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能源化學》(第1版)於2004年3月出版至今已經十年了,在這期間能源化學作為重要科技,與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等緊密融合,在推動科技進步,改善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滿足社會重大需求方面都擔當重任,能源化學也因此得到發展並不斷充實和提高。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以及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限於篇幅,已經成稿的風能和海洋能部分未在第1版收錄。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這一部分所占比重有增加的趨勢。
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前夕,我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45%,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等自主減排行動目標,這是我國統籌國內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所作的戰略選擇。要實現這兩個剛性指標,一是從總量上合理控制能源消費,提高能源效率,促進節能;二是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進GDP能源強度和CO2強度較大幅度的下降,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為此,在吸收能源化學的新進展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此次再版,增補、修訂和完善了有關內容。例如,考慮到大力發展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未來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實施海洋戰略、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戰略,特地新增了風能(第7章)、海洋能(第10章);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電力品質差和併網難、建設堅強智慧型電網和微電網等電網新技術的瓶頸問題,新增儲能技術(第11章)。同時,對於低碳技術的研究和套用,在其他章節的研究內容也做了相關修改補充,如在第1章的能源與經濟、碳排放與減排,第2章的潔淨煤技術、CO2的捕集與封存技術,第3章的能源安全,第4章的非常規天然氣、頁岩氣,第5章的核燃料循環等都是新增的內容;原來的第6章氫能與第10章燃料電池合併為現在的第12章氫能與燃料電池。這樣全書共12章,對人類社會所使用的能源及對通過化學反應、化工製備材料技術直接或間接地實現能量轉換與儲存的能源化學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介紹。
目錄
第1章能源簡介
11能源的定義及分類
12能源利用史
13能源化學
131能量轉化
132能量儲存
14能源與經濟
15能源與環境
151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
152碳排放和減排
153中國的能源環境
16能源與材料
17能源儲量及消費
171計量單位及換算
172儲量
173消費
174結構變化趨勢
18中國的能源發展
181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
182中國能源資源開發面臨的挑戰
183中國提高能源供應能力的措施
19能源發展趨勢
第2章煤炭
21煤的形成
22煤的基本分析指標及分類
221基本分析指標
222煤的分類
23煤的結構模型
24煤的開採與運輸
25我國煤炭資源和消費特點
251煤炭資源特點
252煤炭消費特點
26煤的綜合利用與潔淨煤技術
261煤炭綜合利用
262潔淨煤技術
27煤的淨化技術
271煤炭分選
272型煤和水煤漿技術
273煤矸石的綜合利用
28煤的先進燃燒技術
281燃燒反應
282常規燃煤的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
283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
284水煤漿燃燒技術
29煤的燃後淨化技術
291煙氣除塵技術
292煙氣脫硫技術
293煙氣脫硝技術
210煤的現代化利用技術
2101煤的液化
2102煤的氣化
2103潔淨煤發電技術
211CO2的捕集與封存技術
212結語
第3章石油
31石油的重要性
32石油的生成和聚集
33石油的開採
34石油的組成
35石油的煉製
351石油的蒸餾
352重油的裂化
353催化加氫
354催化重整
36石油化工——國民經濟的支柱
37工業的血液——流動的烏金
