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籠子

舵籠子

舵籠子是一種人力木船,在長江內河航運史上歷史悠久,曾經是航行於重慶至宜昌江段的主要船型,既可載人也可載貨,大多用柏木(柏樹)料製作,故又被稱為“柏木船”。20世紀30至40年代時,川江上曾流傳一句順口溜曰:警告兩邊柏木船,浪沉軍艦要賠錢。印證了“柏木船”名之普及。

目錄

一、特點及規模

二、舵與艄

三、推進工具

四、靠泊

五、船員配置

六、廣船和亮架

一、特點及規模

舵籠子狀如駁船,船體較寬,其突出的特點是船型結構合理、操縱靈活、堅固耐用、穩性好且吃水淺,較易過灘。按照用途分類,作為貨船的舵籠子多數載量在18至30噸左右,大型的可達100噸以上;作為纜載(即固定航班載客的人力船)的舵籠子平均載量約8—10噸,較大型的纜載載量在20噸以上,可載客50至60人左右,最小的纜載載量只有3、4噸,僅可載客10至20人;作為渡船的舵籠子載量更小,平均3—4噸,支小河流的渡船載量只有1至1.5噸左右。載重量30噸左右的舵籠子長約26米、寬約5米,船頭一般起翹30至40厘米,船尾起翹70至80厘米,中部和尾部有硬拱和較高的舷牆,船工謂之“靴統”或“水壁”。

二、舵與艄

舵籠子控制航向的工具主要是舵。舵籠子的舵葉長度相當於船身最大寬度,高度為斷水梁處船殼外板至船底基線的距離。安裝時,舵葉的30%置於舵軸前方,稱為半平衡舵,其優點是既能有效地控制航向,操作起來又靈活省力。舵籠子船因這出色的舵而得名。

除舵外,舵籠子還備有一隻前艄,在船隻下行時輔助舵控制航向。前艄的長度約為船長的四分之三,一般用杉木條製作即可。較大的舵籠子也有用船桅代艄的(因為舵籠子下行時不用桅,而上行時又不用艄,可以一物兩用)。

三、推進工具

舵籠子航行時靠橈、帆、縴繩、竹篙或櫓等作為推進工具。

1.橈,也稱槳,上端手握部分為圓柱形,下端擊水部分為片形,船工稱其為橈片,是人力船下水航行及橫渡江面時所用的主要推進工具。橈用質地堅硬的木料製作,長度一般4至6米,裝在左右兩側船舷的固定支架(即槳腳)上。使用時,一人一橈,每擊打入水一次後要讓橈片出水再進行下一次擊打。用橈時,橈工若取面向船尾姿勢稱“扳橈”,取面向船頭姿勢稱“推橈”。長江船工習慣扳橈,烏江船工則習慣推橈。

2. 帆,即風帆。人力船上行時若遇順風,便可升起風帆藉助風力推船前進。風帆多用布製作,故又稱為“布條”,也有少數小船用篾席作風帆。

3. 縴繩,又叫纖藤,是用竹篾絲編成的繩子。人力船上行時若沒有順風,船工就得用縴繩拽船前進,叫拉船或拉縴,“縴夫”也就成了“船工”的同義詞。

帆和縴繩都必須附著在一個固定物上才能使用,這個固定物便是船桅。中等以上的舵籠子都豎有一根20多米高的船桅,船工稱為“桅桿”。桅桿在船隻上行時有兩個作用:一是順風時張掛風帆,用風力代替人力推船前進;二是在縴夫拉縴時控制縴繩高低。舵籠子的桅桿上裝有兩個木質滑輪(俗稱“瓜子”)和一小一大兩個連環圈,縴繩從小鐵圈(俗稱“船葫蘆”)中穿過,在大篾圈(俗稱“抱桅圈”)和滑輪作用下可隨意升降,以此來調整縴繩高低。由於長江纖道多是自然形成的山崖小道或河灘,時高時低,加上江水漲落,纖道的相對高度經常變化。因此,需要隨時升降縴繩以保持縴夫著力點與船隻受力點之間的最佳位置。

