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館驛董楊大宗祠

董楊大宗祠,坐東向西,占地約一畝。 初,宗祠為新峰街政辦公地點,部分為民兵隊部,神龕被拆除,改為舞台,正祠改為會議廳。 1996年鯉中街道辦事處易址新建,宗祠轉讓給鯉中派出所,至此,宗祠全部拆除夷平。

舊館驛董楊大宗祠----

位於

泉州城里古榕里舊館驛南端。董、楊系出姬姓,一脈相承,迨至唐宋,兩族交好,舊館驛內的宗祠,是全國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跡。2001年列入泉州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先祖

世興公南宋時由浙江餘杭入閩,徙居泉州。世興公本姓楊,至君選公以楊姓步入仕途,遂為董楊氏。此後宗祠即以“董楊大宗祠”稱之。
董楊大宗祠,坐東向西,占地約一畝。始建於明·天順辛巳(1461年),原建築為三開間拱照牆結構,祠宇雖代有修葺,但年久傾頹。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派下裔孫炳榮追念其先祖,準備重修,適楊濱海於戌辰(1808年)公車上京會試,高中進士。楊濱海歸來,也懷此志,可惜上任不久便歿於官,夙願未能實現。
道光丙戌(1826年),其伯父楊梅生時任司訓,適告假歸里,族人複議重修事宜,但耗費甚大,力薄難支。為籌集資金,族人群策群力,提出倡議:凡同姓者如果願意捐資者,可以進神主祿位於祠堂。此一倡議首先得到晉江曾坑楊雲祥宗人的回響,隨之而來的有福、泉、漳、台各外房支系的同姓者,集腋成裘,共襄盛事。
董楊大宗祠於清·同治癸酉(1873年)破土動工,原來主祠三廳改為五廳,下向重建五間,護厝一列,購地擴之,歷經五載,迄光緒丁丑(1877年)告竣。內閣中書楊浚為宗祠作志,翰林院編修龔顯曾書之。

解放

解放前,該宗祠一段時間成為國民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後來由國民黨軍隊325師進駐,慘遭破壞。初,宗祠為新峰街政辦公地點,部分為民兵隊部,神龕被拆除,改為舞台,正祠改為會議廳。1960年後,作為鯉中街道辦事處,正祠經修繕,基本保持原貌。1996年鯉中街道辦事處易址新建,宗祠轉讓給鯉中派出所,至此,宗祠全部拆除夷平。後來經過多方的協調,最後宗祠歸還董楊宗人掌管。1999年,全球董楊宗親第五屆懇親會在泉州召開後,宗人慷慨解囊,在“提高、擴大、前進”的原則下著手重建,“修舊復舊”,保留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