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炭疽病

症狀

病斑出現於植株的各部位,但以莖稈上常見。在抗病植株的莖上,有少數小的、不規則形的黑色斑,在感病植株的莖上,出現大的卵圓形至棱形病斑,大病斑稻草黃色,具褐色邊緣。病斑變成灰白色,其上出現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用手持擴大鏡很容易看到。當病斑擴大時,相互匯合,環莖一周。同一病株內常有1至幾個校條受害枯死。苜蓿草地的明顯症狀是夏秋季節,有稻草黃至珍珠白色的枯死枝條分散在整個田間,這些死亡的枝條如果是被大的病斑環繞並突然枯萎,可呈牧羊杖形狀。 炭疽病最嚴重的症狀是青黑色的根頸腐爛。當感染後校條枯死並自根頸部斷掉時,常可看到這種症狀。如果莖基部是青黑色並斷掉,在死的枝條上部看不到病斑,這是炭疽病的特徵。如果莖基部是淡褐色,則是鐮刀菌枯萎或絲核菌冠腐病。這幾種病害可同時發生在同一田塊內。葉部可產生不規則形病斑,常占據整個葉片。葉柄受害時變黑枯死。根部受侵染產生黑色或褐色病斑。

病原特徵

引起苜蓿炭疽病的常見有三種刺盤孢。
1.三葉草刺盤孢(Colletotrichum trifolii Bain & Essary),分生孢子盤散生或聚生在稻草黃色的病斑上,像座墊狀,突破寄主表皮,內有或多或少的剛毛。剛毛的長短與數目隨濕度和其他因素變化而異。剛毛暗褐色至黑色,有1個隔膜或無隔。分生孢子梗無色,柱狀或紡錘狀,其長短一般約與孢子等長,但有所變化,其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直,短柱狀,兩端圈,大小11-15微米,其寬長比大致為0.36-0.60微米。這種真菌在燕麥粉瓊脂培養基、V-8液瓊脂培養基或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在20-28℃黑暗或有光條件下,培養5-7天即可產生大量奶油色至粉紅色的分生孢子團。從病莖上直接分離病原菌的有效方法是,從莖上切取正產生病斑的片段5-10厘米,將其放在濕的紙巾上,放人密封的容器內(如充氣的密封塑膠袋),在冰櫃內放2-3天,在這樣條件下新鮮的病斑通常產生大量相對無污染的分生孢子。這種分生孢子團可被劃線到水瓊脂平板上或經抗菌素改良的水瓊脂上,在室溫條件下培養。單個的發芽分生孢子容易在顯微鏡下找到,並轉移到營養培養基中。三葉草刺盤孢在自然界中至少有2個生理小種,Ar品種抗1號生理小種;1975年在馬里蘭州東海岸的劍橋附近發現嚴重感染Arc苜蓿的2號生理小種。同年在北卡羅林納州的抗病品種上也發生了炭疽病。之後在馬里蘭州西海岸和維吉尼亞州也發現了2號小種。第三個生理小種報告在俄克拉何馬州。三葉草刺盤孢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溫暖地區的紅三葉上也引起嚴重的病害,為與噬莖球梗孢(Kabatiella caulivora) 引起的北方炭疽相區別,被稱之為南方炭疽病。
2.毀滅刺盤孢(Colletotrichua destructivum O. Gara),在北美和歐洲發現此菌侵染苜蓿,但對苜蓿致病力比三葉草刺盤孢弱。我國也在吉林省發現此菌,為害紫花苜蓿(戚佩坤等,1966)。此菌分生孢子盤小,直徑25-70微米,散生或聚生。剛毛污褐色或暗褐色,近直或微彎,無隔膜或具1 隔膜 ,38-205微米×4.5-7微米。分生孢子無色,單胞,直或稍彎,末端圓形,14-22微米×3.5-5微米。
3.平頭刺盤孢(Colletotrichum truncatum(Schw.)Andrus & Moore),異名:束狀刺盤孢(C.dematium(Pers. Ex Fr.) Grove f. truncatum(Schw.)Arx.)該菌侵染苜蓿,但對苜蓿致病力不強。剛毛多,60-300微米×3-8微米。分生孢子兩端鈍,內有液滴狀物,15.5-24微米×3.5-4微米。侵染多種豆科植物。

