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港區第一中學

茂港區第一中學

現名電白區高級中學,2014年原茂港區和電白縣合併電白區(恢復2001年前從電白縣境內劃出6個鎮成立茂港區前大電白縣面積),曾經擬把茂港區第一中學和電白中學合併,組建新的電白中學,最後由於各方面原因,取消合併,命名為電白高級中學。(原名茂港區第一中學、電白十三中、南海中學、水東開發區一中)位於風光旖旎的南海之濱、中國第一灘畔,三面環海,背靠繁華富庶的茂名市區,是區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為電白區四所省一級學校之一,其餘三所為,電白一中,電海中學,水東中學.),學校是一所完全中學。學校創建於1959年,幾經風雨,幾許更名,為社會培養一批批建設人才。

基本信息

辦學規模

不斷壯大的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7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人數超過5020人,其中國中31個班,學生2400多人,高中45個班,學生2620多人。

師資力量

雄厚的師資力量 學校教師來自全國各地,集中全國各地文化精粹。現有教職工292人,其中研究生學歷8人,本科學歷212人,專科學歷55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中學高級教師43人,中學一級教師134人。

硬體設施

齊備的教學設施 學校建有網路教室 、網路備課室、階梯教室、語音室、圖書館、閱覽室、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及多間化學、物理實驗室,體育設施也日臻完善,美術、音樂、舞蹈等方面的教學設施也較為完善。

辦學模式

科學的辦學模式 學校確立辦學目標:名師、名校、名生。實施“科研興校”辦學戰略,創建“學習型”學校,紮實課程改革,全面促進素質教育的腳步在不斷地向前邁進,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辦學特色

學校努力打造特色,立足該校,弘揚個性,取得巨大成功:英語品牌奏凱歌,學校是李陽“瘋狂英語”實驗基地,李陽親臨指導,“瘋狂英語”的開展凸現了英語品牌的辦學特色;體育品牌也打出了響亮“K”皇,幾年來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都較成功地激勵著學校的體育品牌的持續發展,凸現了體育特色的辦學優勢。藝術品牌凸現,獲得國際文化藝術舞蹈類金獎,全國和諧校園和藝術新人電視舞蹈比賽金獎和銀獎等,栩栩生輝的舞蹈節目獎章象徵著學校良好的文化傳承氛圍。《雨自由》舞蹈還應邀代表國家赴韓國進行交流演出。

辦學成果

豐碩的教育成果 近幾年高考升學人數連年翻番,由於黨建和黨廉工作措施得力,使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成績斐然: 2008年中、高考取得大面積的豐收。中考上省重點高中線60人,占全區60%,全區前19名該校占18名,以絕對優勢獲得全區第一名;高考上線656人,比2007年高考上線幾乎翻了一番,本科以上人數153人,是前年的3倍,國線人數為16人,400%完成市局的指標,使該校高考成績步入省一級學校的行列。2009年中有40名學生考上省重點高中。高考再創輝煌,“低進高出、高進優出、優進精出”再現優勢;高分層創歷史新高,6人突破600分大關,上線率比2008年高出7個百分點。2010年中考以絕對優勢獲得全區第一名;高考上線人數583人,上線率達76%;兩個奧運班上線率100%, 其餘四個奧運班上線率達93%以上。

獎勵榮譽

在短短的八年時間,全校師生獲國家級獎勵36人次、省級獎勵88人次、市級獎勵186人次、區級獎勵244人次,學校獲集體榮譽62項,獎勵總計為616項。學校2008年被授予“全國百所最具成長力學校”的稱號、省“朝陽讀書”先進單位、市“書香校園”、市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示範單位、市毒品預防教育示範學校;2009年被評為省文明校園、市禁毒示範學校、區文明單位、區優秀黨支部;2010年被評為“省體育特色學校”、市“依法治校示範校”、市“民族團結先進單位”、市“志願服務行動先進單位”、區“巾幗建功競賽先進單位”、 “市女職工工作先進集體”、區“直先進黨支部”。

學校的發展 學校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茂港區成為茂名市環水東灣建設的優先發展地區,學校高中部新校區進入茂名市南海教育城的建設規劃之列。占地283畝,容納8000人的新校區正在建設之中,將於今天9月竣工。當高中部新校區建成時,學校將成為萬人教育集團式學校。

歷史篇

——薪火傳承、矢志不改、櫛風沐雨、共謀發展

茂港區第一中學從1959年創辦至今,整整走過了五十個年頭。五十年來,茂港一中已由辦學初只有四位在編教師、一百來名學生髮展成為今天擁有三百多位教職工、五千多名學生的茂名市知名完全中學。

