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歷史
當時花蓮豐田盛產的「台灣玉」享譽全球,廣受日本、歐美人士喜愛,花蓮市區到處是台灣玉的藝品店,開啟寶石加工業的先河,為台灣奠定世界寶石產銷中心的基礎,賺進大筆外匯,並締造產量第一的世界紀錄,至今仍穩擁寶座。可惜,這段短短不到十年的輝煌歷史,早已逐漸被台灣人淡忘,甚至有許多人不知道台灣有土生土長的寶玉。這段短暫、輝煌的歷史,其實只是台灣玉歷史的一小片段,因為她的故事得以溯及億萬年前!
1980年,南迴鐵路的台東新站工程意外發現大批史前文物,終使埋藏上千年的卑南文化重現,成為台灣發現最早、同時是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台大考古系(現今為人類系)師生歷經 9 年,前後 13 梯次在此處進行挖掘,出土的上千件玉器式樣繁多且造型變動豐富,包括各式玉玦耳飾、玉管、玉玲項鍊,以及玉鐲、臂環等,令人目不暇給,其中的人獸形玦耳飾更被選為代表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標誌( logo )。
事實上,台灣各地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中,都發現了不少玉器,材質以閃玉為主,依據分析比對,材料皆來自花蓮豐田及西林地區的台灣玉。最近由澳洲學者帶領的南島語系民族研究團隊,分別在菲律賓、越南等地的史前遺址所發現的珍貴玉器,無論是觀察其外型設計,或是經由精密儀器探測化學成分,均指證其來源為台灣玉。早在五千年前,台灣島上的居民已經認識台灣玉之美,締造出充滿謎樣色彩,長達三千年的史前玉器文化,且漸漸傳播至東南亞地區。
地質環境
台灣玉為「超鐵鎂成分的超基性火成岩」變質而成,經常與台灣東部的變質岩「蛇紋岩」相伴,出現在蛇紋岩與石墨質絹雲母石英片岩的接觸帶,代表台灣特殊的造山帶及板塊擠壓變質的地質環境。
最早在 2 億多年前形成的沈積岩,隨著板塊的擠壓碰撞,在地底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促使泥岩變質成為黑色片岩,海洋板塊及鐵鎂質岩漿變質成蛇紋岩。蛇紋岩里的鎂,以及黑色片岩所提供的矽酸鹽,加上地下水經過帶來周遭環境中的鈣,在環境溫度高達 330 ℃,相當於地底下 8 公里深度處形成豐富的閃玉礦脈。約略在數百萬年前,台灣玉隨著板塊擠壓隆起,出現於花蓮地區,從此世居台灣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帶。
種屬特性
在礦物學上,只有兩類礦物被稱做玉,一種是角閃石類的閃玉(俗稱軟玉),以台灣玉最具代表;另一種是輝石類的輝玉(俗稱硬玉),像是緬甸價值不菲的翡翠。事實上它們的英文名稱為Nephrite和Jadeite完全沒有軟和硬的意思。當初出現這樣的名稱是因為早期有些礦物學書籍的舊數據,記載著Nephrite的硬度為5.5~6.5,Jadeite的硬度為6~7,日本人在翻譯這兩個字的時候,因為想不出適合的名字區分兩者,便分別以「軟」、「硬」加以命名。
新的研究顯示,軟玉的硬度是5.5~7,甚而有高於7者;而所謂硬玉的含納輝石硬度是6~7,所以有些「軟玉」的硬度要比「硬玉」硬,這樣的命名顯然不合邏輯,因此,應該有更貼切的中文命名。前台灣大學譚立平教授便依據兩者的組成物質,建議「Nephrite」稱為閃玉,「Jadeite」稱為輝玉,「閃」和「輝」都有光芒耀眼的涵意,用來形容玉,更能添加其迷人的色彩。
閃玉,屬於「透閃石一陽起石」的系列礦物,成份是鈣、矽酸鹽,在偏光顯微鏡下,呈纖維狀交織結構,因此非常堅韌,堪稱世上韌性最強的礦物。此外閃玉常帶有黑色斑點—鉻鐵礦,若無斑點、呈現透亮的翠綠,便是極品。
閃玉礦形成於三種地質環境:
(1)產在超基性變質蛇綠岩系中的閃玉礦,台灣閃玉即屬此類;
(2)產於花岡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中國新疆的和闐玉礦即屬此類;
