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解剖位置]

腳後跟[解剖位置]
腳後跟[解剖位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腳後跟俗稱腳踝。在解剖學上,腳踝(或稱踝關節)是人類足部與腿相連的部位,組成包括7塊跗骨加上足部的跖骨和小腿的骨骼。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

後跟疼痛

當代,越來越多的人受到腳部疼痛的困擾。據美國足病醫學會的羅納德博士說,該協會接到的患者諮詢熱線電話70%以上都和腳後跟有關。

韌帶發炎

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覆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盪、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足底脂肪墊萎縮

老年人的足跟痛較為複雜,除了以上兩種可能的原因外,還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有足跟痛時,經過拍攝X光片,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 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臨床上發現骨刺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

發病原因

腳後跟[解剖位置] 腳後跟[解剖位置]

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但是,有的製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醫學名稱

腳後跟[解剖位置] 腳後跟[解剖位置]

足跟痛,又稱為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圍疼痛性疾病的總稱。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足跟痛的治療,可外用骨質舒絡平痛貼來治療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

治療

足跟痛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徵。足跟痛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質增生。在中醫學屬於“骨痹”範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

封閉治療

可以打封閉針,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後加強一針。但封閉針不能保證徹底解決。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致2-3個周期月經不調,半年內最好不要懷孕。“封閉針是將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並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年以上,短的數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手術治療

①足跟骨刺切除術,對於頑固性跟骨痛,X片證實有骨刺者,在跟骨內側作一切口,進入跟骨,將跟骨內側骨刺全部銼除。

②跟骨鑽孔術:對跟骨內壓高者適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內壓降低,治療頑固性無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內側切口,達跟骨後,將跟骨內側鑽孔7~10個,效果達90%。

③跟骨神經切斷術:對於無原因頑固性足跟痛可採用此法,不過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將跟骨脛後神經支和腓腸神經支切斷。

④跟骨滑囊切除術:是將跟骨結節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術:目的是通過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擺正,使跟骨有一個良好的生物支架。

其他治療

1、理療。

骨刺 骨刺

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壓痛點注射臘酸強的松龍,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癒。跟後滑囊炎常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摩擦損傷引起,表現囊內積液,腫脹壓痛。避免摩擦及囊內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有效。

3、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跟墊痛常見於老年人,跟墊彈力下降,整個足跟下  方都有壓痛。海綿跟墊及封閉療法有效。

處方 吳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藥研細末,置患足鞋墊後跟處鋪平,上蓋兩層軟布,穿著行走,日換藥1次

療效:用藥5天見效,有效率達100%

內服處方 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歸尾各9克,漢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

外洗處方 皂角60克,人發16克

用法:藥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處,日兩次,浸後用三棱針在患足後跟正中線,紅白肉際處扎2.6-3.3厘米深,捻轉留針30分鐘,日1次

療效:內外兼治3-5天,有效率達100%

家庭偏方

1、足跟痛消除法:雙手扣腦後站立,然後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可見效。

藥材 藥材

2、藥浸法治足跟痛: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3、尿漬法治足跟痛:取較大的花崗石,煅燒後置於地,以童尿漬於上並立即將足跟部置於石上,任水汽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常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調勻,取代童尿,亦效。

4、點穴按摩法治雙足跟涼痛:用一手拇指尖盡力捏壓另一手內掌紋盡處掌根部位(稍偏拇指側),施術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託,在患者能接受的情況儘量用力。捏壓3分鐘後,變為一松一壓,有規律、有節奏地點穴36次為1遍,緩解後再繼續捏壓5分鐘。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點壓左手;左足跟痛,點壓右手。雙足跟痛,可先後點壓雙手穴位。一般治療5日後,病癒。註:(此法用於骨質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5、祁艾、烏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烏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藥汁,倒入盒內,再將燒磚燒紅放入藥液盆內,患足放於蒸汽上熏洗,並用衣物遮蓋,待藥冷至溫度適當後,將患足跟底部放於磚塊上乘熱下壓數分鐘(藥液可以反覆使用),每日l~2次,連續7~10天為1個療程。

6、烏梅、醋法治足跟痛:取烏梅適量去核加入醋少許搗爛,再加入少許鹽,攪勻,塗敷在患足處,用紗布蓋好膠布固定。每天敷1次,連用一段時間,有效果。

7、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細末,分成3份,裝入小布袋內縫好。將藥袋裝入鞋裡,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換下藥袋曬乾仍可用。

8、鮮蒼耳葉治足跟痛:取鮮蒼耳葉適量,搗爛敷患處,外用塑膠薄膜覆蓋膠布固定,乾後換藥,不拘數次,如有起泡,可按燙傷處理,愈後再繼續使用。註:一般5-6天見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發展。