發生規律

病原菌在病株的殘體(尤其是殘茬)上越冬。刈割機具上的殘留病草碎片也是次年的主要侵染來源,即是從老苜蓿地向新播種田傳播的重要方式。病菌孢子也可通過脫粒時被污染的種子傳播。病菌可在莖、莖與根頸接合部及根頸等部渡過逆境。奧斯塔澤斯基等(Ostazeski et al.)認為,病原菌在7.5℃和-20℃時,在苜蓿的乾莖內可存活10個月,在22℃時,只能生存4個月就失去致病力。在高溫多濕條件下發生嚴重,雨和露有助於病害迅速蔓延。在整個生長季節,病菌可進行重複侵染,但幼苗期感病性高於成株。多汁的葉柄和嫩莖也容易受侵染。常在夏末秋初的2次刈割之間,病害達到最嚴重的程度。據韋爾蒂(Welty,1980)報導,此病在24℃時比16℃時發病嚴重,光照對病害嚴重程度影響不大。

分布與危害

炭疽病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義大利和前蘇聯等國家已成為炭疽病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義大利和前蘇聯等國家已成為分布較廣、毀滅性病害。近年,由於高度感病的弗來密斯苜蓿使用的增多,炭疽病成為分布更廣,為害更重的病害。對該病真正的危害性,直到抗病苜蓿品種被育成,在田間與常用品種相比較才被認識。我國的江蘇、貴州和吉林發現於紫花苜蓿,江蘇、浙江也發生於南苜蓿

防治方法

1、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種 據博蘭(Boland,G.J.)及布魯奇(Brochu,L.D.)(1989)測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種植的59個品種或品系,對毀滅刺盤孢均表現抗病。阿西(Arc)、安古斯(Angus)、塞里斯(Cer es)、艾及(Edge)、莫合克(Mohawk),薩蘭納斯(Saranac AR)等抗三葉草刺盤孢的1號生理小種,其餘大部分品種表現中等至嚴重感病,而對三葉草刺盤孢2號小種,除薩蘭納斯AR表現抵抗及莫合克(Mohawk)等少數幾個品種表現中等抗病性外,大部分品種表現高度感病。在美國抗1號生理小種的品種和品系,還有范各德(Vangard)、切羅克、自由(Liberty) 、布士維爾(Beltsville)等多個苜蓿品種對炭疽病的抗病性由少數基因控制,也可能由單基因控制,不完全顯性,可高度遺傳,故輪迴表型選擇可以有效地提高品種的抗病性。例如感病的Team品種,只經過一次表型選擇循環,就可以把抗病株率由18%提高到75%,其他感病品種如費納爾、薩蘭納斯、葛來西爾(Glacier)等用表型選擇法也非常有效。人工接種可用孢子懸浮液(濃度為1×106個/毫升)噴霧到植株表面,保濕72小時。或將幼苗浸人菌液內30-45分。為節省時間與空間,可用室內生長2周的幼苗接種,接後放在22-25℃下,繼續生長2周觀察結果。
2、管理措施 注意清除刈割機具上的殘留牧草碎片,注意草地衛生,刈割時儘可能降低留茬高度,減少田間菌源。
3、藥劑防治 對科研地或制種地可用以下藥物保護:(1)50%退菌特可濕性粉600-800倍液。(2)40%多福混劑600-1000倍液。(3)65%代森鑄500-700倍液。(4)50%多菌靈可濕性粉 400-600倍液。(5)50%敵菌靈可濕性粉500-600倍液。(6)75%百菌清可濕性粉400-600倍液。
4、生物防治 格雷厄姆等(1976)發現,如先用致病力弱的病菌,毀滅剌盤孢或平頭刺盤孢接種,可減輕隨後由三葉草引起的炭疽病的病情。這種互動保護作用尚未用於生產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