(3)產在變質岩中的閃玉礦,世界最大的閃玉礦床-澳洲Cowell的閃玉礦即屬此類。
台灣的閃玉礦床,依地理位置主要集中於豐田和萬榮兩地,閃玉礦床常厚0.1至0.5公尺,局部可達2公尺,主要賦存在蛇紋岩岩床兩側。
因此,台灣玉除了「普通閃玉」,還出產不同的礦物特性或化學成分的「貓眼閃玉」、「臘光閃玉」,讓台灣玉的價值更高、面貌更豐富,也是其它地區少見的。
開採加工
1932 年日本人中島氏在花蓮荖腦山區打獵時,發現白色纖維狀的石棉,促使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期間大量,作為戰備物資。但他們玉石不分,將一塊塊的台灣玉原石倒棄於河谷,視為廢石。直至 1960 年代,成功大學的廖學誠發現綠色石塊並確認為閃玉後,中央日報在 1965 年 9 月 24 日刊載花蓮發現翠玉的新聞報導,台大地質系教授也深入礦區進行評估研究,掀起未來十年采玉熱潮。再度現身的台灣玉,成為台灣寶石的代名詞,且以世上僅見的「貓眼玉」風靡世界。采玉極盛期,山上的礦區林立,礦工人數高達 600 位,不時還有上山偷拿玉石的「山老鼠」出沒;山下則是以客廳為工廠,砂輪機快速轉動著地進行琢磨工作。為了不斷供應原石,礦工們用炸藥瘋狂開挖,毀壞一半以上的玉礦,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經濟危機,迫使台灣玉的開採劃下無情的句點。
公元1975年後因開採成本高、國際閃玉進口價格便宜,以及玉礦禁采等因素,台灣玉產業日益蕭條沒落,但依然無法抹滅公元1970年代玉石加工的風光歷史。當時台灣玉是代表台灣的特有外銷產品之一,賺進大量外匯,廣受日本、歐美人士喜愛,花蓮市區到處是台灣玉藝品店。台灣玉也開啟了台灣寶石加工的先河,為台灣奠下世界寶石產銷中心的基礎。
公元1960至1970年代,豐田玉礦聚落曾經「家家做玉」、「成為花蓮首富之區」。公元1962至1986年間,台灣的閃玉產量曾占全球6成,就官方發表的總產量,台灣玉以1萬多公噸高居世界第一。台灣玉也因此成了「台灣寶石」的代名詞,成為台灣特產品最佳代表之一。
今天豐田鄰近的白鮑溪及壽豐溪,溪床依舊可見閃著青綠光澤的台灣玉原石。豐田石綿山也保有台灣玉的礦場和礦坑,如荖腦山寶石礦場、理想礦場等,理想礦業公司仍在經營,而小區也有零星玉石加工廠。
物化性質
1.英文名稱:Nephrite
2.化學成分:Ca2Mg5【Si4O11】(OH)-Ca2Fe5【Si4O11】2(OH)2
3.晶系:單斜晶系
4.折射率:約1.60(點測法)
5.相對密度:2.96~3.106.顏色:以墨綠、翠綠、黃綠或淡黃色之塊狀,長纖維狀為多
7.透明度:中度透明至不透明
8.硬度:6~6.5
9.光澤:蠟狀至玻璃光澤
10.斷口:裂木狀斷口
11.鏇光性特徵:集合消光,伴生礦物:綠色含鉻鈣鋁榴石、鉻鐵礦、黑色磁鐵礦
13.顯微放大觀察:交織毛毯狀變晶結構,顯微鏡下系由細纖維狀或細毛絨狀的透閃石所集結而成,其間夾雜少量之鉻鐵礦、柘榴石、綠泥石、磁鐵礦,形成黑色的斑點或條紋。
14.特殊光學效應:部份有貓眼現象
15.用途:寶石,藝品及飾物等。
16.產 地: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秀林鄉西林。
結論
台灣玉的發現,不僅能體現古代台灣卑南文化的歷史淵源,台灣玉之美,則涵括地質學、考古學、歷史學等領域,更擴及人文活動、藝術創造層面。本篇文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台灣玉億萬年來曲折、動人的故事。讓世人了解台灣玉在世界歷史上還有這樣一段小插曲。
如今,鄰近豐田的白鮑溪溪床依舊可見閃著青綠光澤的台灣玉原石,藉由雕刻大師的巧手,更能展現出其溫韌之美。透過台灣玉,人們得以認識悠久的土地故事,精彩的台灣文化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