9、夏枯草治足跟痛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鐘,先熏後冼患足30分鐘,每日1~3次,每劑可用2天。

10、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適量,颳去其兩面毛刺,然後剖成兩半,用剖開的一面敷於患足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半片,冬天可將剖開一面烘熱再敷患處,一般宜晚上敷,治療期間宜穿布底鞋,適量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

11、鮮川楝葉治療足跟痛:取鮮川楝葉30-60克,加紅糖適量,搗爛成膏狀,外敷患足跟,24小時後更換,一般用藥2-3次疼痛消失。

預防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預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跖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引起。此期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厘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減肥治療。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於足弓減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傾倒,則在長期行走時疼痛出現,故應在足底中央墊一軟墊,軟墊高度2~3厘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

3.類風濕性跟骨炎,應先用藥控制類風濕後,並在鞋內墊軟墊。

4.外傷性跟骨痛多由於石膏固定不當,在製做石膏時足底套用力將濕石膏向足心擠壓,以免因長時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時儘可能減少臥床時間,儘早下地步行鍛鍊。避免脂肪墊萎縮。

如何保護

因此,要保護好腳後跟,首先要挑選質量合格的鞋,特別是運動鞋;同時注意不要讓腳過度疲勞。有的人由於工作需要,例如售貨員,每天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採用改變站姿的方法,前傾和後傾站立相交替或者時而扶著櫃檯放鬆一下腳關節,以防止韌帶的某一部位長時間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腳跟已經有了疼痛發炎的現象,就應該停止運動,讓韌帶充分休息。還可以採用一種“跟骨墊”將後跟墊高,使腳掌受力點前移,減少後跟韌帶的拉力,幫助韌帶儘快恢復。

保健常識

由於跟痛症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視,有些老年人認為這是人體逐漸衰老的一種副產品,因此無須治療,其實並非如此。對於跟痛症的人來說,一般休息、理療、封閉、消炎鎮痛藥等均有助於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學者認為:對於無外傷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質疏鬆的警示,因為骨質疏鬆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現出來。所以出現腳後跟疼痛,還是要引起注意的,尤其是老年人,日常居家採用物理療法的熱理療和磁療做好護理保健和預防,腳部的熱理療一般用熱水泡腳就能起到很好的熱療的作用,不過泡腳也是很有講究的,既然是泡腳,要體現一個泡子,泡腳盆的選擇要求,深度要夠,熱量要足,材質安全 功能全面,使用方便,中華養生協會推薦日常居家常用:磁療泡腳盆屬醫療用品領域,解決了現有泡腳盆結構複雜,成本高,永磁體位置不當的問題。由水盆、永磁體組成,關鍵是水盆底部有兩個大小形狀與腳掌相似的凸台,每個腳形凸台中部有一圓形凸起,多粒永磁體嵌入其中,水盆深度超過160毫米。注入40-50度的熱水,以刺激腳部的反射區,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同時熱水刺激會使足部微循環加快,毛孔開放,在這個基礎上磁療泡腳盆的磁力線很容易穿透,作用於腳部的重要穴位和臟器投射區,調節全身的臟腑功能,使我們的腳得到充分的呵護和放鬆。
磁療的作用,磁場能改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降低末梢神經的興奮性,促使致痛物質的分解和轉化,從而具有鎮痛作用;磁場可以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通透性,有利於炎症的消散和滲出物的吸收。同時,磁場還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似改變病人的全身狀態,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和防止疾病的復發;磁場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具有消腫作用。
熱水泡腳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尤其是對那些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熱水泡腳是一個極好的方法。
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從醫學理論來講,腳上有人體各臟腑器官的反射區和穴位,以及經絡,很多人都做過足療,按摩師點壓我們的腳時,會感覺痛疼、酸脹,這種情況基本上可以說明我們相應的反 射區臟腑有問題。所以,當我們做完足底按摩後,會感覺渾身輕鬆。同時,人體腳上有6條主要的經絡,包括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都在腳上,因此,熱水泡腳也等於刺激了這六條最主要的經絡。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人們常說一句話說“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可見熱水泡腳的作用很大。尤其是現代社會,空調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人們普遍愛吃涼的食物,所以體內多寒濕,通過中藥泡腳,可以加速體內排寒。

具體藥方

藥用

透骨草、威靈仙、尋骨風、丹參、當歸、川芍、牛膝各30克,皂角刺、沒藥、玄胡、土鱉蟲、紅花各20克,加食醋2000毫升浸透後濃煎,濾取藥液,乘溫浸泡足跟半小時,並用力搓揉患處,早中晚各1次。每劑藥可反覆加熱後使用2天。30天為1個療程。輕者1個療程即腫消痛止,重者堅持用藥2}3個療程內疼痛逐漸緩解、消失、行走自如。

