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脊柱功能解剖學(第2版)》將近幾十年來脊柱功能研究領域中與脊柱功能失調的評估和治療相關的內容匯集成冊。全書分10章對脊柱功能解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脊柱功能解剖學(第2版)》內容簡明扼要,圖文並茂,直觀明了,條理清楚,是一本實用的脊柱外科功能解剖學。可拓展臨床醫生在脊柱解剖、“正常”生物力學特徵及退變過程等方面的知識,使脊柱外科醫生能夠理解脊柱功能失調。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米德狄屈(Alison Middleditch) (英國)奧利弗(Jean Oliver) 譯者:趙宇 盛偉斌
圖書目錄
第1章 脊柱的結構
頸椎
上頸椎
上頸椎不穩
下頸椎C3~C7
典型頸椎結構
下頸椎韌帶
典型頸椎關節
半月板樣結構
頸椎間盤
頸椎觸診
頸胸交界區
頸肋
胸廓上口(或出口)
胸椎和肋骨
典型胸椎結構
胸椎特有特徵
肋骨
胸椎韌帶
胸椎關節
肋椎關節和肋橫突關節
胸肋關節
軟骨間連結
胸椎和胸廓的觸診
腰椎
腰前凸的影響因素
前凸與穩定
脊柱側凸
典型腰椎結構(L1~4)
第5腰椎的特有特徵
腰椎韌帶
典型腰椎關節突關節結構
腰椎觸診
第2章 椎間盤
椎間盤的大體結構
纖維環
髓核
終板
椎間盤的形狀和高度
椎間盤的微觀結構
蛋白多糖
膠原纖維
彈力纖維
水
椎問盤內壓
體位對椎問盤內壓的影響
椎間盤的營養
姿勢對液體流動的影響
運動對椎體間關節的影響
屈曲
伸展
側屈
滑動
旋轉
牽張
垂直負荷對脊柱的影響
頸椎間盤
胸椎間盤
椎間盤的神經支配
第3章 脊柱肌肉
肌肉功能
肌肉結構
肌肉收縮
運動單位
興奮偶聯
肌梭和神經腱梭的機械性作用
肌肉痙攣
脊髓反射
慢肌纖維和快肌纖維
肌肉收縮類型
肌肉的靜態和動態運動
肌肉活動範圍
肌肉的協同運動
肌肉的功能分類
肌肉功能障礙
姿勢的作用
肌肉過勞、濫用或失用
運動方式改變
觸發點
關節疾病或創傷
神經張力的作用
頸椎肌肉
呼吸肌
腰肌
第4章 脊髓和脊柱的血液供應
脊髓的血供
縱向動脈乾
髓動脈
穿動脈
脊髓的毛細血管
脊柱的動脈血供
腰椎
胸椎和肋骨
頸椎
椎基底動脈系統
椎外靜脈叢
椎內靜脈叢
脊髓靜脈
影響神經組織血流的因素
第5章 正常運動
人體平面及運動軸線
平面
軸線
運動節段
正常運動的區域特徵
頸椎
胸椎
腰椎
正常運動的一般特徵
年齡
性別
韌帶鬆弛度
先天性因素
病理性因素
其他因素
節段運動
顱頸關節運動
C0/1兩側寰枕關節
頸胸交界C6~T2 T3~T10
呼吸過程中的胸廓運動
肋椎關節、肋橫突關節、胸肋
關節處肋骨的運動
胸腰椎交界區
腰椎
第6章 骶髂關節
骶骨
尾骨
髖骨
骶髂關節面
韌帶聯結
骶髂關節的功能
骨盆自鎖機制
骶髂關節周圍的肌肉
神經支配
運動
下肢不等長對骶髂關節的影響
活動過多(過少)
恥骨聯合
妊娠對骶髂關節的影響
第7章 脊柱的神經分布
脊神經
神經根的方向
脊神經的組成和分支
椎間孔
關節突關節神經感受器
退變性疾病對關節突神經
感受器的影響
疼痛的來源
疼痛的機制
疼痛傳入通路
外周敏化
中樞敏化
痛覺記憶
運動功能障礙
牽扯痛
軀體牽扯痛
內臟牽扯痛
放射痛
周圍神經病性疼痛
複合痛
自主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
