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手遊少女前線中登場的角色]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手遊少女前線中登場的角色]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手遊少女前線中登場的角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簡稱:索米M1931或KP/-31)是由雲母組研發、數字天空運營的戰術策略養成類遊戲《少女前線》(英:Girls' Frontline)及其衍生作品的登場角色。

原型資料

少女前線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 少女前線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簡稱:索米M1931),是芬蘭在1930-1931年間設計的衝鋒鎗。她是在M/22原型槍與KP/-26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並於1931年左右問世。由於“索米”(Suomi)在芬蘭語中意為“芬蘭”,因此有時M1931也被稱為芬蘭衝鋒鎗。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的自動方式為傳統的自由槍機、開膛待擊,這是當時的衝鋒鎗上慣常使用的設計。相比於1925-1926年生產了100把左右的M/26,設計師又作一些必要的改進。他取消了槍機前端多餘的空間,使得子彈在裝填的時候不會因此而出現旋轉結果發生卡殼的現象。此外,槍管套筒的末端也採用了傾斜的結構以減少槍口上跳。散熱套筒也採用了更簡單而可靠的設計。槍管是可以快速拆卸更換的,彈藥則由M/26的7.65×21mm手槍彈改成了9×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有眾多供彈裝置。其中最早設計出來的20發彈匣與40發彈鼓主要在1930年-1940年被使用,後來的二戰期間則作次要套用,70發彈鼓和由瑞典人設計的50發彈匣則在二戰期間主要被使用,前者是二戰期間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最可靠的供彈具,而後者則因結構較為複雜,並不可靠,稍有灰塵進入便會卡殼,於43年秋停產,36發彈匣則是在戰後的50年代仍舊是由瑞典人設計的,與70發彈鼓同樣可靠且較為輕便。1931年,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在Tikkakoski Oy正式投入量產,大部分為芬蘭國防軍所購買,但訂單並不多,到1934年為止也就僅僅向軍方交付了375支。到了蘇芬戰爭開始時,芬蘭國防軍裝備的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不超過4000支。在戰爭進行期間,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儘管槍管套筒末端已有防上跳的設計,但槍口仍有上跳的現象,以及於1940年1月發現的槍管腐蝕問題,當時芬蘭人認為是灰塵與雪由槍口進入了槍管里,於是他們在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的設計中加入了槍口制退器,使得槍身長度在原先基礎上又增加了55毫米,重量達到了4.9kg。新型號被稱為KP/-31 SJR(suujarru,意即“槍口制退”或者“防跳器”)。不過,埃莫·拉赫蒂對這樣的改進並不持贊成的態度,因為他覺得原先的設計已經足以起到開槽防跳器的作用,而且衝鋒鎗的槍口壓力本就不大,不足以產生可觀的效果,還有就是會降低槍口初速,影響彈道表現[3]。此外,在實際使用中,槍口制退器在寒冷的天氣中也並不可靠,比如槍膛里的火藥殘渣之類的會卡在槍口制退器的部位然後逆流回機匣,粘在槍機上造成走火。事實上,槍管腐蝕是由於使用的彈藥較為潮濕的緣故。1942年起,芬蘭軍隊訂購的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都帶了槍口制退裝置。最終,在芬蘭軍隊中服役的M1931約有一半左右為SJR型。最初,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被用來替代輕機槍使用,事實上30年代確實也有給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裝過兩腳架與前握把以勝任這個角色,不過事實證明該槍並不能夠勝任。到了繼續戰爭的時候,芬軍一個步兵班通常配有一枝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與一枝輕機槍(一般是繳獲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到了1943年,每個班已經配有兩枝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芬軍本打算給每個班配發第三把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不過此計畫隨著繼續戰爭的結束而中止。1941年,廠商還生產了少量(一共才生產了500枝)的碉堡型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其護木被做得很薄,以方便從狹窄的射擊口向外射擊之用,該型號沒有槍托,握把也被換成了手槍式的,槍口是方形的,像吸塵器開口一樣。還有一種更罕見的型號被裝置在維克斯6噸輕型坦克上作為第二武器,但在蘇芬戰爭所導致的訂單取消之前,這一型號只造出了數十枝而已,由於繳獲的德加廖夫輕機槍被發現更勝任這一用途,這一型號後來就再也沒有生產。跟碉堡型一樣,該型號也採用手槍式握把(當然,也沒有槍托),如有必要可以快速從坦克上拆下並更換槍管以適合步兵使用。到了80年代,芬軍的軍火庫里仍有這種型號的存貨,儘管配套使用的坦克在1959就早已退役。大概連芬軍自己都忘了自己的倉庫里還有這么一型衝鋒鎗。瑞典、丹麥及瑞士也曾利用許可證生產過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瑞士的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被稱為西班牙瑞士MP43/44。蘇聯人則將繳獲的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改為7.62×25mm版本,命名為KF42繼續使用。坦克型和碉堡型則僅有芬蘭生產。2009年,M1931的半自動版本在美國向公眾發售,此版本延長了槍管並更換了槍身以符合美國國家槍械法案。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被許多人認為是二戰期間最成功的衝鋒鎗之一,其眾多特點(包括70發彈鼓帶來的強大的火力持續性)後來被蘇聯的PPD-40與PPSh-41衝鋒鎗所效仿。較長的且有著競賽步槍級別精度的槍管[4],以及機匣後部較好的氣密性與槍機和機匣間良好的匹配度,使得整批衝鋒鎗產品的精度在總體水平上相比當時其他國家的衝鋒鎗有著一定的優勢。[5]其最大的弊端在於過高的生產成本,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較低性價比。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所採用的材料是瑞典的優質鉻鎳鋼,從一整塊這種鋼材里切削出機匣,並以競賽步槍的標準生產,費工費時。[6]1939年至1944年,交付給芬蘭軍方的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分別為1172,3600,11475,13067,15933,11600支,共56847支,算上二戰期間出口的15350支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與在民兵手裡的一些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總共有8萬到10萬支左右,與PPSh41的600萬支產量相比,對戰爭的影響力小了一些。在芬蘭軍隊里的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考慮進損失和修復的槍枝,保有量在1944年6月達到戰時最高峰,有超過52600支,但到了同年10月又回落到稍稍超過40100支。隨著戰時損壞的槍械修復完畢,到1951年8月芬蘭軍隊里的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又達到了50100支,其中27800支是SJR版本,還有300支碉堡版。1957年夏天則有53600支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仍屬於芬蘭軍隊。還有一個較大的缺點就是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裝完彈鼓之後重量較大,不夠輕便,但搭配上該槍的高射速後又使得這把槍相比於同樣射速但輕一些的PPSh在射擊時能更穩定一些。

角色數據

獲得

製造時間 02:25:00
製造公式 400 400 130 230

數據

編號槍名星級類型CV作戰效能
NO.115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衝鋒鎗-194
能力
傷害命中迴避射速生命成長
ASBASB
屬性
傷害命中迴避射速生命移速
11/282/158/5665/92110/22012

技能

掩護專注Lv.1觸發率25%提升自身200%閃避,持續3.0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