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7年孟養國主思陸的兒子思倫聯合木邦國主罕烈以及孟密國攻占阿瓦城,殺死阿瓦王莽紀歲(即瑞難喬信)及其妻子兒女,立其一族莽卜信為阿瓦國王,三國分占了阿瓦的土地。於是,阿瓦國遣使到雲南向明朝當地政府哭訴,然而雲南政府居然沒有及時向北京呈報此事。(從元朝開始,中央王朝在中南半島北部力量明顯增強,該地區的大小土司都接受明朝的封官,擔任宣慰司和宣撫司等,凡發生戰亂都請求朝廷派兵增援。)後來,明朝派了永昌知府嚴時泰、衛指揮王訓前往當地勘查實情。結果,思倫聞訊在夜間派兵到明軍暫宿的驛館喧嘩鬧事,並焚燒驛館,殺死齎金牌千戶曹義,嚴時泰等勢單力孤,倉皇逃回雲南。此時,因正值安鳳之亂,明朝沒有閒暇進一步追究,從此在北緬的勢力大大消退,為日後發生更大的禍亂埋下伏筆。此後,思倫殘殺緬族僧侶,毀壞佛塔,焚燒佛經。這些暴行,激起了緬族人民的強烈憤慨。
1528年,雲南總兵官沐紹勛、巡撫歐陽重派遣參政王汝舟等人再次到達北緬,探訪各方土司,勸告其息兵休戰,不要違抗明朝的命令。此時,孟養國思倫等不想將與明朝的關係弄得更糟,各自願意進貢象牙、土錦、金銀器等物品,而且願意退還當初搶占的土地,為自己的過錯而感到悔改。但是,各國的領土糾紛仍然沒有解決,日後仍然有可能爆發戰爭。雲南方面呈報北京,希望將惹起禍端最為嚴重而明朝又無力長期駐軍把守的蠻莫等十三處寬廣的地區分給孟密,每年要求上繳差發銀一千兩;又因為木邦的不滿,而割讓孟乃等七處歸屬於木邦國主罕烈。明朝至此以損失自身利益暫時平息了這場紛爭。
1531年,年僅15歲的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在東吁繼位,從此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創建,史稱東吁王朝。早先其父明吉瑜就娶了阿瓦國王的女兒進行政治聯姻,從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作為嫁妝,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制住阿瓦王朝的進犯。正當阿瓦王朝和白古王朝互相火併、兩敗俱傷時,東吁卻在養精蓄銳,集結力量。但《明史》說:“莽紀歲有子瑞體,少奔匿洞吾母家,其酋養為己子。既長,有其地。”即認為莽瑞體是阿瓦國王莽紀歲的兒子,這是錯誤的記載,可能與日後莽瑞體自稱上下緬甸之王有關。莽瑞體生於1516年,傳說出生時王宮武庫中的兵器閃閃發光,由此被認為是東吁武功的象徵,其名即為“唯一的金傘”之意。莽瑞體在加冕前必須參加貫耳儀式和入教儀式,他決心在全國的四大聖地即蒲甘的瑞喜宮寶塔、卑謬的瑞珊陶寶塔、大光的瑞大光寶塔和勃固的瑞穆陶寶塔中之一舉行這些儀式。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名,他毅然選擇了瑞穆陶寶塔,這座寶塔正在下緬甸霸主白古王朝的都城邊。莽瑞體挑選五百名精銳騎兵,自己一馬當先,乘黑夜進入敵人的領土,日出時就到了瑞穆陶。城中的孟人以為這些騎兵是一支入侵軍隊的先頭部隊,急忙關上城門而徒守城內,喪失了寶貴的時間。當他們得知瑞穆陶寶塔內只有五百緬人士兵時,立刻衝出城外,包圍了這所寺廟。此時貫耳儀式即將結束,王宮的占星家正在為莽瑞體貫耳。哨兵急報時,莽瑞體卻平靜地說:“穿好耳孔,我的牙朵比孟人更重要。”儀式一結束,莽瑞體即率騎兵衝出孟軍包圍,孟人士兵居然沒有一個敢去攔截。莽瑞體勝利歸來,他的英勇事跡傳遍全國,緬人振奮,撣人和孟人則聞之膽寒。這次特殊的貫耳儀式使年輕的莽瑞體和東吁王朝聲威大振。