五十年來,學校由李煜儒、黃成榮、陳平、梁錦榮、王惠明和劉普雲等校長為領頭羊,櫛風沐雨,矢志不改,帶領學校不斷地前進。這期間學校經過四次更名:電白縣第十三中學、電白縣南海中學、茂名市水東經濟開發試驗區第一中學、茂港區第一中學。憑著“四兩米”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學校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即使在文革蹉跎歲月中,當時的南海中學的師生也嚴守著教書育人,厚德律行的準則,學校不斷得到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中不乏優秀人才的湧現。無論是1970年前的初級中學,或者是1971~1979年的高級中學,再到1979~1992年的初級中學,學校始終堅持為南海半島建設服務,為社會需要而辦教育。1992年,南海半島成為水東經濟開發試驗區,學校的發展環境有了新的希望,當時的領導和師生,不失時機爭得開發區領導的支持新建了教學樓,擴展學校發展空間,順利完成了“普九”任務。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一路走來,茂港一中經歷了無數艱辛。五十年前,學校教室用的是當時公社化收繳來的私人房子,宿舍用的是楊家的祠堂。初建校時,全校師生進行了歷時好幾年的建校接力跑:師生們利用節假日,乘渡船到幾公里之外的墨膠搬運材料,他們先把材料運到勤海碼頭,再用糞箕把材料從碼頭挑回學校,這樣一磚一瓦建起了幾間平房。當時,師生們一天只能吃到分配的四兩米,而且一年四季沒有鞋子穿,這樣常年冒著嚴寒酷暑餓著肚子,赤著腳,肩挑手提,建起屬於他們的學校,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後來被民眾美名為“四兩米精神”,學校後來的發展也秉承了“四兩米”精神。

歲月如歌,茂港一中迎來了絢麗的建校曙光。2001年茂港區建區以來,區委區政府領導一直把茂港一中的發展作為工作重點,書記、區長經常到茂港一中調研或現場辦公,及時了解情況,幫助茂港一中釋疑解難,指明方向,確保茂港一中的穩步發展。

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下,茂港一中先後建起了教學樓、科技樓,教室裝上了電腦平台,科技樓里配有網路備課室、階梯教室、語音室、圖書館、閱覽室、藝術室、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及化學、物理實驗室等,在管理和教學上都實現管理信息化。另外,學校體育設施也日臻完善,擁有400米環形跑道標準運動場和6個標準籃球場和多個排球場。目前,茂港一中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學校逐漸與茂名市教學發展步伐相協調,為創建名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短短的八年時間,全校師生獲國家級獎勵36人次、省級獎勵88人次、市級獎勵186人次、區級獎勵244人次,學校獲集體榮譽62項,獎勵總計為616項。其中學校08年被評為“全國百所最具成長力學校”。

服務篇

—— 創新辦學模式,大力實施“ 1111 工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為農民走上幸福路提供智力支持

2001年茂港建區,學校的高中服務範圍由一個鎮擴大到五個鎮兩個街道辦。作為茂港區的最高學府,如何為占全區絕大多數的農村家庭提供良好的教育,為建設新農村服務提到議事日程。2005年學校高考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已經完全具備輻射全區的能力。學校抓準時機及時制定了“1111工程”戰略,目標在於五年內使全區1111個自然村村村都有大學生。

1、深入調查,突出重點。學校組織高中部1000多名學生利用社會實踐的時間,對全區1111個自然村進行調查,當時發現還有78個自然村沒有大學生。其具有三個特點:地處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後;文化氛圍不濃,學生讀書欲望不強。根據調查情況,學校確立了工作重點。學校負責這項工作的劉家鑒主任繪製了“1111工程”目標圖,將其掛在校長辦公室。從此“1111工程”全面啟動。

2、深入農村,廣泛發動。茂港無大學生或大學生少的村經濟不發達,家庭貧困是客觀事實,但是這些家庭和他們的孩子往往缺少對讀書的認識,缺少長遠規劃和眼光。每年開春到初秋,學校都組織力量下鄉做宣傳,把那些家庭貧困、學習有潛能的學生作為重點。五十多歲的李日利副校長利用自己鄉情熟、語言通的優勢,幾年來,多次帶領教師到小良鎮的農村,進行讀高中的宣傳動員工作,在茂港區與吳川市接壤的邊遠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經他們的動員,來該校讀高中的學生有的已考上大學,有的還在讀高中。現在在該校讀高中的梁偉莎同學學習刻苦,成績非常優秀,每次模擬考試都名列年級前茅,2010年高考她有望考出優秀成績。

3、調整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從農村來,特別是從偏遠地區來的學生往往知識面窄、接受能力不夠強。學校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結合他們的特點,採用“淺入深出,淺入嚴出”的教學策略,並大力推進“兩先兩後”及其他國家級、省級實驗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使學生很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和學習需要,進入學習文化課的高速路。另外學校倡導和諧教育理念,教師對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來的學生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特別的人文關懷。到周末,老師們把他們帶到自己家裡吃飯或把家裡做好的食品帶到學校給他們吃。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人文氛圍,使這些農村來的孩子茁壯成長。

