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年,皇長子11歲了。可是由於萬曆皇帝一直寵信鄭貴妃,欲立與鄭妃所生的三皇子為太子,因此長期冷落皇長子,甚至不讓他出閣讀書。二十年正月,禮科都給事中李獻可領銜聯合舒弘緒等六科給事中給皇帝上書,奏請對皇長子興行“豫教”之典,說:“元子十有一矣,豫教之典當及首春舉行”。豫教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一經豫教便等於確立了太子的地位。萬曆皇帝看了奏疏大怒,指責奏疏中誤書了弘治年號是“違旨侮君”,批示給予李獻可貶官一級,其餘聯名的包括舒弘緒“奪俸半歲”就是罰半年工資的處分。明朝立皇儲嚴格實行“立長不立幼”,被視為朝綱國本,不象清朝中晚期一切由皇帝個人乾綱獨斷。同時明朝雖然是皇帝中央集權,但是中後期以後受到內閣大臣的束縛限制,帶有一些民主色彩,被視為違反綱常的聖旨,大臣可以抵制駁回。於是大學士王家屏對於這份處分朝臣的御批予以“封還”。
假如諫官們圓通一點,這事也就過去了。然而認死理的諫官們不計個人榮辱不依不饒,繼續上疏抗爭,一些大臣紛紛自請貶官相要挾,而自認為“任情直,遂不能瓦合隨時”的舒弘緒竟說:“言官可罪,而豫教必不可不行”,意思是任你皇上怎么處分,也必須如期冊立太子。一時間朝臣與皇帝嚴重對立,朝野上下鬧得沸沸揚揚,“滿朝文武泣於文華殿請立儲”。一心想專權的萬曆皇帝受到挑戰勃然大怒,槍打出頭鳥。對為首的11名諫官決意加重懲處,有的廷杖一百,有的流放戍邊,有的削職為民,有的貶官調職,舒弘緒受到了“落籍除名”的處分。這場鬥爭史稱“國本之爭”。算起來舒宏緒僅在朝廷為官9年。
正值而立盛年(30歲)的舒弘緒緒回到了通山縣寶石村,“杜門謝事,放志詩文山水之間”。明代的民間居室崇尚簡樸,舒宏緒就閒居在這自名為“行意草堂”的簡陋居室里與詩書為伴達20餘年,直到53歲病逝,留下了《行意草堂紀事》等著作。
舒弘緒離開朝廷後,朝庭里有關“國本之爭”並未熄滅,經過長達30多年前赴後繼的抗爭,萬曆皇帝只得妥協,大臣們用鮮血和生命為皇長子爭來了太子的地位。皇長子光宗皇帝在位僅一個月便駕崩,又傳位於其長子即天啟皇帝。天啟皇帝為報恩重新啟用被其祖父處理的諫官。然而這時舒弘緒已去世10多年了。於是皇上詔贈舒弘緒緒為光祿寺少卿、西粵楚王,賜給“天垣補袞”的匾,表彰他護衛朝綱的功勞,御使郭惟賢送“正色立朝”匾予以緬懷,並在其家居門口建有牌樓。舒弘緒死後才享盡了哀榮。
相關詞條
-
陳弘緒
陳弘緒(1597—1665),字士業,號石莊,江西南昌新建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藏書家。工古文,與徐巨源齊名。明末,公安、競陵學說盛行,文風頹廢,...
人物簡介 藏書家族 主要著作 -
舒姓
舒姓,為黃帝直系後代,據《左傳》所載,周朝,皋陶的後代被封於舒國,公元前657年,舒子平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舒姓最早的來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公元前...
姓氏簡介 姓氏字型 姓氏來源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
乾隆[愛新覺羅·弘歷的習稱]
“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清朝第七個年號。前後共六十年,起止時間為1736年至1795年。在這期間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家族成員 -
乾隆[愛新覺羅·弘歷]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家族成員 -
張弘靖
張弘靖(760—824)字元理,唐代大臣,書法家,中書令張嘉貞之孫,尚書左僕射張延賞之子。畫家張彥遠祖父。以蔭為河南參軍。元和(806至820年)中拜刑...
人物生平 藏書世家 家族成員 -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是詩人杜甫寫的一首詩歌,該詩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
創作背景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作者 -
乾隆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寶親王時期的弘曆愛新覺羅·弘曆(1736年-1795年...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弘曆當時只有十二歲,一下子就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雍正元年,雍正手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錦匣...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家族成員 -
至尊勇者
。後來麥加度浸了“魔王液”,舒拿基使用了超級裝甲後,希布能力上不足以與他們...對多拉古的不死裝甲束手無奈時,留迪亦成長了,他放下了尊嚴哀求舒拿基幫忙...”。性格冷酷無情,雖然有一妹舒拿基,實際上只視之為棋子看待。而且擁有強大的法力...
故事內容 人物介紹 製作人員 各話製作 動畫音樂 -
263年
;派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三萬多人從祁山奔赴武街、橋頭,斷絕姜維的退路。鍾會...的進攻。此時陽安關守將傅僉準備固守待援,但蔣舒想出去投降,於是和傅僉說...,如果抗命出戰,導致這裡失守,死了也有負於國家。”蔣舒說:“你認為守住這裡...
介紹 歷史記事 出生人物 逝世人物 資治通鑑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