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趙叢台

胡服騎射趙叢台

胡服騎射趙叢台位於河北邯鄲市市區的叢台亦名“武靈叢台”,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胡服騎射趙叢台位於河北邯鄲市市區的叢台亦名“武靈叢台”,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對作戰方法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胡服騎射”,並身體力行,訓練兵馬,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建築叢台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台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於列國。但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公元1500年前後)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現在我們所見之叢台,是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後又進行過重修。“叢台”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台子連線壘列而成。《漢書》顏師古釋文:“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觀賞賦詩。
胡服騎射趙叢台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南門拾級而上,東牆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正門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台時題寫詩句的碑刻。從北門沿著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叢台》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台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叢台的二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台”四個古體黑字,門裡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進圓拱門,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台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一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面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帶的帝王將相剛剛離去。
登上叢台極目遠眺,西邊的巍巍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趙王城蜿蜒的城牆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諸榭”。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小廟是早年間修建的樂毅廟。現在的“望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樂毅是燕國“黃金台招賢”選中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一氣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幾乎亡齊。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聽信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他。樂毅識破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望諸榭”就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而修建的。據地方志載,現在邯鄲市東南30里的樂家堡,就是當年樂毅的故居。
胡服騎射趙叢台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這“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里均有記載,大體上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里,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捨身忘命的動人事跡。
新中國成立後,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占地由原來的43畝,逐步擴充為360畝,其中水面占40畝。園中林木繁茂,百鳥爭鳴,花草繁茂,湖水蕩漾,碧水藍天,與叢台古建築相映照,別有情趣。
1982年,胡服騎射趙叢台公園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推薦為百家“全國名園”之一。2002年10月12日,我國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亭台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為中國“邯鄲叢台”。這套郵票的發行,將大大提升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