4、多管齊下,幫扶困難學生。對於那些確因家庭貧困讀不起書的學生,學校通過尋找社會幫助,適當減免,提供勤工儉學機會等等方式幫扶他們。幾年來,學校先後籌措六十多萬元幫扶了300多名學生。來自坡心的國安同學,學校不但免了他的學費,還在高考前籌錢幫他做了白內障手術,現他已考上華南農業大學;來自下寮田村的姐弟倆因父母雙亡,學校免去其三年高中學習的所有費用,在他們考上大學沒錢就讀時,學校通過媒體幫助,爭得社會各界支持,為他們籌夠了上學的費用。

四年過去了,“1111工程”的初期目標已經基本達到,原有78個村已有70個村有了大學生,學校現正在努力向第二個目標邁進,爭取在今後三年內,每村都有一個本科生,在今後十年,每個農村家庭都有大學生。屆時,茂港區1111個自然村家家都有大學生。

人才篇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升學校品位,確保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升學校品位,確保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

1、築巢引鳳,引進高素質人才,最佳化教師隊伍建設

茂港一中現有教職工292人,其中研究生學歷8人,本科學歷212人,專科學歷55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中學高級教師43人,中學一級教師134人。

學校建校伊始就顯示出是一所開放式的學校,她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了像歐炎福(北京師範大學畢業)那樣的來自全國的優秀人才。從1993年(水東開發區一中)開始,學校就全面面向全國引進人才。特別是茂港建區來,區委、區政府領導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到全國各地招聘高素質人才,共引進全國十八個省區高素質本科及以上人才200多人。

2、立足該校,多渠道培養人才

為了提升學校品位,學校立足該校,多渠道培養人才。

(1)抓好教師的崗前培訓。每學期伊始,學校對教師進行崗前培訓,由教研室牽頭,組織各學科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探討,制訂本學科(各年級)課堂教學方案、措施,增強教師隊伍的自我發展意識,收到良好效果。

(2)教師人人參與課題研究,參與課堂教學改革。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走出教材,走進學生,是該校對教師的職責要求。通過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自主學習,出色地完成教與學任務,既形成了該校教學特色,又打造了較高水平的教學能手。

(3)多方面,多層次培養教師成長。學校開展一系列的“一幫一”、“結對子”、“老帶 新”、“手拉手”等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活動,並作為一項任務來落實,營造了教師隊伍中團結協作,虛心好學的氛圍,教師間相互聽課、無保留地評課,共同探討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方法,已達成共識,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4)推薦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果,為教師的成長搭建了平台。學校是《廣東基礎教育》雜誌理事學校,學校不定期推薦教師的教育教學論文到各刊物發表,大大激發了教師的教學論文撰寫興趣,使教師更廣泛地與外界聯繫,不但獲取了更多更好的信息,而且又積累了更多更好的經驗,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供了前提條件。

(5)支持教師“進修學習”,為促進教師自身成長提供幫助。近年來教師參加研究生學習的有5人,參加本科脫產學習的有6人,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更高層次的學習任務,使該校教師隊伍素質得以不斷提升。

3、科研興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

茂港一中在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的同時,也不斷重視教科研工作,實施科研興校之偉略,使教師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近十多年來,該校教師有300多篇論文獲得國家、省、市、區各級獎勵或發表在各級刊物上,有100多節公開課獲得各級優質課例獎,開展了20多項各級課題研究。很多教師都獨當一面,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家裡手,4名教師成為全國的骨幹教師或專家,10名教師成為省級骨幹教師,多人成為市級名師,這些骨幹教師多次被邀請到外地作專題報告或講學,引起社會各界和同行的廣泛關注,並得到一致認可。

4、碩果纍纍,提升學校品位

茂港一中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設了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湧現了全國骨幹英語教師劉普雲、全國優秀地理教育工作者董萬有、國際音樂藝術節舞蹈類優秀教師胡康健、全國體育先進個人石連寬等國家級骨幹教師;湧現了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的先進工作者劉普雲、省科技普及先進工作者周世民、省工會先進工作者李日利、南粵優秀教師龐國彬宣澤滔、南粵教壇新秀鍾實耀、省優秀中學地理教師溫文金、省優秀基層團支部書記林永康等省級骨幹教師;湧現了梁世新等20多名市級勞動模範、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湧現了車權等200多名區級勞動模範、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這些成績提升了學校品位,使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達到甚至超過省一級學校的水平。

未來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經過五十年的發展與建設,茂港一中在為社會作出很大貢獻的同時,自己也體健羽豐。更可喜的是她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茂港區成為茂名市環水東灣建設的優先發展地區,茂港一中高中部新校區進入茂名市南海教育城的建設規劃之列。占地283畝,容納8000人的新校區已規劃完畢,只等招標動工。力爭兩年建成高中部新校區。

當茂港一中高中部新校區建成時,這所學校將成為萬人教育集團式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