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菩薩蠻
驚飆掠地冬將半 ,解鞍正值昏鴉亂 。冰合大河流 ,茫茫一片愁。
燒痕空極望 ,鼓角高城上 。明日近長安 ,客心愁未闌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為雙調,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後二句與上片後二句字數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②驚飈(biāo):謂狂風。晉殷仲文《解尚書表》:“洪波振壑,川洪波振壑;一驚飆拂野,林無靜柯。”
③解鞍:其意為解鞍下馬,表示停下來。昏鴉:即烏鴉。此指黃昏之時烏鴉亂飛.。
④冰合句 :謂大河已為冰封,河水不再流動。李賀《北中寒》詩:“黃河冰合魚龍死。”
⑤燒痕:野火的痕跡。宋蘇軾《正月二十日往歧亭》:“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⑥鼓角句:鼓和號角,是古代軍隊使用的一種用來發號施令的鼓和號角。白居易《祭杜宵興》詩:“城頭傳鼓角,燈下整衣冠。”
⑦長安:此代指北京城。
⑧客心句:遊子的愁思沒有盡頭。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詩:“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闌:殘盡。
白話譯文
狂風席捲大地.冬天已過半。解下馬鞍暫且停駐,正值黃昏,群鴉亂飛。黃河已成片成片地結冰,茫茫一片,恰如愁思不絕。
放眼望去,唯餘一片野火的痕跡。高高的城樓上,鼓角連天。明日即將抵京,可遊子的愁思卻依然沒有盡頭。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的是詞人從邊塞回來時的狀況。至於具體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覘梭龍後的歸途中;另一種說法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扈從東巡的歸途上。詞人在嚴冬將半時策馬回鄉,在一處留宿,次日就能抵達“長安”了,然而正在這個本應該興奮不已的時候,詞人卻泛起無盡的惆悵。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勾畫出一幅白日深冬歸程圖:“白日驚飆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鴉亂”,狂風卷折的冬日,歸途昏鴉飛亂了天邊的雲霞,詞人解鞍少駐初程。畫面壯麗而又消沉,讓人生出欲說難言的悵惘。“驚飈”將冬日寒風之凜冽與氣候的惡劣一聞道出,精到而更有畫面感。接下來的“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兩句,又更增添了眼前冬景的壯闊,將歸程圖拉伸至無限壯闊之處,有種“長河落日圓”的雄闊壯麗。
下片歸程圖縱橫延伸。“燒痕空極望,鼓角高城上”,放眼望去,蒼茫的平原上是一片野火燒過的痕跡;極目仰望,已經依稀可以看到鼓角和城牆,看來已經離家不遠了。“明日近長安,客心愁未闌”,雖然明天就要回到京城,但一路上的奔波勞苦,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可見納蘭這一路上有多辛苦了。結尾兩句化自謝眺《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在全詞有畫龍點睛之效,這愁便是納蘭的經典式愁,言淺意深,引人深思。
全詞寫景皆是昏暗悽然,景中含情,然景致壯闊處又別有一番風度。語句含悲,語調淒楚,字裡行間縈繞著百轉柔情,訴盡了詞人真實的內心感受。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全詞基調低沉。景物一如既往的蕭瑟蒼茫,客心一如既往的愁情滿懷。而這不能用近鄉情怯來草草解釋。“客心愁未闌”給詞作賦予了更深的意蘊,頗得含蓄之旨。”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