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縣鏵山石刻造像

舊縣鏵山石刻造像

舊縣鏵山石刻造像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山巔面北的朝陽洞內,洞口上部刻“朝陽洞”3個楷體字,左右又有兩洞口,三洞內相連,皆屬自然石洞。199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介紹

洞內有圓雕造像兩尊,據碑文記載,一為白衣大士觀音像,一為護法韋馱像。觀音像為坐式,面北,似坐於石椅上,右手撫膝,左手撫椅肘;頭戴巾,身披斜交大衣,內著僧祗支;面部上寬下窄。像高1.2米,寬0.75米,在造型上與其它地方所見的觀音像略有不同。韋馱像,面東,無首,結跏趺座,右手撫於凸腹上,左手握一物置於左膝上,領下垂佛珠,像高0.8米,寬0.46米。據考,兩造像為明萬曆年間所雕,造像細膩逼真,栩栩如生。洞內還有明清所立的碑刻3方,一為“開山碑記”,二為“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鏵山朝陽洞白衣觀音記”,三為“阿邑鏵山佛洞碑記”。其它兩洞內無造像和碑記山南有碧霞元君祠,系自然石洞加工而成,洞口砌牆有門,洞前部較大,向內漸漸狹窄。前部高3米,向北深約20米。洞內有神台,上供元君塑像,高1.7米,面目慈祥,端莊靜雅.除此之外,還有碑刻4方,最早為大清宣統四年“善士題名碑”。山西麓有“白雲泉”,泉側有康熙年間題記,泉下萬仞高崖,泉水湧出流下,濺沫迸珠,如絲絲細雨,生雲化霧,堪稱奇觀。鏵山奇石形成許多天然景觀,有“獅子峰”、“扇子崖”、“龍虎鬥”、“天鵝臥”、“回馬石”、“渡仙橋”、“瞻岱穴”和“一線天”等自然景觀十餘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