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堰

茅草堰堰口位於大關河胡莊段,堰口寬2.7米,乾渠底寬2米,乾渠長9.8米,有效灌溉面積7600餘畝,它是我鎮甑山片農田灌溉的一條大動脈,為下游農業生產的增產保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茅草堰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二年,是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茅草堰自建堰近五百年來,始終延襲著建堰時的規章制度,效益一直發揮良好,建國後為更好的發揮工程效益,1976年將施家山咀至向陽段4公里的彎曲渠道進行了改道和整治,九十年代由於河道大量采砂,河床急劇下降,堰口無法引水。1996年將堰口向上延伸了154米,並集資14萬元,修建了攔水壩,2003年市又拔款二十餘萬元進行了加固。目前,該工程效益發揮十分良好。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茅草堰堰口位於大關河胡莊段,堰口寬2.7米,乾渠底寬2米,乾渠長9.8米,有效灌溉面積7600餘畝,它是我鎮甑山片農田灌溉的一條大動脈,為下游農業生產的增產保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茅草堰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二年,是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相傳在明萬曆年間,何畈村有位姓何的在朝庭為官,一生為官清正廉潔,在告老還鄉之時,皇帝問他有何要求,他說我無別的請求,只是我的家鄉有一片好的良田,可惜無水源,皇帝問他可有解決水源的辦法,他說辦法倒有,只需從上游大關河開條茅草寬的堰就可以解決農田灌溉問題,於是皇帝就準湊,並批示從大關下街頭以下不準攔河打壩,只準仁河咀牛車一架,何尚書帶著聖旨回到老家,叫人找了一根很長的茅草,以茅草橫量為標準作為渠底寬,開成了此堰,茅草堰也由此而得名,茅草堰建成後,為更好的發揮工程效益,制訂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並用牛皮做了一個契約(現存於廬江博物館)。同時還將用水制度和管理制度刻在石碑上(如今石碑在何畈村大原村民組,但字跡模湖),管理制度及內容大約是:將茅草堰分為八宿,每宿再分為八把鍬,引水從每年的春分開始到秋分結束,每宿一次引水12個時辰,即從當日太陽起山開始到次日太陽起山交水,八天為一輪迴,撮堰以明鑼為號,每把鍬出工一人,但必須是男性。
茅草堰自建堰近五百年來,始終延襲著建堰時的規章制度,效益一直發揮良好,建國後為更好的發揮工程效益,1976年將施家山咀至向陽段4公里的彎曲渠道進行了改道和整治,九十年代由於河道大量采砂,河床急劇下降,堰口無法引水。1996年將堰口向上延伸了154米,並集資14萬元,修建了攔水壩,2003年市又拔款二十餘萬元進行了加固。目前,該工程效益發揮十分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