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長橢圓形, 體長 21-23mm、寬11-12mm,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澤。胸、腹部生有黃色長毛,臀板端 明顯向後突起 , 頂端尖畫,前胸背板寬為長的兩倍,前緣鈍角、後緣角幾乎成直角。每鞘翅 3 條隆線。前足脛節外側 3 齒, 中後足脛節末端 2 距 。雄蟲末節腹面中央凹陷、雌蟲隆起。雌性腹部末節中部肛門附近 呈 新月形 , 凹處較淺 , 後足脛節內側端距大而寬 。
卵 橢圓形,乳白色。
幼蟲 體長 35 - 45mm ,肛孔 3 射裂縫狀,前方著生一群扁而尖端成鉤狀的剛毛、並向前延伸到肛腹片後部 1/3 處。
蛹 預蛹體表皺縮無光澤。蛹 黃白色,橢圓形,尾節具突起 l 對。
生物學及習性
西北、 東北和華東 2 年 1 代,華中及江浙等地 1 年 l 代, 以成蟲或幼蟲越冬 。 在河北越冬成蟲約 4 月中旬左右出土活動直至 9 月份入蜇,前後持續達 5 個月, 5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產卵, 6 月中旬幼蟲陸續孵化,危害至 12 月以第 2 齡或第 3 齡越冬;第二年 4 月越冬幼蟲繼續發育危害, 6 月初開始化蛹、 6 月下旬進入盛期, 7 月始羽化為成蟲後即在土中潛伏、相繼越冬,直至第三年春天才出土活動。 東北地區的生活史則推遲約半月余。
成蟲白天潛伏土中,黃昏活動、 8 - 9 時為出土高峰 ,有假死及趨光性; 出土後尤喜在灌木叢或雜草叢生的路旁、地旁群集取食交尾,並在附近土壤內產卵,故地邊苗木受害較重;成蟲有多次交尾和陸續產卵習性,產卵次數多達 8 次,雌蟲產卵後約 27 天死亡。多喜 散產卵於 6 - 15cm 深的 濕潤 土中,每雌產卵 32 - 193 粒、平均 102 粒,卵期 19 - 22 天。 幼蟲 3 齡、均有相互殘殺習性,常沿壟向及苗行向前移動危害,在新鮮被害株下很易找到幼蟲;幼蟲隨地溫升降而上下移動,春季 10cm 處地溫約達 10 ℃ 時幼蟲由土壤深處向上移動,地溫約 20 ℃ 時主要在 5 - 10cm 處活動取食,秋季地溫降至 10 ℃ 以下時又向深處遷移,越冬於 30 - 40cm 處。土壤過濕或過乾都會造成幼蟲大量死亡(尤其是 15cm 以下的幼蟲),幼蟲的適宜土壤含水量為 10.2 - 25.7% ,當低於 10% 時初齡幼蟲會很快死亡;灌水和降雨對幼蟲在土壤中的分布也有影響,如遇降雨或灌水則暫停危害下移至土壤深處,若遭水浸則在土壤內作一穴室,如浸漬 3 天以上則常窒息而死,故可灌水減輕幼蟲的危害。 老熟幼蟲 在土深 20cm 處 築土室化蛹, 預蛹期約 22.9 天, 蛹期 15 - 22 天。
危害特徵
華北大黑鰓金龜有隔年為害重的規律 , 單數年幼 蟲數量大 , 雙數年春季 幼 蟲少 。隨著 種 植業結構調 整 , 複種指 數提高 , 該 蟲基數 逐年上 升 , 危害麥冬 口趨嚴 重 。 據 1 9 8 8年在 慈谿 市 麥冬 主產區調 查 , 叢 被害率 6 6 . 5 % , 局 部地 塊 高 達 100%。
發生規律
經 田 間反 復調查 和 階段 性飼養結果 , 華北大 黑鰓 金龜在 浙江慈 溪一年 發生 一代 , 以三齡 幼蟲 和極少數 剛羽化 的成蟲越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