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肺陰虛的病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外因為感受燥熱邪氣,燥熱化火,耗傷肺津,肺燥傷陰而致;內因則由於久咳傷肺,或癆蟲襲肺,或腎陰不足,肺失滋潤而致肺陰虛證。
病機
肺臟喜潤惡燥,肺陰不足,虛熱內生,灼液成痰,膠困難出,故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肺陰虧虛,不能濡養肌肉故消瘦;津不上承則口咽乾燥;虛熱內熾故五心煩熱;虛火上炎則顴紅;熱擾陰營故盜汗;熱灼肺絡,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喉失陰津濡潤故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辨證要點
本證以乾咳、痰少難咯、潮熱、盜汗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鑑別診斷
主要是與燥熱犯肺相鑑別。燥熱犯肺有時令因素,見於秋季;燥熱犯肺病程短,屬於新病;燥熱犯肺以傷津為特徵,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卻無傷陰之象如消瘦、顴赤、潮熱、盜汗、舌紅、脈細等。
常用方劑
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
常用中藥
北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玄參、生甘草、薄荷、貝母、丹皮、白芍、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身、桔梗。
常用腧穴
肺俞、膏肓、尺澤、太溪。
預防調護
可據病情適當選食梨、蘿蔔、山藥、百合、荸薺、枇杷等。
轉歸預後
肺陰虛證以咳嗽為主,雖然初起輕微,但如延誤失治,則往往逐漸加重,成為勞損。部分患者病情逐漸加重,甚至累及於心,最終導致肺、脾、腎諸髒皆虛,痰濁、水飲、氣滯、血瘀互結而演變成為肺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