371汽油的使用牌號和優質汽油的製備
372航空煤油
373柴油
374燃料油和潤滑油
38我國的石油發展
39能源安全
310結束語
第4章天然氣
41天然氣的組成和分類
42天然氣的開採和儲運
43天然氣化工
44天然氣實用技術
45非常規天然氣
451煤層氣及其利用
452頁岩氣
453天然氣水合物
46中國的天然氣發展及市場
47結語
第5章核能
51核能發現史話
52核能的利用
53核裂變和核聚變
531核裂變
532核聚變
54核反應堆
541裂變裝置
542聚變裝置
543核能發電原理
544不同形式反應堆
545核能技術發展趨勢
55核燃料循環
551核燃料循環過程
552核燃料循環體系
553核燃料循環方式
56核能利用與環境
57迅速發展的核電事業
571簡史
572我國的核電發展
第6章太陽能
61太陽能簡介
62太陽能的光熱利用
621太陽能熱水系統
622太陽能熱發電
623太陽能製冷與空調技術
624太陽房
625其他太陽能熱利用技術
63太陽能的光電利用——太陽能電池
631太陽能電池簡介
632太陽能光譜
633太陽能電池發電原理
634太陽能電池效率和評價參數
635幾類太陽能電池
636光伏電池新技術
64太陽能光化學利用
641光合作用
642光化學作用——光解水制氫
643光電電解/熱解制氫
65空間太陽能電站
66太陽能的儲存與輸送
67太陽能在我國的套用
671我國太陽能利用發展歷程
672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及市場
673我國太陽能發電的成果及前景
第7章風能
71風的形成及特點
72我國風能資源
73風能利用
731風力發電概況
732風力發電系統的種類
74風力發電場的選擇和風力發電機
741風電場選擇
742風力機
75大規模風電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8章地熱能
81地熱能簡介
82地熱流體的性質
83地熱開採技術
84地熱能的利用
841地熱的直接利用
842地熱發電
85我國地熱能利用技術展望
第9章生物質能
91生物質——最古老的能源
92生物質能資源
93國內外生物質能發展現狀
94生物質的利用
941生物質直接燃燒
942生物質氣化技術
943生物質液化技術
944生物質固化技術
95“綠色燃油”作物
96生物質發電
97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戰略
第10章海洋能
101海洋能概況
102潮汐能
1021概述
1022潮汐電站的分類
1023潮汐電站的選址
1024我國潮汐能的開發
103海流能
1031概述
1032海流的渦輪發電機類型
1033海流能發電現狀
104波浪能
1041概述
1042波浪能發電裝置的分類
1043國外波浪能的研究現狀
1044我國波浪能的研究現狀
105溫差能
1051概述
1052溫差能發電裝置分類
1053溫差能發電裝置的結構
1054溫差能發電站的選址
1055國外溫差能發電研究現狀
1056我國溫差能發電研究現狀
106鹽差能
1061概述
1062鹽差能發電方式分類
1063鹽差能發電的研究現狀
107我國海洋發展戰略
第11章儲能技術
111發展儲能技術的必要性
112儲能技術發展
113儲能技術分類
114物理儲能
1141抽水蓄能
1142壓縮空氣儲能
1143飛輪儲能
1144超導磁儲能
115化學儲能
1151電化學電容器
1152蓄電池
1153鉛酸蓄電池
1154超級電池
1155鎳氫電池
1156鈉硫和鈉金屬鹵化物電池
1157液流電池
1158鋰離子電池
1159金屬空氣電池
116儲能逆變器
117電池管理系統
第12章氫能和燃料電池
121氫能特點
122氫的製取
1221實驗室中製備氫氣
1222氫氣的工業生產
123氫的存儲與運輸
1231壓縮氣體儲氫
1232低溫液氫儲存
1233金屬氫化物儲氫
1234複合氫化物儲氫
1235有機液體儲氫
1236物理吸附為主的儲氫材料
1237氫氣輸送體系
124氫的利用
1241液氫的使用
1242化學工業用氫
1243鎳/氫電池的負極儲氫材料
1244氫能汽車
1245家庭用氫
1246燃料電池
125燃料電池概述
126燃料電池的特性
127燃料電池類型
128燃料電池發展簡史
129鹼性燃料電池
1291原理
1292AFC關鍵部件
1293阿波羅系統
1294其他AFC系統
1210磷酸燃料電池
12101簡介
12102關鍵部件
12103套用
1211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
12111簡介
12112關鍵部件
12113重整
12114套用
1212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
12121簡介
12122關鍵部件
12123類型
12124套用
1213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
12131簡介
12132關鍵部件
12133套用
1214直接甲醇燃料電池
12141簡介
12142關鍵部件
12143結構
12144套用
1215其他燃料電池
12151再生型燃料電池
12152生物燃料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