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軍團[勤書網經典戰爭系列小說]

《華工軍團》 是勤書網優秀作者李鐵君正在連載的“經典戰爭系列小說”,生動再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勇向前,卻鮮為人提起的“華工”的故事。謹以本文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100周年(1918—2018年)。

創作背景

近一個世紀以前,“一戰”爆發。在這場決定西方文明的生死之戰中,14萬中國勞工背景離鄉,來到歐洲,為英國、法國的生存,為西方文明的存亡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盪氣迴腸的壯麗樂章。他們被協約國軍隊稱為“華工軍團”。

正是因為他們,中國的外交官才可以在“巴黎和會”上,義正詞嚴地要求國際社會還中國以公道;正是因為他們,英、法諸國在大戰的危急關頭,才可以免去人力資源破產的後顧之憂。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沒有華工赴歐,就沒有“巴黎和會”中國人受辱拒簽《凡爾賽和約》,沒有五四運動,也沒有中國人的徹底覺醒。

華工們為中華民族走向國際社會,為中華文明尋求新的國際認同,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然而,這段輝煌的往事,卻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在世界史、中國史、世界軍事史乃至中外文明交流史中,很少提到“一戰”華工。在眾多捐軀歐洲的“一戰”華工墓碑上,刻有“勇往直前、雖死猶生、流芳百世”的字樣。但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流芳百世”,而是被人們集體遺忘了,已經很少有人記得曾經有這樣一批特殊的中國人在一戰的戰場上一往無前。

“華工軍團”的歷史不應該被淡忘。

內容梗概

1914年夏,“一戰”在歐洲爆發。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極為殘酷、血腥的戰爭。就在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生死關頭,超過14萬名來自中國山東的農民在北洋政府的安排下遠涉重洋,作為勞工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被協約國軍隊稱為“華工軍團”。

“華工軍團”從事最艱苦的勞動,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前赴後繼。這些普普通通的山東農民,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傳奇。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情節簡介

民國初年,山東境內土匪猖獗,禍患鋒起。銅匠李忠孚新婚之日,新娘惠真居住的武家鎮突遭“野狸子”匪幫血洗。

武家鎮派信使去駐紮在縣城的北洋政府軍處求救。突圍中,信使身負重傷,臨死前將求救信託負給來武家鎮迎親的李忠孚。李忠孚不辱使命,政府軍在團長馬長臨帶領下趕走匪幫。惠真卻不知去向,生死未卜。

李忠孚意外撞見馬長臨與匪幫大當家野狸子瓜分財物,他終於明白原來這兩個人才是血洗“武家鎮”的幕始作俑者。為滅口,馬長臨突施殺手。混亂中,馬長臨殺了野狸子,李忠孚趁亂逃走。

在政府軍的圍剿下,野狸子匪幫悉數覆滅。馬長臨為了結自己的心病,嫁禍李忠孚殺了自己的參謀長,又故意為郭復等不明真相的土匪創造越獄的機會,並透露:野狸子是死在李忠孚之手。郭復等人對馬長臨感恩戴德,信誓旦旦地表示:尋遍天涯海角也要手刃李忠孚為大當家報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北洋政府為了加入協約國,實施了一個明守中立,暗事參戰的“以工代兵”計畫。即向英、法等國派遣大批勞工,支援協約國的戰地勤務。為了躲避追殺,李忠孚決定應徵勞工前往國外避難。郭復一夥,竟也一同從中國跟到了歐洲。

在戰場上,華工們要頂著德軍的空襲和炮火的威脅挖掘戰壕,還要忍受英軍的高壓和暴力管理。經過戰爭的洗禮,李忠孚、郭復,這對“仇家”卻在不停地合作與對抗中逐漸產生了友誼的萌芽……

人物介紹

李忠孚:二十多歲。李村銅匠。被迫經歷了一系列讓他意想不到的事件後走投無路,只好應徵為赴法國華工。被編入“華工軍團”十三營。在歐洲戰場上,歷經種種生死考驗,最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蘇惠真:李忠孚之妻。比李忠孚大二、三歲。勤勞持家、溫柔賢惠、孝養公婆、任勞任怨。典型的中國傳統女子。

武孝仁:二十五、六歲。遇事從容不迫,富戰鬥精神。自幼接受儒家文化薰陶。後與英國牧師姚存義學習西學,精通英、法兩國語言。對耶穌基督的精神倍生景仰,加入英國基督教青年會,投身法國戰場,為戰地華工們提供志願服務。最後,為救自家的仇人郭復,在德軍飛機的轟炸中犧牲。

武孝勇:二十多歲。武孝仁之弟。嶧縣武家鎮民團教練。自幼習得功夫。出生牛犢。粗魯莽撞。

武善銘:五十來歲。孝仁、孝勇之父。正直忠勇,急公好義。武家鎮德高望重之紳商兼民團團長。

芬妮:二十多歲。單純美麗,獨立倔強的比利時女子。

姚存義:五十多歲。英國來華傳道牧師。平易近人,溫文爾雅。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在為英軍祈禱時,被德軍炮彈炸傷,不治身亡。

野狸子:四十來歲。嶧縣匪幫大當家。生性凶獷,有勇善戰。素慕清代官榮,每次打劫,必頭戴頂翎,前呼後擁。

郭復:二十來歲。嶧縣匪幫三當家。血氣方剛,堅毅果敢,能屈能伸。後因所在匪幫被政府軍剿滅,迫不得已加入旅法華工隊伍。被編入十三營。後改邪歸正,皈依基督教。

馬長臨:四十多歲。北洋陸軍第三團團長。陰險狠毒。口蜜腹劍。極度貪婪。

徐道原:四十幾歲。“華工軍團”十三營工頭。太極拳高手。略帶迂腐卻極有主見。身懷武功深藏不露。在華工中頗具影響力。由於其一直不願剪掉在晚清時留的辮子,也被華工工友們戲稱“辮子先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