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膏穴療法》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書籍
內容簡介
《膏穴療法》是中國傳統中醫學穴位主要治療方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理論為依據,使用靈活方便,因此有廣泛的適應症,膏穴療法是中醫史上為數不多的無斷代治療體系,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範圍遍及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肛腸等科,故有“以膏統治百病”的說法。
歷史起源
膏穴療法是中醫史上為數不多的無斷代治療體系,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專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薊印其中顛”的記載,這是最早關於膏穴療法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對膏穴療法的作用和療效已有一定的認識,並逐步運用於臨床。在《靈樞·經脈篇》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有寒,則急引頰日移口,有熱則筋緩,不勝收放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
●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述了烙、熨、外敷、藥浴等多種外治之法,而且列舉的各種貼敷方,有證有方,方法齊備,如治勞損的五養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
華佗在《神醫秘傳》中治脫疽“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極厚,逐日更換,十日而愈。”
●宋元時期,中藥外治法不斷改進和創新,極大地豐富了膏穴療法的內容。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治療腰腿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塗帛貼,須臾即止”。《聖濟總錄》初步探討了膏能消除“皮膚蘊蓄之氣”的膏穴療法的機理。
●明代《普濟方》中有“鼻淵腦瀉,生附子末,蔥誕和如泥,罨湧泉穴”的記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收載了不少膏穴療法,並為人們所熟知和廣泛採用。如“治大腹水腫,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於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等等,另外吳茱萸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黃連末調敷腳心治療小兒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說是穴位貼敷療法較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不少中藥外治的專著,其中以《急救廣生集》、《理瀹駢文》最為著名。《急救廣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之經數十年精心匯聚而成,詳細地記載了清代嘉慶前千餘年的膏穴療法治病的經驗和方法,是後世研究和套用外治的經典之作。
●建國以來,專家學者們對歷代文獻進行考證、研究和整理,大膽探索,不但用膏穴療法治療常見病,還套用治療肺結核、肝硬化、冠心病、、傳染病以及其他疑難病種。如用抗癌中藥製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療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