4. 竹篙,俗稱毫桿,用整支楠竹或斑竹做成,是人力船上的重要屬具(附屬工具)。竹篙靠根部一端要裝一個專門製作的鐵件,這個鐵件若成鉤狀則稱為“爪鉤”,其作用是鉤住前面的固定物拉船前進;這個鐵件若尖而直,則可用其頂住某一固定物,利用反作用力將船撐離岸邊或讓開水中的障礙物。

5. 櫓,用質地堅硬的木料製作,一般長10米以上,由上半部分的櫓把和下半部分的櫓葉組成,安裝在船前部兩舷的櫓基子上,左右舷各一隻。櫓由多人合用一隻(視船隻大小,每隻櫓配三、四人至八、九人不等),來回搖動。搖櫓時,櫓葉沒入水中始終不出水面,其運動軌跡近似魚尾擺動,可以連續做功。櫓的支點靠近其中部,故搖櫓比扳橈省力。櫓的缺點是靈活性較差,較小的船和經常航行於激流航段的船都選擇用橈而不用櫓。

四、靠泊

與所有人力船一樣,舵籠子在岸邊靠泊時,靠泊地岸上若有大石、大樹、山岩等能夠受力的固定物,船工則用掏繩將船隻拴於固定物上;若岸上沒有合適的固定物,就必須將一根一頭裝有尖形鐵件的粗木棍打進岸邊地里使其成為一個臨時繫船的纜樁。此外,人力船前部還有一個圓形通透的孔,船隻靠泊時要將一根頭部帶鐵尖的硬質木棒(插槓)從此孔插入河底,防止船隻搖擺移動。

五、船員配置

舵籠子船上一般要配備後駕長1人、前駕長1人和橈工(縴夫)若干人。

後駕長是舵籠子上掌舵的人,是全船的技術總指揮,在船工中地位最高,工資也最高。因舵安裝在船的尾部故稱後駕長。

前駕長是執掌前艄的船工,崗位在船首,負責看航道水情並協助後駕長控制船行航向,服從後駕長指揮。

橈工(縴夫)數量的多少大致按以下標準配置:

25噸以下的船在重載(裝有貨物)時,一般按每人1.5噸左右配備橈工,如一隻20噸的船需配13—14人;25噸以上的船重載時按每人1.8噸左右配備橈工,如一隻30噸的船應配橈工16—18人。

橈工在船隻下行時負責扳橈,上行時則負責拉縴。拉縴比扳橈吃力,特別是過激流險灘時,單靠本船船工常常無法拽船過灘,這時便需要增加臨時縴夫。臨時縴夫有兩個來源:一是與它船合作,集中兩船船工將船逐個拉過灘去,稱為“換棕”;這換棕的船可以在碼頭啟航時就結伴同行,也可以在灘下等待後面需要合作的船隻。臨時縴夫的第二個來源是附近的農民,他們常年以拉灘為副業,見有船到便會前往加盟,被稱為“跑灘匠”。

六、廣船和亮架

人力木船時代,較大型的舵籠子船經常承擔長途貨物運輸,從重慶、涪陵等地裝運榨菜、山貨、蓑草、大米、桐油等物資到宜昌,業內將此類營生稱為“打廣”,“打廣”的船被稱為“廣船”。“廣船”航行抵目的港交卸後,部分船東會將船就地賣掉,船工們或搭乘它船回家,或“起旱”(步行)回家。船東願意在川外就地賣船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船上行主要靠拉縴,過去的川江航道灘多流急,行船艱難,拉船返回並不合算;同時,長江上游造船業歷史悠久亦發達,又盛產船板原料,舊船換新船貼錢不多,故而可為。

在舵籠子一族中,還有一種船被稱為“亮架”,其特別之處是此種船中部和尾部的硬拱換成了能夠拆卸的活動支架。裝上支架,可以搭蓋頂蓬遮蔽風雨,而在裝運某些貨物例如木料(橫放)時,則需要拆下頂蓬和支架亮出船艙,因而被稱為“亮架”,它較其他舵籠子更靈活方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