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從本土市場的角度分析了與跨國公司互聯的本質,在對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技術擴散、吸收與學習能力等理論進行系統回
顧的基礎上,利用對首都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採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從知識共享的角度研究了首都企業技術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之間的關係。同時,本書通過構建一個技術轉移的一般模型和動態模型,對其中的關聯要素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但是,首都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通過吸收和學習獲取“溢出效應”,而且在於其能否採取適當的技術發展戰略。因此,本書通過構建相關數理模型進一步分析了首都企業的技術選擇戰略。不僅如此,本書還從跨國公司研發活動全球化的趨勢、製造業產業鏈全球化、產業集群等實踐中所呈現的趨勢探討了首都企業的對策,並對中星微電子等8家首都企業進行了案例分析。作者簡介
范黎波,經濟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系主任,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研究員,中國WTO研究院研究員、國家行政學院客座教授。1989年參加工作,執教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原國際企業管理系)。1991~1992年在聯合國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學習;1994~1998年在中國化工進出口(集團)公司工作,任項目經理,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短期進修;2002年在法國HEC商學院和德國科隆大學商學院做訪問學者。2003~2004年在海爾集團工作,任海爾商學院執行副院長。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十五”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及國家“十五”攻關重點課題等多個項目,主要研究領域為跨國管理、企業理論與公司治理、創新理論、技術轉移與學習戰略等。
目錄
自序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五、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第二章從本土市場看中外企業的競爭與合作
一、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所受的限制
二、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所具有的優勢
三、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策略的博弈分析
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基本經營策略
五、結論與啟示
第三章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技術擴散、吸收與學習能力的理論研究
一、關於技術轉移的理論
二、FDI的技術擴散的研究
三、FDI的吸收與東道國學習能力的研究
四、擴展的吸收與學習能力研究
五、簡要評述
第四章與跨國公司互聯的必要性分析—基於首都企業技術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現狀的實證研究
一、引言
二、變數一與研究假設
三、數據與研究方法
四、結論與啟示
第五章與跨國公司互聯的途徑—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模型和關聯性要素分析
一、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一般模型
二、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動態模型和關聯要素分析
三、技術轉移與吸收學習的交易規則
第六章中國企業的技術學習戰略和技術選擇戰略決策模型
一、中國企業的技術學習戰略
二、技術選擇戰略決策模型
第七章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及其對中國企業技術發展的啟示
一、跨國公司在京的研發投資背景
二、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動因
三、、跨國公司在京研發活動的現狀
四、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中心的規律
五、首都企業的技術發展對策
第八章製造業產業鏈全球化與首都製造業發展對策
一、國際產業分工演進與製造業全球化
二、製造業的跨國轉移
八、外資企業與我國的加工貿易:一些啟示
四、北京製造業的發展現狀
五、北京製造業發展路徑
八、結論與啟示
第九章“集合產業集群”與北京產業體系的構建
一、引言
二、“集合產業集群”的代表—“BDA模式”
三、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依賴“集合產業集群”的發展
第十章典型案例研究
一、中星微電子的運作模式
二、北京北重汽輪電機引進與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方式
三、京東方的技術戰略與發展路徑
四、北京·松下的戰略演進與學習
五、燕京啤酒的品牌發展戰略
六、hach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拓展
七、漢王科技的商業模式創新
八、諾基亞星網工業園模式
第十一章首都企業的技術發展路徑:總結和展望
一、理解跨國公司技術戰略
二、首都企業的技術發展:可供選擇的路徑
三、首都企業在技術發展中應考慮的其他問題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