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於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有 腦血栓 形成和腦栓塞,其中腦動脈壁由於 動脈粥樣硬化 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而導致局灶腦梗死,稱為腦血栓形成。其二由身體其它部位的栓子脫落,如顱外動脈壁的粥樣硬化斑塊脫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臟的附壁血栓脫落的碎片或心臟瓣膜的贅生物脫落,進入腦循環,導致某一腦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腦死塞稱為腦栓塞。
據有關資料報導我國7城市社區人群5年(1986年~1990年)腦卒中監測,共有首發腦卒中1090例,其中經CT檢查分類診斷者502例,出血型占38.6%,缺血性梗死占60.4%,未分類占1%。
參照1986年中華 醫學 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第三次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於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的診斷標準。
1.腦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
(1)常於安靜狀態下發病;
(2)大多數無明顯頭痛和嘔吐;
(3)發病可較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進行,多與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可見於動脈炎、血液病等;
(4)一般發病後1~2日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
(5)有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症狀和體徵;
(6)腰穿腦脊液一般不應含血;
(7) CT檢查發現腦死塞部位。
2.腦栓塞的診斷標準:
(1)多為急驟發病;
(2)多數無前驅症狀;
(3)一般意識清楚或有短暫性意識障礙;
(4)有頸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症狀和體徵;
(5)腰穿腦脊液一般不含血;
(6)同時伴有其它臟器、皮膚、黏膜等栓塞症狀。
中醫
本病中醫稱 中風 ,由於發病後一般意識清楚,因此多屬中風中經絡。關於中風的病因學說,唐宋以前多以“外風”學說為主,以“內虛邪中”立論,如《金匱要略》認為:絡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中。唐宋以後,特別是金元時期,突出以“內風”立論,可謂中風病因學說上的一大轉折。如劉河間力主“心火暴盛”;李東垣認為“正氣自虛”,朱丹溪主張“濕痰生熱”;王履從病因學角度歸類提出“真中”、“類中”,其中有外邪侵襲而引發者稱為真中,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類中。張景岳又倡導“非風”之說,提出“內傷積損”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