副交感神經系統
內臟傳入纖維
第8章 脊髓和脊膜的生物力學
腦
脊髓
脊膜
硬脊膜
蛛網膜
軟脊膜
齒狀韌帶
神經根複合體
椎管和疼痛敏感結構的生物力學
中立位
屈曲
伸展
側屈
旋轉
四肢運動
神經組織誘發試驗的生物力學
影響脊髓和神經活動的因素
第9章 脊柱的發生、發育、老化和退變
發生和發育
中胚層的分節
脊柱的發育
椎間盤的形成
椎體的生長
脊柱的生長
關節突關節的發育
發育異常
衰老和退變
椎體的改變
骨贅的形成
終板的改變
椎間盤的改變
單一椎問盤吸收
椎間盤退變的發病率
影響腰椎退變過程的結構性因素
機械應力對椎間盤的影響
椎間盤突出
漸進性突出
脊柱垂直載荷的作用
脊柱的癒合過程
椎間盤游離
神經壓迫
神經根性疼痛
脊髓的壓迫
滑膜關節的改變
脊柱退行性改變
脊柱不穩
第10章 姿勢
姿勢的維持
臥位
站位
坐位
持物時脊柱的負荷
背部的支撐機制
提物的方式
脊柱的重複負荷
男(女)性的提物能力
推和拉
腰圍的作用
對活動的影響
對椎問盤內壓力的影響
對肌肉活動的影響
頸領的作用
對活動的影響
機械受體
粘連
文摘
著作權頁:
骨盆傾斜
Kendall等定義骨盆傾斜為骨盆由中立位向前、後或側方的傾斜。中立位為雙側髂前上棘位於同一橫斷面,髂前上棘和恥骨聯合位於同一垂直平面上。Kendall等描述了3種骨盆偏離中立位的情況:
1.前方傾斜時,雙側髂前上棘的垂直面位於恥骨聯合垂直面的前方。
2.後方傾斜時,雙側髂前上棘的垂直面位於恥骨聯合垂直面的後方。
3.側方傾斜時,一側髂嵴高於另一側髂嵴。
由於腰椎與骶骨直接構成關節,骨盆角度的改變勢必會影響腰椎的位置。如骨盆前傾,腰前凸增加;骨盆後傾,腰前凸減小;若骨盆側傾,腰椎可能發生側方移位或形成側凸。
骨盆傾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肌肉的活動。豎脊肌收縮增加腰前凸,腹部肌肉、臀肌和股後肌群作用於骨盆減小腰前凸。雙側腰大肌收縮增加腰前凸。
脊柱側凸
脊柱側凸是脊柱的側方彎曲合併椎體的橫向旋轉畸形。腰椎側凸可以為特發性結構性側凸和功能性或姿勢性側凸。
特發性脊柱側凸自發進展,原因不明,多見於女孩,多種因素,如脊柱的生長發育異常、關節鬆弛、矢狀面曲度和神經性因素可能在其發病過程中起作用。側凸的進展被認為受機械性因素的調節。“Hueter—Volkmann定律”認為側凸凹側壓縮應力增加,阻止了椎體的生長,而凸側壓縮減少,椎體生長加快。青春期,如特發性脊柱側凸大於20°且患兒脊柱還有明顯的生長潛力時,側凸容易進展。
功能性或姿勢性脊柱側凸與很多因素有關,例如雙下肢不等長、肌痙攣、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退變和髖、膝關節骨關節炎改變等。姿勢性脊柱側凸最常見的原因是雙下肢不等長。一側下肢短時,骨盆向短縮一側傾斜,腰椎代償性凸向短縮肢體一側,相應的胸椎凸向對側。在有些個體中側凸的方向可能相反。
雙下肢不等長導致的姿勢性側凸會發生輕度的結構性改變。凸側纖維環可發生早期退變,與凹側相比,軟骨下骨板增厚,關節軟骨變薄,表明凸側承受了更大的應力。這可能與凸側的姿勢肌在軸向負荷下為了阻止側凸加重而需要承受更大的負荷有關。
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下肢不等長與下腰痛有關,而其他學者沒有發現確切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