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圖

荷塘圖

荷塘是種植荷花的池塘。與之相關的名篇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是詩也是畫,歷代名家揮筆傑作《荷塘》不勝枚舉,尤以近代張大千為最,他近百幅的荷花圖中有不少是畫荷塘,意趣盎然。齊白石、林風眠、劉旦宅、吳冠中等等,也均有佳作。在一方幽靜荷塘里, 白鷺悠閒地在在淺水之中佇立著,其中一隻仔細梳理著自己的羽毛,在一片片肥大的荷葉之間粉紅的荷花盛開著是那么的美麗動人,荷塘里的配角蘆葦也搖曳著自己的身姿,展示著自己的風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留得殘荷聽雨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名家名畫,不勝枚數。

張大千畫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荷塘(一)
創作年代:約20世紀
材質:彩墨 紙本
規格:N
作品賞析
荷塘
張大千先生的荷花中國畫,無論工筆、寫意均有豐富的情感意涵,能將荷花的高潔、清香、溫馨、嫵媚等品格表露無遺。對於氣韻問題,張大千曾說:“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

林風眠畫作

作品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荷塘(一)
創作年代:約1980年代
材質:彩墨 紙本
規格:68×75cm
作品賞析
《荷塘》(圖一)

《荷塘》(圖一)無疑是林風眠先生的經典之作。在其筆下,荷塘是一個常見的繪畫對象。講究以畫抒情的林風眠在這一題材傾注如此大的精力,或許是在藉助於荷塘來宣洩自己一直以來孤苦的情緒和想念親人的無奈。在《荷塘》中,林風眠將油畫與國畫的畫法互相調和,無論是構圖、用筆、用色,還是立意,都經過畫家巧妙的融合。此幅作品在構圖方面,荷塘、蘆葦、雲天由下而上平遠展開。林風眠取月色朦朧的夜空,在畫面上方露出一排排葦梢,被風吹得倒向一邊。占據著畫面相當部分的荷葉荷花在這寂靜的黑暗中顯現出綠意的生機。在筆法方面,人們也可以看到畫家在畫蘆葦時,筆觸準確實在;畫荷葉時,筆觸靈動多變;厚薄、乾濕的變化極其豐富。在用色上方面,此畫注重明暗的對比關係,荷花的白色在池塘的深綠色襯托下分外地明艷。作品中,畫家還運用西方的透視法、光影法來表現荷葉的明暗與荷花的濃淡,荷葉由遠及近疏密分布,荷花有的是點狀如含苞待放,有的大朵盛開作細緻描繪。《荷塘》就如一個美妙的音符,將視覺美、節奏美與中國畫傳統的意境美妙相契合,將中西藝術巧妙糅合在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畫面里。

作品二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荷塘(二)
創作年代:1960年代至1970年代
材質:彩墨 紙本
規格:68×69cm
作品賞析
《荷塘》(圖二)
此件作品《荷塘》(圖二)則呈現了林風眠創作國畫山水之後,以光和色彩並重的畫風,其西畫修養對於表現倒影、統調、冷暖、空間感和空氣感都有極致的發揮。不同於他的靜物、花鳥和仕女,林風眠的風景畫明亮之中透出含蓄、清晰而後呈現模糊、單純之下展現出無比的豐富。畫面中,墨作為背景之後的深色,卻有光和色彩是活躍的主角。
同時,這幅作品的形式作為40-70年代林風眠典型的方紙布陣繪畫,亦採取其在風景描摹時多使用的“平遠式”構圖手法,其特色是平和、寧靜。處理這種構圖,他很注意平直中的斜線、弧線和圓形,給平和的狀態以動勢與活力。如畫中蘆葦迎風的斜態,水與岸的平直,及荷葉重複的圓形,都是經過精心安排,形成穩定與變化和靜與動的對立。這些元素在畫面上形成了一種統一,而這種多樣的統一中,形狀的相似性,光和色的變化及平面空間裡的分割,都起了和諧的作用。

作品三

基本信息
荷塘(圖三)
作品名稱:荷塘(三)
創作年代:1950年代至1960年代
材質:彩墨 紙本
規格:68×80cm
作品賞析
林風眠的風景畫以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產量最多,這幅畫傳遞荷塘在陰天時分的景色,全圖結構以荷塘(圖三)為主,以水墨渲染天空雲層堆疊的厚重。兩隻野雁在蘆葦掩影間飛過,頗有孤寂之感。作品中色墨並用,以檸檬黃和翠綠點綴荷葉,既有印象派的色彩技法,亦有中國水墨畫意境。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季以314萬港幣拍出。

作品四

<p>基本信息
</p>
《荷塘》(圖四)
作品名稱:荷塘(四)
創作年代:約1940年代
材質:布面 油畫
規格:68×69cm
林風眠早年的花卉作品不多,而且多是傳統水墨風格的。四十年代,他開始彩墨畫花卉創作,《豆花與黃蜂》就是當時的一件代表作。此畫在保留水墨線條的基礎上,加上了大量的綠色調,畫面色彩繽紛,更具有現代感。就構圖方式、色彩布局來看,《荷塘》(圖四)與《豆花與黃蜂》有相似之處。然而由於《荷塘》是油畫,其構圖上就可以完全不留白,色彩也可以更為大膽、厚實。《荷塘》在上採取滿構圖的方式,強調了前景而省略了遠景。這種處理方式加強了畫面的平面感。畫家不重視具體細節的刻畫,而是強調整體造型和輪廓特徵的表現。有的時候寥寥幾筆,甚至是在飛白之中就將荷花的形象帶出。畫家在用筆上十分沉雄奔放,厚薄、乾濕的變化極其豐富,在如此方寸之間更顯得生動異常。在用色上此畫注重明暗的對比關係,荷花的白色在池塘的深綠色襯托下分外地明艷。畫面整體上是冷色調的,但是花蕊中的金黃色、紅褐色以及荷葉間偶爾的黃綠色都帶來一種暖意,使得作品色彩層次豐富而亮麗。

作者簡介

林風眠 廣東省梅縣人。1918年留法,先在弟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2 作品《秋》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23 赴德研究藝術;1924 油畫作品《摸索》、水墨作品《生之欲》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25年歸國,被聘任為國立藝專校長。後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藝專任校長。主張中西繪畫,相互借鑑。該校成為鼓吹新藝術的大本營。1951年移居上海,歷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等。1977年移居香港。1979年回法國,在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1986 於東京日本西武集團展出;1987 上海文化局舉辦林風眠從藝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1989 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回顧展 中國美協主辦林風眠藝術研討會,並於北京舉辦林風眠畫展;1990 再度應邀至東京展出;1991 台灣文建會授予美術特別貢獻獎及文藝獎章,八月病逝於香港。林風眠是享有國際聲望及地位的中國畫家,在美術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給之後的中國現代藝術發展運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