16世紀30年代初,東吁王朝主要在南方發展,與今泰國北部的蘭那泰王國(明朝稱為八百宣慰司)之間發生戰爭,奪下其部分領土,並逼迫蘭那泰向其臣服,這也導致了後來蘭那泰後來受到其原先臣服的對象今泰國中南部的阿瑜陀耶王朝的征討。這段內容在泰國著名影片《暹羅王后(素麗瑤泰)》中有所反映,但是由於我們這裡了解泰國的人不多,影片中有關這段歷史的人名、地名和國家的翻譯存在不統一的問題,對於想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帶來了一定的麻煩。蘭那泰是中緬泰老越五國交界處的小國,由於周圍勢力複雜,它不得不在各國中周鏇。當泰國、緬甸和越南強大時都曾對其發動過侵略戰爭,它只能和寮國一樣依賴於強大的中國,而寮國的瀾滄國強盛時居然也能使其屈服。但是,中央王朝的核心勢力在中原,憑藉雲南的兵力保障自身領土安全綽綽有餘,用來維護在中南半島北部的勢力卻略顯不足。所以,蘭那泰只能在強國入侵時暫時歸附,等敵軍離開時重新反叛。
莽瑞體創建東吁王朝後不久,就開始了他的領土擴展活動。當時東吁西面的卑謬已經擺脫阿瓦的控制,他們的君主又是白古王的妹夫,城池堅固,地形險要,成為東吁的一大威脅。但是冒險似乎是莽瑞體的愛好,他撇開卑謬而攻略伊洛瓦底江下游三角洲地區,數年內將這一區域平定,占領主要港口勃生。這不僅使東吁取得了進行國際貿易的出口,而且還能從海上威脅勃固和馬都八,也使得白古王朝同卑謬間的聯繫有著被切斷的威脅。
後來,南方白古王朝發生內訌,白古王室兄弟爭立,莽瑞體伺機予以和解,於是白古王室兄弟對莽瑞體甚為感激,互相爭著割讓地界獻給東吁,並接受莽瑞體的約束,尊稱莽瑞體為“噠喇”。然而,莽瑞體卻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到滿足,他真正的目標是統一緬甸。1534年,他率軍進攻勃固,但由於季風到來而被迫撤退。莽瑞體又於1535年派兵斷絕白古王朝的糧道,可是又被擊退,1536年的進攻也是如此結果。此刻,莽瑞體採用了離間的手段,設法除去白古王朝的兩位大將,孟人國王多迦逾畢果然中計將他們處死,這使得白古失去了有力的軍事統帥,同時也失去了取勝的信心。1538年,莽瑞體再度攻打勃固,多迦逾畢率部分人員逃往卑謬,另一部分孟人則逃往馬都八,莽瑞體順利占領了勃固城。
隨後,莽瑞體兵分兩路,一路輕兵由乳母之子並妹夫莽應龍(“國王的長兄”之意,一說莽應龍是瑞體同母異父的兄弟)率領從陸路直取卑謬,另一路則由自己親自率領沿伊洛瓦底江北上與卑謬、勃固聯軍交戰。莽應龍在莽瑞體大軍到達前就對聯軍發動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大獲全勝,等到瑞體到來便一同進逼卑謬城下。阿瓦王朝眼見南方形勢危急,不願看到東吁坐大,便派遣一支水軍援助卑謬。但是即便如此,緬軍仍然憑藉良好的紀律以及將領的謀略,大敗聯軍,解除了卑謬對東吁的威脅。莽瑞體又轉向勃固,下令大赦願意投降的孟人官員,許多孟人投降後,他不但赦免了他們,而且仍然命他們擔任原職。他效法蒲甘國王們,將孟人和緬人當作一個民族來統治。北部的撣人終於認識到了他們必須聯合起來對付莽瑞體,於是所有的撣人土司帶著一支龐大的聯軍直逼卑謬,試圖入侵三角洲地區,幫助多迦逾畢恢復統治。然而,多迦逾畢生性好獵,哪怕是逃往到卑謬後也沒有停止這種娛樂活動。1539年,在一次獵象活動中,這位國王遭到殺害。這使得卑謬人喪失信心,他們決定接受莽瑞體提出的大赦,於是撣人十分失望地撤退了。
然而莽瑞體與孟人和解的政策並沒能使南方城邦馬都八投降,隨著多迦逾畢的死,作為前國王妹夫的馬都八侯即自立為王,宣布獨立。其實他早有分裂之心,在勃固遭到莽瑞體攻打時也沒有提供過什麼援助,因此多迦逾畢最終逃到了卑謬,而不是馬都八。馬都八的公然對抗激怒了莽瑞體,他率領大軍南下圍攻,並得到了一些葡萄牙僱傭軍的支持。但是馬都八本身築於高地之上,又接收了部分勃固部隊,軍事實力較強。同時,又有大量葡萄牙人幫助他們,在城牆上以及港口的七艘葡萄牙船上用槍炮掃射緬軍。這造成莽瑞體的大軍連續七個月沒能取得進展。馬都八侯要求保留他的侯王地位,只要他每年進貢三萬維斯的銀子和其它一些珍貴禮品,他就投降。