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山村

1928年,荻山地區包括上海縣第四區所屬的荻山、三祝和鳳翔三鄉。 1946年11月,上海縣擴並鄉鎮,荻山、南阜兩鄉合併稱荻阜鄉。 1958年9月28日,成立上海縣和平人民公社,荻山地區是和平人民公社第五大隊的六、七、八中隊。

基本信息

位於浦東三林鎮東南,面積約1.6平方公里的荻山村,地勢平坦,南北狹長。遠在隋唐年代,這裡已滄海桑田。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建立鄉保制度,荻山歸屬上海縣高昌鄉二十四保黃二圖。清雍正四年(1726年)設定南匯縣,嘉慶十年(1805年)後設定川沙縣,荻山處在上海、南匯、川沙三縣交界處的西南首。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里人陸諤募款在黃二圖中部雜草叢生的水邊荒地上蓋造道院。建成後道士聚首時,回憶往昔春、夏、秋三季荻草遍地叢生,歲暮枯萎積柴堆聚如山,就給道院取名“荻山”。後人在道院殿中供奉痘神(管轄天花之神),里人俗稱荻山道院為“三官堂”,又稱“痘神三官堂”。自從有了荻山道院後,荻山村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建鄉時命名荻山鄉;辦學校名為荻山國小,後來本地不少廠、企業也以荻山命名,如荻山五金廠、荻山燈具廠、荻山紙品廠、荻山家具廠、荻山水劑廠、荻山車行等。
1928年,荻山地區包括上海縣第四區所屬的荻山、三祝和鳳翔三鄉。1930年,上海縣推行閭鄰制,三鄉合併成荻山鄉。1933年,廢除閭鄰制、推行保甲制,荻山鄉成為自治試驗鄉,推行“自教教人,自養養群、自衛衛國”的試驗,開辦荻山民眾學校、合作社,提倡土紡土織、男女平等、破除迷信等農村改進事業。1945年秋抗戰勝利後恢復上海縣第四區荻山鄉。1946年11月,上海縣擴並鄉鎮,荻山、南阜兩鄉合併稱荻阜鄉。1948年,上海縣再次擴並鄉鎮,荻阜鄉跟曉東鄉合併,為紀念鄉紳喬憩林,經上海縣府核准命名為憩林鄉。
1949年5月18日解放,當年10月廢除保甲制,建荻山鄉,含新陳、和平、鳳翔、心平、長浜、安樂6個行政村。1950年7月,為了適應土改的需要,調整部分鄉村建制,荻山鄉增加了弘濟、校南兩個行政村。1954年9月,再次調整鄉村建制,又增加了樂耕、萬安、黃泥、秀亭、新農、懿德、九思行政村,荻山鄉管轄15個行政村。1958年9月28日,成立上海縣和平人民公社,荻山地區是和平人民公社第五大隊的六、七、八中隊。1959年7月,和平人民公社析為三林、陳行人民公社,荻山地區改制成三林人民公社安樂生產隊。1982年上海市地名普查後,安樂改名為荻山生產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改制為三林鄉荻山村。當時,農業推行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村民的積極性、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在為上海市菜籃子工程和大城市居民服務方面,荻山村擴大蔬菜瓜果的種植面積,成為市郊蔬菜基地之一,受到有關方面的表揚。工業上荻山村從原始的糧食、飼料、服裝加工等起步,1968年起陸續先後創建了荻山五金廠、荻山燈具廠等骨幹企業。三林地區的政權建設、經濟制度改革、生產技術推廣多次在荻山試行,荻山村被譽為“標兵村”。
荻山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有創辦三林書院(三林中學前身)之一的湯學釗;創辦黃二蒙學堂(荻山小區前身)的喬憩林;在解放前與中國共產黨同舟共濟的進步人士姚惠泉;新中國成立後有曾任上海財經大學校長的湯云為,曾任海軍航空兵政治部主任的陸德康少將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