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傑出投資者

我將自己歸入國內第二代的投資經理,希望能把自己有幸與傑出投資經理的交流心得,與有心的投資者共享,讓同道者有所感悟。 同樣,它也正是我們在這裡與投資者一道分享傑出華人投資者的投資哲學和努力的過程並共勉持續努力的原因。 個人投資者張涵[深圳]流暢地投資曾從兩家基金公司投資主管出走的張涵,做到了作為一個真正投資人的堅持。

內容介紹

什麼造就傑出
——《華人傑出投資者》前言
嚴建紅
《華人傑出投資者》的由來
2005年在美國學習訪問期間,很幸運地拜訪了三十來家著名的資產管理公司,這些公司中有專長於固定收益的,有專長於股票的;有專長於成長風格的,也有專長於國際投資的;有強於保險資產管理的,也有綜合全能的。我所見到的各公司的基金經理或組合經理大多數都有十五年以上的經驗,在對每家公司訪談的最後,我都會要他們推薦一兩本書讓我這個新手學習,幾乎毫無例外,他們的推薦都包含一本書——傑克·斯威格(Jack D. Schwager)的《股市奇才》(Stock Market Wizards),一本美國頂尖投資高手訪談錄。
由於經受到這么多優秀基金經理的理念和操作的觸動,加上受到《股市奇才》的震動,回國後與張志雄聊天,很自然地就談到了能否合作編著一本華人傑出投資經理的訪談錄,一來過去幾年我在美國和中國香港和台灣確實拜訪過諸多我深為折服的出色華人投資者,在我看來,他們中許多人的思想高度和業績可與諸多西方大師相提並論,相比西方人,華人的經歷經驗對咱們中國人應更容易產生共鳴。二來是在國內,我的工作之一就是挑選外部經理人,這些年中走訪了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基金公司,會見了超過百名的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相比西方人和海外華人,他們可公開查詢的業績記錄雖然並不長,但他們中間許多人已經或正在成為我所追尋的傑出投資者。
在與優秀的投資人交流並感悟之餘,我覺得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越深,越能從瑣碎、急躁、懷疑中走出來,更加執著、專注且明確。我將自己歸入國內第二代的投資經理,希望能把自己有幸與傑出投資經理的交流心得,與有心的投資者共享,讓同道者有所感悟。與張志雄的交談進一步加強了要將這些華人投資經理的理念與策略向中國投資大眾介紹、向世界傳播的使命感。
張志雄也許是中國最富投資才華、最富傳奇特色的投資文化人,作為此項探訪計畫當然的作者,他創辦的《Value》月刊繼續成為投資界的精神聚集地和傳播機,在基金公司、證券公司、投資業中人人爭相閱讀。張志雄的投資訪談能抓住最專業的問題,採用最可讀的語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讀者與受訪者進行仿佛面對面的傾談。
原以為這個採訪會很快,開始著手後才意識到這絕不是一個短期內就能結束的工作——從提出名單到聯繫確認,從設計問卷到電話採訪到實地訪談,從上海到香港到台灣到美國。我們並不指望它成為《市場奇才》那樣的投資經典,但我們確信中國投資人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需要。將卓越華人投資者的理念、觀念、策略全部或部分奉獻給方興未艾、任重道遠的中國投資界,賦予採訪錄公益的意義。
挑選投資經理人 VS 探訪傑出投資人
14名受訪者中,6名來自美國,4名來自中國大陸,3名來自中國香港和台灣,1名來自新加坡。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項目一開始就得到了所有我們聯繫的投資經理的高度認可。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早已習慣只做不說,有些對沖基金的投資經理,行規是不能對外的,但聽我解釋完之後,通過與律師合理的安排,採取個人的方式奉獻出自己的思想。雖然絕大多數人與我之前都有很好的交情,但也有幾位是委託朋友輾轉介紹的,無一例外,他們一旦接受訪談,都能專業地對待與我們的每次溝通,一如其對待投資本身。應該說,除了極少數幾位之外,我們採訪的絕大多數目標對象最終都出現在我們的名單上。
要確定傑出華人投資經理的名單並不容易。
我以前的工作只是挑選外部基金管理人,借鑑國外早有的一套成熟體系,動點腦子,也能搞出個AMAS(優勢管理公司優勢行業/風格)的體系或CPP(公司、經理、組合)的模型(上述都是我和同事一起建立的挑選外部經理人的體系或模型)。這樣的資歷和眼界能夠挑選出傑出的華人投資者嗎?
況且我知道,西方數百年的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也不過只出現了幾十名數得上的投資大師,傑出投資者需要有時間證明、業界公認;傑出投資者需要業績卓越,自成體系;傑出投資者需要人格魅力、社會傳播。