這遭到了憤怒中的莽瑞體的拒絕。馬都八侯又要求讓他全家帶著金銀細軟安全離開馬都八,但這也遭到拒絕。馬都八候在絕望中向葡萄牙果阿總督求援,甘願成為葡萄牙的附庸,此外還願意獻上他一半的金銀財寶。果阿方面對此很感興趣,但他們又害怕莽瑞體的報復,在貪慾和謹慎之間搖擺不定。1541年,莽瑞體對馬都八發起最後攻擊,莽應龍任主帥。他首先燒毀了港口的葡萄牙和孟人船隻,然後又放下一批建有竹“塔摟”的竹筏,滑膛槍手在塔樓上向城市開火。馬都八終於被攻陷,莽瑞體繳獲大批戰利品,他下令處死馬都八侯和他全家以及全部守城士兵。隨後,毛淡棉和附近地區的孟人接受馬都八的慘痛教訓,投降了莽瑞體。至此,緬甸南部已經基本在東吁王朝統治之下。
控制了緬甸南部後,莽瑞體將視線轉向北方。1542年東吁王朝重新進軍卑謬,卑謬侯慌忙向阿拉乾王國求援。阿拉乾擁有一支得到葡萄牙僱傭兵支持的海軍和陸軍,當時非常強大,而且它不願意看到莽瑞體成為霸主,就派遣一支陸軍通過安思山口,海軍則從海上攻擊三角洲。莽瑞體在其陸軍剛出安思山口時就發起進攻,一舉殲滅了他們。雖然阿拉于海軍占領了勃生,但是獲悉陸軍慘敗後就匆匆撤退了。於是,莽瑞體攻占了卑謬,隨即處死了卑謬侯和他的保衛者。然後,莽瑞體揮戈北進,還擊匆匆來援的阿瓦大軍。撣族土司們在阿瓦重整裝備,坐船沿伊洛瓦底江而下,試圖避開莽瑞體的陸軍。但他們的船隻成了莽瑞體從葡萄牙人那裡得到的大炮的活靶子,阿瓦大敗而歸。至此,莽瑞體完全吞併了白古王國(緬甸南部)全境,此後各地的割據勢力都對莽瑞體十分懼怕,唯恐其征討。莽瑞體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推行了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士兵七百人。阿瓦國王莽卜信在卑謬慘敗後,就此一蹶不振,各地緬族人民紛紛起義,因為承受不了孟養思倫殘害佛教的壓迫,緬人均倒向東吁王朝。1543年阿瓦國王被其手下緬族大臣明吉耶襄殺害,阿瓦的滅亡已經只是時間問題。正當莽瑞體的力量如日中天時,北方的撣族勢力被迫聯合了,1544年阿瓦國王康孟聯合錫泊、蠻莫、孟養、孟密、孟乃、洋檜組成了七個國家(土司)的龐大軍團,試圖奪取卑謬;而東吁王朝方的統帥正是的莽應龍。由於莽應龍高超的指揮技巧,使得原本強大的七國聯軍變得不堪一擊,終於取得了史稱“七國之戰”的勝利。1546年,莽瑞體用孟族和緬族兩種儀式在卑謬城舉行加冕典禮,自稱為上下緬甸之王,標誌著莽瑞體的事業到達了頂峰。取得北方勝利之後,莽瑞體懾於明朝的力量及南方的後顧之憂,沒有繼續再向北方突破,而將攻勢轉向西南。緬甸西南歷來是歷史悠久的阿拉乾王朝領地,雖曾被蒲甘王朝征服,但阿拉乾王室藉助孟加拉領主的支持奪回了自己的國土。他們的領域延伸至整個緬甸西南沿海,是海上的強國,阿拉乾人是有名的航海家和水手。1532年後,阿拉乾濱海一帶常受葡萄牙人騷擾,但他們仍能成功抵抗。但是阿拉乾明平王並沒有處理好和叔父仙道衛侯的關係,結果造成王叔相莽瑞體請求干預。緬王欣然接受,他命令莽應龍率陸軍向阿拉乾都城末羅漢進軍,而自己親率以孟人為主的水軍從海上進發,他們在仙道衛會師後進一步挺進。莽瑞體的侵略使得明平王不得不集中國內的絕大部分力量給予有力抵抗,緬軍只突破了末羅漢的外圍防線。明平王又打開水閘,迫使緬軍撤向高地,雙方相持不下。此時傳來訊息說,泰國阿瑜陀耶王朝的拍齋國王趁東吁空虛試圖攻擊顛拿沙廉。莽瑞體連忙在僧侶的調解下與明平王議和,並促使阿拉乾國王和仙道衛侯也達成諒解,隨後撤兵了。明平王的抵抗是成功的,他使得阿拉乾免受緬軍的蹂躪,也成為後來緬甸唯一一個沒有被東吁攻克過的國家。
