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譯林出版社出版圖書)

荊棘鳥(譯林出版社出版圖書)

《荊棘鳥》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的故事。拉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里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育苦。以此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本書自70年代在國外出版後,至今仍在世界各國暢銷不衰,並被多次搬上銀幕和螢屏。

作者簡介

考琳·麥卡洛(Colleen McCullough),1937年6月1日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惠靈頓,澳大利亞當代著名作家。

她曾從事過多種工作——旅遊業、圖書館、教書;後來終於成了一名神經病理學家,曾就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她的第一部小說是《蒂姆》,而《 荊棘鳥》(The Thorn Birds)則構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方始動筆。此書一發表,作者便一舉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藝的人,喜歡攝影、音樂、繪畫、服裝裁剪等。她現定居於美國。除 享譽世界的《荊棘鳥》外,考琳·麥卡洛還創作另外十二部 長篇小說,一部傳記,這本書在西方文壇被譽為“繼《飄》之後最成功的家世小說和 愛情傳奇”。《荊棘鳥》被後人稱為澳洲的《飄》

目錄列表

第一部 1915—1917 梅吉

第二部 1921—1928 拉爾夫

第三部 1929—1932 帕迪

第四部 1933—1938 盧克

第五部 1938—1953 菲奧娜

第六部 1954—1965 黛恩

第七部 1965—1969 朱絲婷

作者序言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 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灌製成盒帶,是整個80年代最佳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時至今日,《荊棘鳥》的魅力依然不衰,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小說原作,仍打動著億萬讀者和觀眾的心。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位讀者寫道:“我有幾本時常重溫的書,《荊棘鳥》就是其中之一。竊以為,它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愛情故事之一,堪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比肩。我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美國加州一位讀者寫道:“我無法放下這本書。我零零星星看過電視連續劇,但一直未看過小說。後來在一次野營途中渴望弄點什麼看看,便在營地的一個書攤買了這本書。愛不釋手啊。考琳·麥卡洛神奇的手筆……我已經讀過三次了,它仍然是我最喜愛的。”另一位讀者說:“書是你不能釋手的書,電視劇是你不忍不看的電視劇。”黎巴嫩一位觀眾認為:《荊棘鳥》是“迄今寫出的、拍成電影的關於失去的愛的最美麗的故事。”英特網上《燒心問題》欄目主持人則說:“考琳·麥卡洛寫了一部空前偉大的禁愛小說《荊棘鳥》,我們將永遠熱愛她。”

讀者“永遠熱愛”的考琳·麥卡洛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1937年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西部。除了小說,她還寫傳記(如為新南威爾斯原州長羅登·卡特勒爵士作傳),寫散文或雜文(如著名的《我為什麼反對安樂死?》),甚至寫音樂劇。而就小說本身來說,她也並非局限於一種類型,既有為她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廣泛讀者的《荊棘鳥》那樣的家世小說,也有使她在學術界獲得崇高聲譽的《羅馬主人》那樣的歷史小說,還有《密薩龍基的淑女們》那樣的言情小說,《第三個千年的綱領》那樣的理念小說……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考琳·麥卡洛的創作領域廣泛及所取得的成就巨大,也許得益於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她的經歷。她永不滿足、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嘗試新的文學樣式,同時創作態度十分嚴謹,對每一部作品的題材都進行深入研究,每每數易其稿。她本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以理學優等榮譽學位畢業於新南威爾斯大學時,已顯露出在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特長。她後來獲得了兒童健康研究所(倫敦)碩士學位,繼而領導美國紐哈芬耶魯醫學院神經學系研究實驗室的技術工作。她是數家神經科學研究所和基金會的贊助人,還擔任皇家悉尼北岸醫院臨床神經生理學顧問。

《荊棘鳥》的長銷不衰證明了它的確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說。這魅力首先來自它的主題: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利里家族傳奇式的家世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夫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 梅吉與 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人認為考琳·麥卡洛“將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一本傑出的書里。”她試圖通過克利里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像的代價去換取的,正如小說的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荊棘鳥》魅力的第二個源泉是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作為一部家世小說,《荊棘鳥》里的人物並不算多,但極富個性。作品裡聲息著的是各式各樣的奇妙人物:忠厚溫雅的帕迪,始終以含蓄的方式深愛著“從天上掉下來的”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奧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愛的背叛的陰影;暴烈而備受苦惱折磨的弗蘭克,在監獄裡埋葬了出人頭地的夢想;克利里家其他勤勞的兒子們,將別的男人留給女人的精力和熱忱獻給了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溫良內向而又倔強堅強的梅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拉爾夫神父,驕橫張狂、滿腹尖酸的瑪麗·卡森夫人,還有溫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絲婷……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今天看來,作者表現這一個個性格複雜的人物時,使用的雖然大多還是傳統的技巧,但用得嫻熟自如,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精彩的人物對話,細膩的心理描繪,出神入化的動作描摹,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再就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或設計衝突,或進行對比、反襯,以此烘托、凸顯其性格、其本質。

