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猛村

腳猛村地處貴州省丹江鎮的西北角,坐落在報德河上的一大支流源上,與郎德鎮接壤,隔山與丹江鎮的大固魯、貓貓河村連線。距縣城7公里,由兩個自然寨組成,有林面積達3473畝,森林覆蓋率為42%。全村耕地449畝,人均耕地為0.52畝。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腳猛村是巴拉河鄉村旅遊項目的7個苗寨之一,它位於雷山北部,距縣城7公里。全村共215戶,856人,全系文氏宗族。追溯從祖先到這裡居住已繁衍為 18代人,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村民仍然保留著古代樸質淳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男善於耕田,女善於刺繡;能歌善舞,熱情好客。

民族節日

苗年節,腳猛村村民一般在11月中旬打糯米粑,辰日天不亮前由男子殺雞、煮糯米飯祭祖,用酒拌飯餵牛。三天后,開始跳蘆笙、銅鼓。跳蘆笙主要以女性為主;跳銅鼓則男女老少齊上陣。子日是送鼓日,每戶出一碗糯米,一公斤米酒,由寨老指定人煮成糯米飯,再殺一隻鴨,抬到銅鼓場分別敬觀看銅鼓的客人。腳猛村的銅鼓,是丹江鎮唯一有的一個,1995年在丹江舉辦的苗年蘆笙、銅鼓比賽中,腳猛村的跳蘆笙獲得第一名,跑銅鼓獲的第二名,腳猛文家姓最大的節日是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節”,苗語吃“嘍收略”。時固定卵年。頭三年是準備階段,子年開始迎鼓、殺一頭豬給全寨在祭鼓場煮食,寅年立足、卵年送鼓,“鼓藏節”的這一年要跳滿9 天,最後一天,姑娘要在銅鼓上交紅綢。走在銅鼓場地放鞭炮,以示“送鼓”。

腳猛村男女老少都喜歡跳銅鼓舞,首先把銅鼓置於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支耳朵系好懸掛於鼓柱挑手枋架吊起來,然後鼓手右手持鼓槌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胴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鼓胴口,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於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佩戴的銀首飾熠熠生輝,光輝奪止。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