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青蓮寺

自貢市青蓮寺

自貢市青蓮寺又稱“青岩洞”,位於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新燕村9組,是佛教古寺,距離城區不到5公里。始建於清朝,至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青岩洞香火日漸興旺。1978 年“文革”結束,開始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佛事活動。

基本信息

類 別:佛教

地 址: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新燕村9組

郵 編:643000

主要負責人:釋界平(住持、自貢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1985 年青蓮寺被大安區人民政府批准開放,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青蓮寺現有教職人員8人。

2003年釋界平法師任青蓮寺主持後,親自抓佛教工作,充分發揮寺管會的積極性,分工負責到人,廣泛發動善信民眾,為寺院化緣、資助,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近年來,籌集資金300餘萬元,修建寺院大殿,投入資金100餘萬元,翻修三聖殿及堡坎道路花崗石,修建面積1000餘平方米的綜合樓即將竣工投入使用。歷時 10 年,新建成大雄寶殿、觀音殿、前、後山門和兩樓一底、三樓一底的僧尼房、保管室、會議室、裔堂,以及廚房、餐廳、茶園等自養房,花圃、圍牆、石梯、水泥路等基本設施,占地 27.5 畝,比原有占地擴大 1 倍,總建築面積 1960 平方米。在中軸線依次分布著四大天王殿、西方三聖殿、普同塔等。大雄寶殿位於半山坡上,建築而積 430 平方米。供奉釋迦牟尼,彩塑金身,通高 7 米,肅穆莊嚴,形神兼備。兩旁侍立阿難、邇葉,高 5 米。座前擺設神案供果、蒲團,兩壁豎掛 16 尊者拓像,殿內高懸桂蟠寶蓋,香菸繚繞,鍾磐悠揚,一次可客 140 多人跪拜祈禱。觀音殿位於原有溶洞底部,三面環岩,依山取勢,新建殿堂,巍峨奇聳,建築面積 460 平方米。新塑千手千眼觀世音神像,腳踏蓮花,彩繪金身,慈眉鹽目,栩栩如生,通高 6.4 米。殿後環坐文殊、普賢等菩薩 16 尊,均高 1.3 米以上,神態各異。殿頂為藏經樓,寬闊明亮,迴廊典折。經過釋界平法師及僧眾們的努力,寺廟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香火日漸興旺。

文化淵源

關於青岩洞,有這樣兩個傳說,一說此處西岩頂端有一天然溶洞,寬闊平坦,洞中有滴泉多眼,甘冽清甜,長年不竭。人們聯想到觀音的淨瓶甘露,認為這必是菩薩顯靈之處。遂以溶洞為廟宇,石刻諸佛神像,主供觀世音,從此享受人間煙火。另一說,寺右有一洞穴,人稱狐仙洞。相傳,洞中狐仙,修道多年,幻化人形,崇拜觀音,常在凌晨僧尼尚未早課之時,已見廟內香菸裊裊,蠟炬通明。寺左有一狐仙崖,突兀懸空,每當月白風清之夜,常見狐仙在崖石山參禪悟道,吐納練功。

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青岩洞香火日漸興旺,來往香客絡繹不絕,原建殿堂,已不能適應需要。遂經住持通覺大師普結善緣,並由邑人陳氏兄弟帶頭捐獻,擔任會首,對青岩洞進行較大的整修、改建,維護了觀世音菩薩金身及諸佛造像,使這座山中古剎初具規模,留傳後世。

然而,隨著歲月的推移,歷史的滄桑,青岩洞歷經風雨,廟宇時毀時建、香火時興時廢、僧尼時來時往,斷斷續續地綿延到了解放前後。

1966年

釋寂清師父從廣華山觀音閣來寺定居時,正值“十年浩劫”,破除“四舊”,停止宗教活動之時,寺廟冷落,香火中斷,信徒絕跡。神像也難逃搗毀厄運,只有一尊唐代石刻佛身被人藏匿於石洞中,才幸免於難。

1978年

自貢市青蓮寺 自貢市青蓮寺

“文革”結束,開始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佛事活動。1985年,經批准,青岩洞正式開放,重新修復觀音神像,許多信徒又陸續入寺燒香還願、頂禮膜拜,香火日趨鼎盛。1987年,大安區佛教協會成立,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的釋寂清被選為副理事長,並任區政協委員,從而提高了僧尼的社會地位,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宗教事業的重視。並將青岩洞更名為青蓮寺,賦予了更深切的寓意。

青岩洞主殿 青岩洞主殿

神奇的傳說,讓行走在青蓮寺綠蔭如蓋的寺廟間的我感嘆不已,遊客對青蓮寺由衷的讚美: “山雖不高,竹木成蔭;路雖不寬,曲徑幽深,景色清新。”讓人信服。那開鑿於崖壁的凹型佛像神龕,還歷歷在目,讓人頓感請蓮寺佛教文化歷史的久遠.

遊覽完青蓮寺諸殿堂,下山即來到天王殿前的荷花池邊。俯視池面,碧水依依,紅色錦鯉,成群結隊,暢遊其間;水面蓮花,岸邊紫荊,秋風襲來,落英點點。讓佇立池畔的我,頓生純淨聖潔的情感。

游青蓮寺,讓人領悟了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精巧結合而衍生的獨特美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