫米,頭頂有毛簇,灰褐色。複眼黑褐色。觸角黃褐色,絲狀。下唇須向上彎曲高過頭部。

基本信息

菸草潛葉蛾 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ler

分類地位

鱗翅目 麥蛾科

別名

別名馬鈴薯麥蛾、馬鈴薯塊莖蛾、煙潛葉蟲、馬鈴薯蛀蟲,俗稱串皮蟲,漂皮蟲等。

描述

一、形態特徵

前翅狹長,披針形,無斑紋,鱗毛黃褐色,雜有黑色鱗毛。在雌蛾的前翅臀區,黑色鱗毛密集形成一條較顯著的黑色斑紋;在雄蛾的臀區,黑色鱗毛組成4個黑色斑點。翅緣毛較長、灰褐色。後翅菜刀狀,灰褐色,前緣微向上拱,頂角突出,緣毛灰褐色甚長。卵,橢圓形,長約0.5毫米,寬0.4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半透明,後變為灰黃色,近孵化時為紫褐色,並帶紫藍色光澤。幼蟲體長6~15毫米,黃白或淡綠色,老熟時體背粉紅色或暗綠色。頭部棕褐色,前胸背板及胸足暗褐色,臀板淡黃色。蛹圓錐形,棕褐色,臀棘周圍背面有剛毛8根,腹面有稀生剛毛。蛹體外有土褐色的薄繭。

二、生活習性

分布於我國西部及南方,以西南地區發生最重。在西南各省年發生6~9代,有世代重疊現象。越冬蟲態不固定,但主要以幼蟲、蛹等蟲態在田間的菸草殘體、茄桿、或殘留的薯塊內越冬。春季越冬代成蟲出現後,先在春播馬鈴薯或煙苗上繁殖。春薯收穫後,一部分蟲體隨薯塊帶進倉庫內繁殖,危害夏貯薯塊。另一部分遷移到菸草大田繁殖危害,如防治不及時,後期危害嚴重。成蟲白天潛伏於煙草腳葉下或草叢間,夜晚活動。有趨光性。交尾產卵,卵多產於煙株莖桿基部土縫中,或產在腳葉背面近葉脈處,也可產於葉柄、腋芽及莖桿上。卵多散產,也有2~3粒產在一處的。卵多在清晨孵化出幼蟲,初孵化蟲在菸葉或莖桿上活動30分鐘左右開始蛀葉,從幼蟲開始活動到蛀入菸葉,一般需要2~3小時。一頭幼蟲平均取食煙草約10㎝2左右。菸草苗期,頂芽受害嚴重時,往往全株枯死。菸草大田生長期,則蛀食煙株底部葉片,自葉背近主脈處蛀入,取食表皮間的葉肉。老熟幼蟲從潛痕內爬出,吐絲墜地,在地面、腳葉、煙莖凹陷處或殘枝落葉上結灰色薄繭化蛹。煙地附近種有茄科蔬菜的受此蟲害尤為嚴重。一般冬季暖和,有利於次年蟲害的發生。卵期4~20天;幼蟲期7~11天;蛹期6~20天。一般夏季高濕環境,不利其發生,在較乾旱的情況下,往往發生較重。

三、為害特點

幼蟲潛入菸草葉片內為害,葉片上出現線形遂道或受害處現亮泡狀。苗期為害頂芽,致全株枯死。也有的蛀入葉柄和煙株的莖內為害。
四、防治方法
1、採取農業措施減少越冬蟲源。秋末初冬,徹底清除菸草殘枝落葉及煙地附近的茄科植株殘體,集中燒毀,以減少越冬蟲源,降低次年蟲害發生率。避免菸草與馬鈴薯連作。
2、清潔煙田。加強田間管理結合中耕除草,摘除底層腳葉,集中處理(燒毀或深埋、漚肥等),以減少幼蟲、蛹、卵等蟲態。
3、交替用藥防治。害蟲發生期,可選用以下低毒低殘留農藥如1%維路達2000~2500倍液或1%緬甸印楝製劑300倍液,或1%殺蟲素2000倍液,或1.8%害極滅3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噴霧。用24%萬靈水劑1000倍液噴霧可殺死潛蛀葉肉內的幼蟲。以上任用一種,交替使用。害蟲發生期每10天噴1次,連噴2~3次。採收前10~15天停止用藥。
4、生物防治。菸草潛葉蛾的天敵種類較多,已知寄生性繭蜂有12種,小蜂有10種,姬蜂有8種;捕食性天敵有4種;寄生病原物有6種。在自然界,這些天敵對菸草潛葉蛾的發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分布與棲息地

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山西第十幾個省市的產煙區。該蟲在菸草方面主要危害成長菸草,煙苗次之,還危害煙株的生長點。受害菸葉調製後,潛痕成黑褐色或灰褐色,使菸葉產生雜色,在分級操作時,常使菸葉破裂,使碎煙率增加,從而降低其商品等級和價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