由於在西南部的戰事受挫,莽瑞體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攻伐,而開始蓄積力量等待時機。公元1547年,泰國拍齋國王被王后毒殺,王后的情夫登上王位,阿瑜陀耶王朝多年的內亂髮展到極點,就連駐紮在彭世洛的泰國邊防大軍也被調回南方的首都(今大城一帶)參與平亂。事實上,阿瑜陀耶王朝在1350年由烏通王(拉瑪蒂菩提)創立,但烏通王於1369年逝世後,素攀武里王族和阿瑜陀耶王族兩個支係為了繼承王位而發生多次爭奪。1377年(明洪武十年)素攀武里的王子昭祿群膺(又譯那空膺)到中國訪問,朱元璋賜他“暹羅國王之印”。自此開始稱素攀武里政權為暹羅,以別於被稱為暹羅斛的阿瑜陀耶政權,素攀武里家族得以控制阿瑜陀耶王朝。但在16世紀40年代,烏通王族復辟,素攀武里家族為了奪回政權內亂愈演愈烈。直到1548年,這場內亂才得以平息,著名的暹羅王后素麗瑤泰幫助丈夫馬哈-查克臘帕登上王位。
1548年底,東吁王朝開國君主莽瑞體要求暹羅進貢一頭白象遭到拒絕,隨即乘阿瑜陀耶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從三塔徑大舉入侵,莽應龍亦一同前往,另外高棉和寮國也配合緬甸採取了相應的軍事行動,從而拉開了直到19世紀初才結束的曠日持久的泰緬戰爭之序幕。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士兵、戰象,展開一次又一次的野戰和攻城戰。緬甸和泰國的各種史料中有著緬軍數量為30萬、50萬、60萬等多種說法,無論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這都是中南半島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軍事行動。雖然暹羅方面的游擊隊延緩了緬軍進兵的速度,但在東吁王朝強大的優勢兵力下,暹羅軍隊退回到首都阿瑜陀耶中。莽瑞體隨即包圍了阿瑜陀耶城,這時已經到了1549年。雖然莽瑞體得到了400名葡萄牙僱傭軍的支持,但阿瑜陀耶城中站在暹羅一方的葡萄牙人則更達到1000人。久攻不下之後,莽瑞體決定有條不紊地撤退。馬哈-查克臘帕急於求勝,貿然出城追擊,王后素麗瑤泰為了保護丈夫英勇地戰死沙場,她死時仍未離開她的戰象,隨後其女兒即阿瑜陀耶的公主亦戰死。在王后和公主英勇行為的鼓舞下,泰國軍民奮勇抵抗,數次擊退莽瑞體的進攻。最後,莽瑞體因擔心國內的諸多割據勢力再起事端,得到了暹羅的白象和貢品後凱旋迴國。素麗瑤泰不愧是泰國的民族女英雄,是泰國民族精神的化身,她不但是一位精明強幹的女政治家,還關心人民疾苦,努力發展泰國的軍事力量,保障國家的穩定,她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和親人獻出了她年輕的生命。素麗瑤泰死後,泰國人民對她的崇敬之情進一步高漲,電影《暹羅王后》(原名《素麗瑤泰》)正是這種鼓舞民族精神的反映。
1549年莽瑞體從泰國退兵後不久,就步入了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任用一個善於釀製果酒的葡萄牙人,整日沉浸在飲酒和遊獵之中,完全喪失了之前近20年的霸氣。也許在莽瑞體看來,滅亡白古,擊潰阿瓦,同阿拉乾、暹羅實現和平,此時已經功德圓滿,然而大臣們卻不這么看。莽應龍給了那個葡萄牙人大量財物,使他離開國王,然而為時已晚。1551年,前白古王多迦逾畢的異母弟斯彌陶在沙廉起兵,莽應龍受命前往征討。錫唐侯斯彌修都趁此機會在一次遊獵中殺害了莽瑞體,隨後在勃固稱王。莽應龍的幼弟隨後也在東吁稱王,卑謬、馬都八等地也呈現割據態勢,緬甸中南部再次陷入分裂局面。
莽應龍此時只有36歲,但他已經跟隨莽瑞體進行了近20年的征戰,是一個完全可以繼承莽瑞體的人物。他憑藉自己的才幹和莽瑞體餘部的支持,經過幾年的征伐,重新完成了中南緬甸的統一,統一全緬甸的事業最終也由他完成。通過20年的征戰,莽瑞體使一個原本夾在阿瓦和白古兩大王朝之間的中等國家,成為緬甸乃至中南半島最強大的國家,為東吁王朝真正成為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