小說富有個性的敘事結構也增添了作品的豐富性和表現力。《荊棘鳥》在結構上分為七部,每部以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進行敘述,而將這七個部分串在一起的,正是梅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愛情糾葛;為全書定下基調的,是作為題記的那個淒婉傳說,全書以荊棘鳥那淒婉的歌聲開始,又在那淒婉的歌聲中結束。這種敘事結構具有複線結構的性質,避免了單線結構敘述的單調;而有了那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和那籠罩全文的基調,又避免了鬆散和凌亂。各部之間相互依存,故事在多個層面上展開,為作者埋伏筆、多側面揭示人物和主題提供了方便,使得故事敘述自然、可信;加之作品中糅雜了言情小說的因素,增添了閱讀的樂趣。難怪一位美國讀者稱,《荊棘鳥》的“愛情事件奇特,且隨著閱讀的展開而改變你。”

——鳳凰傳媒出版集團譯林出版社《荊棘鳥》序 劉鋒作

十周年後記

(作者:曾胡)此書面世,倏忽已廿載矣。初,為文化藝術出版社之版,余跋之嘆曰:“白駒過隙,韶光易逝,斯驗矣”,以為一傷也。後譯林購著作權,遂歸之;發揚蹈厲,竟膺“優秀暢銷書獎”,而忽忽又去十載。白駒何神駿,過隙何速乃爾!其間人事紛披,白雲蒼狗,人非人,己非己,言之心驚。噫嘻!設曩者十載已堪一傷,於今安喻之?余實不忍言也。

然則此書流布之久,亦非余所計。一版再版,坊間不輟,尤獲女性之愛。其故若何?無非“情”之一字也夫。蓋情之為人本,弗洛伊德氏證之久矣。國人“詩言志”與“詩緣情”之爭亦久,《尚書·堯典》曰:“詩言志,歌永(詠)言,聲依永(詠),律和聲”,向為聖人者歸為不刊之論,而名之曰文以載道。孔夫子以為“鄭聲淫”,何其為“淫”?鄭國民歌善詠情,非載道者耳。及至唐宋間,始有“詩緣情”之議,始為情正說。文之為文,講道宣理,儼然腐儒,其堪讀耶?其堪久耶?王羲之《深情帖》云:“有深情者,何能不恨”,其恨者殆情之餘憾也,愛恨之互為表里也,互為發明也,關乎“道”何事?即於本書,荊鳥情深,長棘錐心,心血激而為花,直可質之蒼天,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斯亦此書歷久靡衰之故哉?斯亦“詩緣情”之明證哉?

為此跋之際,復重閱十數年前之跋。年少氣盛,縱談譯事,有欲蔑乎天下譯文之概,於今觀之,殊覺狂妄,愧怍而汗顏不能自已。偶爾在網,知有二三子愛余譯文,且深窺餘瀝血迻譯之初心,諳解寸心甘苦,感噓莫名,特藉此一角,申謝未謀面之讀者矣。余今之所見,未敢自詡至美之譯,唯嘗用心耳,盡力耳;且譯此書時,小伙而毛頭,學養有囿,識力淺慳,亦愧不能至美也。今不弄譯道有年,轉傾力於中外古建築之美學研究,流連而不能自省。嗚呼,所謂至美者,將烏乎得?

譯林在南京,出南京中華門而南,余之鄉井焉。不佞生於北京,齔齒則祖母嘗誨以桑梓故物風華,故時懷故鄉之思,至有夢不能解者。《晏子春秋》以為橘逾淮則為枳,余遷於順天府而常懷應天府,自許江南人於友朋,吾其"枳人"乎?一笑。第南京固故里焉,譯林固故里之社焉,本書十載之會,許以紀念版,余固深感焉。因曰:猗歟休哉,茲為繁盛;嗟彼譯林,利樂群生;惟祈斯禱,永克貞亨。是為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