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於病

良藥苦口利於病,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意指忠實的勸告往往都是不喜歡聽的,但是卻對行動有好處。

出處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史記·留侯世家》[1]沛公劉邦十萬義軍攻破嶢關,在藍田大敗秦朝關中守軍,領先天下義軍,順利進入鹹陽。進入秦朝的鹹陽宮後,沛公劉邦被宮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準備留在秦宮裡玩個盡興不出來了。他的連襟兄弟樊噲勸他他也聽不進去。這個時候,張良入宮直諫,很嚴厲地數落了劉邦一頓,說明了他這樣做的錯誤,並且說了這么一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沛公聽樊噲言。”沛公這才依依不捨離了秦宮,宣布軍隊開出城市,到鹹陽郊外的霸上乖乖駐紮,不許擾民。

《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藥雖然是苦的,但是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忠實的勸告往往都是不喜歡聽的,但是卻對行動有好處。

基本解釋

第一種的意思是,好藥雖然很苦,讓人難以吞咽,但卻能讓病痊癒,忠誠的話雖然有點讓人聽了不舒服,但卻能幫助人們的一言一行。現在常用來形容應該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第二種的意思是,好藥大多是苦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自身的缺點。這句話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 因為一個人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藥,苦口的藥雖然很難讓人吞咽,但卻有利於自己痊癒,逆耳的話雖然有點傷人,但卻能幫助我們的一言一行,使我們更快進 步,起到激勵作用。

詳細解釋

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夠得到智者的批評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評一個人是需要很大勇氣,冒很大風險的。誰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們都喜歡聽好話,而不願意聽批評意見,有些人還會錯誤地對待批評,甚至把批評意見的人當成仇人。還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對值得批評的人提出意見,而對不值得批評的人根本不會去說他,懶得冒被人仇視的風險。

社會意義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是說有病就要吃藥,而吃藥就不能怕苦。苦味雖不受人歡迎,只要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就不能拒絕它;"忠言逆耳利於行",是指正確的批評、建議、意見對個人品德的修養、國家事業的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有些話雖然說得刺耳,有些批評可能火辣辣地燒心,但只要是忠懇有益的,也不應該挑剔提意見者的話是否順耳、方法是否得體。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強調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這二者說出的從治病到治身,從治身到治國的道理是非常正確的,並且通過前後語言上的對比和哲理上的互補把主題表達得一清二楚。

縱觀中國歷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於接受批評意見。他們能夠從善如流,所以能夠吸取眾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誤,從而成就自己的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