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川戲

花溪川戲

花溪區的川戲在青岩古鎮和花溪鎮。在清代末期,青岩鎮的川戲隊就成立並有活動,發起人為羅鼎齋。最初是以完友的形式出現在小場合,或在一家小院,或者一個街壩進行演唱,看的人逐漸增多,喜愛的人也隨之增加,再加上其演唱內容大多是歷史戲及怎樣教人為人行善,所以更深受市民們的喜愛。

歷史背景

當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購置了樂器,衣物和道具,活動越搞越大,氣氛越來越熱鬧。後來,羅姓老人年歲高,便將川戲傳給白清松、吳敏齋、車茂華、袁培仁。袁培仁是琴師,車茂初因家景貧寒,無法投入經濟於戲班,但由於他很愛好,川戲隊同樣接納了他,一直是川戲隊的骨幹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是川戲隊發展的又一個飛躍,第二屆傳人在此時培養後人,使川戲一直持續下來。李卓越、楊少忠等便成了第3代傳人。自1966年到1976年間曾停止活動一時,後來又以車培新、劉繼明、袁光全等組織活動,這是青岩川戲的第四代傳人,也是最後一代傳人。由於後來的許多客觀原因,青岩的川戲活動慢慢自然消失。

主要劇目

青岩川戲隊主要劇目《擋亮》、《五台會兄》、《情探》、《下游庵》、《殺狗勸妻》等劇目,主要活動點在黑神廟、川主廟、慈雲寺、萬壽宮、水星樓等戲台,由於水星樓是青岩最大的戲台,故在此戲台演出的場次最多。

川戲介紹

花溪鎮的川戲始於1956年,其活動點於今花溪十字街附近。由李文孝先生髮起的,並成立花溪川劇社,愛好者們集資購置服裝和道具樂器等。他們白天上班晚上排練,先唱一些小段子之類,到茶館演出獲得成功後,在小段子的基礎上排練折子戲,第二、三年達到了專場演出水平,此時的川劇社正是走向輝煌的時後,他們還請貴陽市川劇團的人來花溪演出,與專業劇團的演員們同台獻藝。他們在此間共排演了傳統戲《情探》、《三擊掌》、《訪友》、《群英會》等劇目。

最終著落

1967年冬,終被定為“四舊”而取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