我並不妄自菲薄,我確信,按照設定的最高道德標準、最高專業水平、最高哲學與藝術魄力的要求,在我和我的同行的視野里已經出現了符合我們要求的華人投資大師,也出現了更多的我們認為極有潛力成為卓越投資者的投資經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及中國經濟文化在世界的崛起,這些投資者將與世界諸多投資大師一起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財富,散發智慧的哲理和人性之光芒。
傑出投資者的名單產生具有獨立性,我們謝絕了任何性質的贊助。
我們訪談的這些傑出投資者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教育和經歷,具有明顯的個性,有著不同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從事不同專業的投資,經歷過不同的挫折,但最後都取得了十多年的成功。在我們的名單中,有持續戰勝市場和排名第一的耀眼恆星,有敏於事而訥於行的默默耕耘者,甚至有不容於基金和券商的獨立投資者。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十多年來專注於專業的訓練、持續的學習和實踐,並獲得了可重複的成功。
什麼造就傑出
在與包括本書訪談的華人在內的海內外卓越投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總在想,他們的個性、背景、經歷、理念、策略和風格是明顯不相關的,但這些又都好像都與其成功相關。我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對普通投資人包括我在內有更通用的答案,或許能找到通往傑出之路的秘密。
我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但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在去年10月末的一個早上,我例行打開CNNMoney發來的每日快訊,深深地被《什麼造就卓越》(What It Takes to be Great, 作者: Geoffrey Colvin)所吸引:什麼造就了泰格·伍茲的傑出?什麼造就了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無數的研究發現,並非是天賦而是由於長期持續的、有目的的專注的訓練和實踐,造就了傑出的運動員、音樂家、投資家甚至是企業家。
在每一個領域中,大多數人一開始學習得非常快,然後就會慢下來以至於完全停止進步;但也有少數人會持續進步數年、數十年,成為卓越者。沒有努力就沒有成功,絕大多數大家在成功前都需要至少十年的努力,以至於被稱之為“十年法則”,有些研究者認為十年並不是平均值而是最小值,在許多行業如音樂和文學領域,卓越者往往要有二三十年的努力才能達到他們的高峰。
僅有努力還不夠,還必須持續刻意地專業訓練,不僅是做,而且要做得更好。如果唱歌只是為了玩,你就永遠成不了歌唱家。很多高爾夫球愛好者每天都在打球,但永遠也達不到專業的水平。泰格·伍茲至少通過十五年的練習,才能在十八歲時獲得全美業餘冠軍。即使現在,他每天都要進行高精度的練習,擊球前有時還會先空揮一下,想像一下球的線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安德斯·愛立信(K. Anders Ericsson)教授研究發現,在同樣是二十年琴齡的小提琴手中,最優一組的平均練習時間是10,000小時,次優即第二組的平均時間為7,500小時,下一組為5,000小時。在商業界,在投資界,這一規則同樣適用。
對常人來講,如此不斷地要求進步、永不停步似是不堪承受之重,這也是為什麼傑出者總是少之又少。人們習慣於將自己並不具有某方面的天賦當作放鬆的藉口——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而將傑出者的成功歸因於他們的天賦——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理由。科學家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有一些人就是有這樣的內在動力去持續地追求卓越,但他們用無數的案例證明,在大多數的領域中,如果持續追求,就能成為卓越。
我想這就是對巴菲特為什麼偏愛選擇四十歲以上經理人的解釋,也是對我們所探訪的傑出經理人平均有十五年經驗的最好詮釋。同樣,它也正是我們在這裡與投資者一道分享傑出華人投資者的投資哲學和努力的過程並共勉持續努力的原因。