浸泡法用

陳醋1000毫升,加熱至足可浸入的溫度,浸泡患腳,每次20-30分鐘,每日1-2次,一般連用半個月,足跟痛開始逐漸減輕,持續1-2個月,司一望康復。也可用蘇木、白附、麻黃、當歸、川芍各30克,煎水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巧分鐘,每日2次,有祛寒除濕、和而止痛之功。

熏洗磚烙法

先將茂艾60克、烏梅15克加水煎取藥汁,入盆內使熱氣上蒸,患足放於氣上熏洗,井用衣物遮蓋,等藥液冷後,將患足跟底部放於磚上,趁熱下壓數分鐘,每日1-2次,連續7天為一療程。藥液可用多次。也可取白芷、白朮、防風各10克,用布包成一袋,在清潔水內浸泡10分鐘左右;另取磚頭一塊,在平面上挖一凹窩,置爐火中燒紅後取出;然後往凹窩內倒食醋100克,井將上述藥袋放在、

醋磚上,隨即將患足跟放在藥袋上,約巧分鐘即可;每日1劑,連用3-5劑,療效顯一著。

藥膳法

取雞肉90克、川鳥6克、黑豆60克、紅棗12克,洗淨後同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至嘗無麻辣感為度,隨量飲用。適用於足風寒濕痹阻經絡者。也可用羊肉90克(切塊)、淫羊霍9克,枸祀了15克,洗淨一起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至羊肉熟爛為度,調味即可隨量飲用。適用於足跟痛偏寒濕者。

改變習慣

每日踩鵝卵石5分鐘,促使纖維組織軟化,在海綿鞋墊的足跟處挖一洞,使行走時疼痛處小受壓,也有利於疼痛緩解。治療期間,還應適當休息,少走路,少彈跳,宜穿寬鬆柔軟、輕便舒適的鞋。症狀較重或經上述治療未能奏效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秘方

成功治療“腳跟痛”的秘方:

1)取烏梅200克,加水濃煮30分鐘,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溫度適宜,泡腳。

2)用肥豬肉,酒適量。肥豬肉切片,蘸熱酒敷患處。

3)取復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鐘,水汁備用,待稍溫後浸泡患處20分鐘,先熏後洗,1日2--3次,1劑可用2日。

4)用威靈仙5--10克(搗碎)、陳醋適量。調成膏狀,備用。先將患足浸泡熱水中5--10分鐘,擦乾後將藥膏敷於足跟,外用布繃帶包紮。晚上休息時,可將患足放在熱水袋上熱敷。每2天換藥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適量。前三味共研細未,調拌白酒,外敷貼患處。

6)用白芍藥30克、懷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藥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鐘後加入白酒及醋,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劑,7日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愈。

臨床範圍

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8)跟骨結核、腫瘤等。

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1、休息;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套用軟墊,如矽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功能鍛鍊。

治療方面:1、理療;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3、局部封閉治療;4、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另外,認為一般是與跟部的骨內壓增高有關係,有腳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採用一種鑽孔減壓的辦法,但是有些並不是骨內壓增高,中醫說的腎虛的人,也會出現這個腳跟疼痛的現象,特別是有些女性,或者產後,或者有些比較長的體質比較差的人,容易出現腳後跟疼痛,這種疼痛中醫說與腎虛有關。

腳後跟疼的原因有很多種,平時注意保暖可以熱敷或用熱水泡腳,也可能是站的姿勢不對引起的。如果站立時把身體的重心放在腳後跟上就會引起腳後跟疼。

建議去拍一張片子,如果拍片有增生,那么就是因為增生引起的疼痛,越來越痛,有可能骨刺增大吧。

解放軍304醫院骨科韋興

許多老年朋友有腳後跟痛的經歷,一般來說出現這種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按摩後會逐漸緩解,但如果反覆發作,則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造成該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傷或退行性變後出現足跟脂肪墊萎縮、骨刺等

總之,避免外傷、注意勞逸結合可以減少跟痛症的發病幾率。預防骨質疏鬆也有利於跟痛症的預防和緩解。老年人一旦出現腳後跟痛應到醫院檢查、諮詢。

注意事項

足跟痛患者應該注意的主要事項有:

一、儘量避免穿著軟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套用厚的軟墊保護,也可以套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

三、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四、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五、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應該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

六、如果疼痛劇烈,嚴重影響行走時,局部封閉治療是療效最快的治療方法。

七、可以迅速打通經絡,消除痹毒,輸送營養,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機體新陳代謝,同時生筋造絡,使得腳後跟痛症狀得到全面康復,徹底杜絕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