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腦鈣化灶
脈絡叢鈣化是最常見的生理性鈣化。脈絡叢鈣化極少出現在年齡小於3歲的人群中,脈絡叢鈣化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發生率在50歲時可達到75%以上。
-
松果體鈣化移位
松果體鈣化常見於成人,且隨年齡增加而更易出現,約75%正常成人在CT掃描時顯示有松果體鈣化。其直徑範圍通常為3~5mm,但有時可能會更廣泛些。松果體鈣化...
原因 檢查 鑑別診斷 緩解方法 -
腦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過去人們稱之為先天性腦動脈瘤,事實上先天性腦動脈瘤占腦動脈瘤的70%~80%。雖然稱之為...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血源性腦膿腫
健康腦組織對細菌有一定抗禦能力,實驗證明把致病菌接種於腦內,很難造成腦膿腫。腦損傷、梗塞引起的腦組織壞死,以及術後殘留死腔等則有利於腦膿腫的形成。
簡介 病原體 病因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腦脊索瘤
腦脊索瘤(chordoma)是顱內較少見的一種破壞性腫瘤,深在於顱底部位,臨床診斷主要根據神經症狀和典型的影像學的改變兩方面。1857年由Virchow...
定義 病因及機制 病理分型 症狀 診斷 -
表皮發生鈣化
彈性假黃瘤其皮膚損害臨床表現為表皮發生鈣化。彈性假黃瘤(pseudoxanthomaelasticum)早期曾稱為瀰漫性黃色斑瘤(diffusexant...
原因 檢查 鑑別診斷 緩解方法 -
腦內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稱之為“胚生殖細胞瘤”以往文獻中通稱之為松果體瘤由於此瘤與睪丸的精原細胞瘤及卵巢的惡性胚胎瘤,在組織學上極為...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腦內脊索瘤
腦內脊索瘤,是顱內較少見的一種破壞性腫瘤,深在於顱底部位,臨床診斷主要根據神經症狀和典型的影像學的改變兩方面1857年由Virchow首先記載脊索瘤18...
流行病學 臨床表現 診斷 治療 預後 -
腦內真性膽脂瘤
腦內真性膽脂瘤,是由Critchey於1928年正式命名。它與中耳膽脂瘤不同,不是由於反覆炎症所致上皮脫落形成,而是先天異位發生的。如果異位組織發生在胚...
疾病名稱 英文名稱 別名 分類 ICD號 -
腦內上皮樣瘤
腦內上皮樣瘤由Critchey於1928年正式命名,少數表皮樣囊腫可為外傷造成,如通過實驗性損傷將上皮組織植入顱內可形成表皮樣囊腫。
概述 疾病名稱 英文名稱 別名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