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與書齋的對話

內容介紹

《舞台與書齋的對話:東韻樓古典戲曲論文集》內容簡介:這是曲家們的本意么?高明強調戲曲的“風化”功能,這本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偏偏說“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就是說為了“風化”可以不顧及戲曲的藝術因子。他還說:“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這裡所說的“好”到底指什麼?“好”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類似這種似是而非說法,在古代曲家那裡絕非僅有,甚至為了推銷個人的主張竟然把話說絕。何良俊(元朗)強調戲曲的可歌性,認為在聲律與文辭兩者間應更重聲律,提出:“寧聲葉而辭不工,無寧辭工而聲不葉。”沈琛如獲至寶,說“何元朗,一言兒啟詞宗寶藏”,並接過他的話茬甩出這樣一句話:“寧律協而詞不工,讀之不成旬,而謳之始葉,是曲中之工巧。”強調戲曲聲律的重要性本來不錯,可是為什麼一定要說“辭不工”、“讀之不成句”也無所謂呢?湯顯祖作劇則強調“意趣神色”,他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摸聲,即有窒滯進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