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
舌狀酸藻為深綠色、扁平、膜質、葉狀,多次羽狀分枝,縱貫藻體中部有棱,切面觀為三角形,藻體下部圓柱狀,內部分為三部分:表皮、皮層、髓部。皮層細胞為大細胞,單室孢子囊產生於皮層細胞。藻體褐色,離水死亡不久變青綠色,叢生或單生,高50~200cm。
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域。地理分布:北大西洋、俄羅斯遠東、日本、朝鮮半島、北美洲西岸。模式標本產地:蘇格蘭(Scotland) 。
基本特徵和定殖
主要特徵為異形世代交替,孢子體大,由藻絲粘合成單軸假膜體(pseudoparenchyma) ,多次分枝,毛基生長。構造可分皮層與髓,皮層上產生單孢子。配子體微小,為卵式生殖。
固著器圓錐狀或盤狀。主幹圓柱狀或亞圓柱狀,直徑3~4mm,分枝對生,3~4次,扁平,有中肋,中部較寬,向基部漸窄,通常寬0.8~4mm,厚0.2~0.5mm,末位小枝披針形,長1~4mm,寬0.1~0.4mm,小枝兩緣及頂端生有單列細胞毛,毛脫落後,枝緣呈鋸齒狀。構造分皮層和髓,皮層細胞小,1~2層,含有色素體,橫切面觀亞方形或長圓形,長10~17μm,寬10~15μm,髓細胞無色,橫切面觀長圓形或圓形,大小差異較大,長25~170μm,寬25~150μm。毛長1~1.3mm,一次對生分枝,中部稍粗,向兩端漸細,頂端呈尾錐形,基部具有分生細胞,細胞橫壁處縊縮呈念珠狀,含盤狀色素體,中部細胞長50~90μm,寬40~50μm,長為寬的1~2倍,頂細胞長20~30μm,寬7~10μm。
生於低潮線下數米深的岩石上,其孢子體出現於冬、春較冷的季節內,本
生態影響(Ecosystem):
該藻死亡後會分泌硫酸,如在我國大量繁殖,必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趙淑江, 朱愛意, 張曉舉. 我國的海洋外來物種及其管理[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05, (3): 58-66.
邵魁雙, 李熙宜. 大連海區潮間帶底棲海藻生物群落的季節變化[J].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2000, 15(1): 29-34
欒日孝, 楚志廣, 蘇喬, 安利佳. 中國酸藻屬(酸藻科)新記錄[J]. 植物研究, 2003, 23(4): 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