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0年,華僑大學開設中文系,設有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同年9月招收第一批學生,本科生寄讀於福州師範學院,預科生寄讀於廈門集美華僑補校,1962年6月搬回校本部——華僑大學。
1965、1966年招收的學生實行半農半讀模式,結合戰備需求,在福建省建寧市黃舟上課,文革爆發後撤回校本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華僑大學停辦。
1978年,華僑大學復辦。1984年,中文系恢復招生,系名更改為中國文化系,專業改為“漢語言文學”,當年學生有40人,教職工18人。2001年12月系名更改為中國語言文學系。
2004年10月20日,在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基礎上成立文學院。2006年11月6日,根據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體制創新的需要,學院下設2個系、1個部(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聞傳播系、大學語文部) 。
2016年5月13日,華僑大學決定將新聞傳播學專業從文學院中分離,成立獨立建制的新聞與傳播學院 。
辦學條件
系部專業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下轄2個系,2個本科專業。
系部:文學系(現當代文學教研室、古代文學教研室、外國文學教研室、文藝學教研室)、語言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
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套用語言學 。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9月,學院共有教職工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3人,在讀博士3人,博士及在讀博士比例占教師總人數的90% 。
教職工中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福建省教學名師、“五一”勞動獎獲得者、福建省優秀教師、福建省師德之星、僑務系統優秀教師等 。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常彬。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常彬。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長華、常彬。
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常彬。
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蔣曉光 。
學科建設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擁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福建省重點學科,1個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
福建省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
教學建設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被教育部確認為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漢語被評為“福建省精品課程”;新聞影像實驗中心為福建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學院成立了大學生影視工作室、海外影視製作中心、國學浸入系列課程等,學生先後獲得第九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第二屆中國影視“學院獎”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城市電視新聞節目一等獎、中國新聞獎電視訊息類三等獎等榮譽 。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下設閩南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語言文字研究中心、海外華人文學暨台港文學研究中心等院屬科研機構 。
科研成就
年度 | 項目編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負責人 |
2010 | 10AZX007 | 中華藝術美學概論 | 重點項目 | 楊春時 |
2010 | 10BYY019 | 十六世紀以來泉州方言的歷史演變研究 | 一般項目 | 王建設 |
2014 | 14BZW127 | 當代中國自傳整理與研究(1949—1978) | 一般項目 | 王軍 |
2015 | 15CZW032 | 漢代禮制與賦體文學關係研究 | 青年項目 | 蔣曉光 |
2015 | 15CYY012 | 閩東方言的語音特徵及其歷史演變研究 | 青年項目 | 袁碧霞 |
2016 | 16BYY059 | 漢語性別成分的語序變化規律研究 | 一般項目 | 孫汝建 |
2016 | 16CZW019 | 先唐公牘文研究 | 青年項目 | 黃燕平 |
2017 | 17BZW032 | 抗美援朝文學與1950年代中國報刊漫畫的互文研究 | 一般項目 | 常彬 |
2017 | 17BYY113 | 漢語口語互動分級標準研究 | 一般項目 | 王躍龍 |
獲獎等級 | 成果名稱 | 成果形式 | 作者 | 獲獎時間 |
二等獎 | 《詩本音》所考古音與《詩集傳》注音 | 論文 | 陳鴻儒 | 第六屆 |
二等獎 | 陳第古音思想及考音方法檢討——述評《毛詩古音考》所考字音的說解文字 | 論文 | 陳鴻儒 | 第八屆 |
二等獎 | 弋陽腔傳奇演出史 | 專著 | 馬華祥 | 第十屆 |
二等獎 | 賓祭之禮與賦體文本的構建及演變 | 論文 | 蔣曉光 (第一完成人) | 第十一屆 |
三等獎 | 理學與中國近古詩潮 | 專著 | 許 總 | 第五屆 |
三等獎 | 漢語人名學論綱 | 專著 | 紀秀生 | 第八屆 |
三等獎 | 傳播語言學 | 專著 | 索燕華、紀秀生 | 第九屆 |
三等獎 | 明弦之音——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語言研究 | 專著 | 王建設 | 第十屆 |
三等獎 | 包山楚簡綜述 | 專著 | 朱曉雪 | 第十一屆 |
三等獎 | 1930年代前的新疆遊記及其文化想像 | 論文 | 鄭亞捷 | 第十一屆 |
學術資源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資料室有本專業圖書10萬餘冊、專業期刊70多種,另有海外學者、作家贈送的2000多冊港台出版的華文圖書 。
文化傳統
學院標識
院徽主體為篆書的“文”字,通過變形形成了一個簡單的中國結,象徵著學院研究文學和傳統文化的基本任務。
院徽外圓為學院的中英文名。
文化活動
學院是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 ,建有辯論隊、海棠文學社等社團組織,舉辦的“觴鼎”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穿越話劇社演出、原創文學大賽、中華經典誦讀等都列為全校精品活動。
學院先後被評為“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福建省“校學生工作先進院系”、“省五四紅旗團總支”、“福建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等 。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名譽院長:董蔡素玉
院長:常彬
書記:孫輝軒
副院長:胡斌彬、蔣曉光
歷任領導
書記 | 性別 | 任職時間 | 姓名 | 性別 | 任職時間 | |||
陳法今 | 男 | 1984.10~1989.11 | 林燾 | 男 | 1984.08~1990.06 | |||
鍾偉麗 | 女 | 2001.09~2005.04 | 施建偉 | 男 | 1991.07~1993.03 | |||
呂少蓬 | 男 | 2005.04~2008.06 | 白少帆 | 男 | 1995.09~1998.03 | |||
李輝 | 男 | 2008.06~2011.07 | 顧聖皓 | 男 | 1998.04~2001.04 | |||
孫輝軒 | 男 | 2016.07~ | 王建設 | 男 | 2001.05~2012.08 | |||
孫汝建 | 男 | 2012.08~2016.07 | ||||||
常彬 | 女 | 201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