作品目錄

ForeResearch資產管理 黎彥修[紐約]
套利、垃圾債券與價值投資
十年前就在轉債套利上聲名鵲起、並成立華人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的黎彥修,三年前卻不固守自己專長但已擁擠的領域,他以價值投資法轉向垃圾債券投資,大獲全勝。
Oppenheimer基金 李山泉[紐約]
黃金術
十年的黃金及特殊金屬股票的投資,他的基金規模增長了十五倍,而這十年中黃金上漲不到一倍。十年對一個行業的投資,使他成了黃金貴金屬行業的專家,更何況曾在國務院當過研究員的他具有非凡的相人術和相企業術。
首華投顧 黃慶和[台灣]
熱愛不確定性
誰說持續戰勝市場和排名第一不可能?從1992年到2005年,他獲得了台灣基金界多年的第一名。他喜歡不確定性的未來,並在二十年的磨難中找到了捕捉未來、評估未來、投資未來的方法。
個人投資者 張涵[深圳]
流暢地投資
曾從兩家基金公司投資主管出走的張涵,做到了作為一個真正投資人的堅持。他親自讀了十年的主要上市公司年報和半年報,現在是越讀越快,與他的投資一樣流暢。
國投瑞銀 陳進賢[新加坡]
絕對估值,但不可固執
憑著堅持理性估值與摒除固執心態的理解,他安然度過了金融危機;一年365天都帶著佛教信徒微笑的他,作為中國第一個外籍(新加坡)投資總監和基金經理,他因地制宜,帶來了絕對估值,也體現了長短結合。
SAC資產管理 江平[紐約]
太極、毛主席與全球巨觀對沖
太極是他最新的運動,也是其對剛與柔的投資感悟;“毛主席說過”是他的口頭禪,也是其行軍打仗般的交易策略。這些都是其在全球巨觀對沖存活並持續成功十餘年的最好註解。
易方達基金 江作良[廣州]
價值投資是對未來趨勢的一種判斷
葉俊英為中國第二批的首家基金公司取了三個字的名字——易方達。江作良,平易近人,讓人覺得老實憨厚,他不談虛的理念,只認實的投研,方才成就投資道路的通達。
Millennium資產管理 居雄偉[紐約]
金融行為與絕對回報
在非有效的市場中,他用科學的方法賺錢。在單只股票或少數股票的層面上,投資是一門藝術,但當大規模地看成千上萬隻股票時,投資就是一種科學。他建立了一個系統,組織了一個團隊,捕捉金融行為變化,使其模型更有力,更具容量,更能抓住不同的Alpha來源。
Citic資本管理 葉靜儒[香港]
動態管理中的安靜持有
葉靜儒拿出每月更新的行業所處周期圖,講述她動態跟蹤的理論與實踐。她從1992年開始投資鴻海,且每管一個新基金都會對鴻海進行投資,至今已上漲了90倍。
Hindsight資產管理 鍾民穎[香港]
後視鏡的哲學
在滙豐和摩根大通當投資總監的他出來自創了公司,取名叫Hindsight(“後視鏡”),提醒記住過去,看清現在和未來。他也許不是第一個發現機會的人,但肯定是那個在市場沒那么離譜時就能發現並遠離風險的人。
東方港灣資產管理 但斌[深圳]
只要能夠看得久遠,我們就永遠不會倦怠
他對價值投資理解得夠深、夠長,執行得夠味。從車間到券商到私募基金,從極端得技術波浪到徹底的長期價值投資,但斌用他的投資完成了對巴菲特的敬禮。
Avenue資本集團 姚毓林[上海]
從“Quants”到“Stock-picker”
姚毓林曾把“Quants”(數量化投資)奉為金融宗教,而“Stock-picker”(選個股的人)意味著沒什麼技能,只能跑公司選股票,是絕對的貶義。那么,姚毓林是如何轉變的呢?
Deutsche Bank 李凱[紐約]
N個因素和一個模型
以從指數、行業、個股之外的眾多維度來看股市中的機會的視角,他設計並執行基於題材和基於一個或N個因子的策略。他信奉積極管理——組合通常有1,000支以上的股票,但他同時謹慎資金周轉——組合年周轉率只有100%-120%。
上海證大 朱南松[上海]
材與不材之間
朱南松認為,人首先應該看準客觀的歷史的東西——“道”,同時保持一種學習並調整的開放狀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人,一種是一條路走到底的人,另一種就是道家所說的處於“材與不材之間”的人,這種人該有用的時候有用,不該有用的時候就沒用,要懂得順勢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