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肯恩·威爾伯是當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之一,超個人心理學的最重要的作家。人本心理學
![肯威爾伯](/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肯恩·威爾伯是當前美國學術類著作最暢銷的作家,已經有16部著作被譯為了20種語言。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愛與意志》的作者)評論:"肯恩·威爾伯喚醒了所有能夠有幸閱讀其著作的讀者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
原書封底介紹:
《沒有疆界》是一本通俗易懂,內容廣泛的入門書,它包括了東西方現有的各種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從心理分析學到禪學,從格式塔心理學到超越性沉思(TM),從存在主義到密宗哲學,無所不有。
在這本書中,肯·威爾伯對人類意識進行了一次全新的,容易理解的描繪,並介紹、解釋了與之相對應的各種療法。在每一章中,作者都給出了具體的練習,以幫助人們理解每種療法的本質和實用性。
封底關於該書的評論
威爾伯對意識的研究,也許能和弗洛伊德對心
![肯威爾伯](/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瓊·休斯敦(Jean Houston)
自威廉·詹姆斯以來,威爾伯的著作是最富有理智、最全面的……他們是對人類發展的全新的、基本的而又了不起的重新概述。
--詹姆斯·法迪曼(James Fadiman)
我認為,威爾伯是當今世界上在意識學與超個人心理學方面最前沿的作家。
--羅傑·沃爾士(Roger Walsh)
在現代的意識研究領域,威爾伯已獨樹一幟,成為第一流的思想家。在我們對意識及其發展的理解過程中,他的著作發揮了主要作用,它們應享有最崇高的讚譽。
--肯尼思·林(Kenneth Ring)
《沒有疆界》前言
這本書探討的是我們如何把自己的經驗用一道道的疆界分割開,從而使我們自己遠離了自身、他人以及整個世界。我們把自己的覺識(Awareness)分解成了許多相互對立的範疇,例如主體與客體、生與死、心靈與身體、內在與外在、理性與本能等等。我們將它們各自孤立起來,使得經驗之間互相否定,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衝突。這樣一種暴力所導致的後果,可用多種詞語來描述,但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幸福感"。生活變成了苦難,充滿了衝突與爭鬥。但是,我們所體驗的衝突、焦慮、痛苦、以及失望等,都是由於我們自己在生活錯誤地設立各種各樣的疆界所造成的。這本書探討了我們是如何製造這樣疆界,我們能怎樣面對這些疆界。
今天,我們面對自己的衝突與矛盾,感到大量的困惑,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在何處能夠得到幫助。從心理分析到佛教禪宗,從格式塔心理學到超越性沉思(TM),從存在主義到密宗哲學,但是,在這些學派之間,常常互不相容。
……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引言:我是誰?
第二章:只要一半
第三章:沒有疆界的領域
第四章:沒有疆界的覺識
第五章:沒有疆界的時間
第六章:疆界的成長
第七章:角色的層次:發現的開始
第八章:人首馬身層次
第九章:超越中的自我
第十章:意識的極限狀態
肯恩·威爾伯:《性,生態,靈性》
對於所有有幸閱讀到肯恩·威爾伯的著作的人來說,肯恩·威爾伯的思想喚醒了他們的心靈並且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
--羅洛·梅
在這一次極富學識和洞察力的旅行中,肯恩·威爾伯探索了從物質到生命、從生命再到心智的進化的過程。他描述了進化在物質、生命和心智這三個領域中的一些共同的模式。在每一種情況中,進化都有一個"方向",即向組織化程度更高的方向發展的趨勢。"進化的精神"就在於自己的方向性:從無序(CHAOS)到有序。
在談到心智的出現後,威爾伯通過人類意識成長和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探索了它的進化過程,指出每一階段都有自己進化的辨證關係,意識的每一次增長都要付出代價:新的自由獲得同時也存在著新的破壞和新的災難(IMPLEMENT DISASTER)的可能。
威爾伯集中探討了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問題。它們的含義是什麼?它們與性有什麼關係?與生態問題有什麼關係?與心理治療問題有什麼關係?與各種各樣的解放運動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是,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是如何孕育出大精神的?精神關注(concern)如何能夠與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的各種各樣的發展融合起來?上帝在哪裡?女神又在何方?
《性,生態,靈性》一書因氣勢磅礴的內容和引人入勝的視角而被譽為本世紀的偉大的巨著之一。它革命性地改變了許多領域中對話的性質。
《沒有疆界:東西方個人成長的路徑》
(美國1979年初版,1987年再版。原書160頁。)
許金聲等譯
肯恩·威爾伯簡介:
肯恩·威爾伯是當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之一,超個人心理學的最重要的作家。人本心理學被稱為行為主義和弗洛伊德心理學之外的"第三種力量"。超個人心理學則被稱為繼人本心理學之後的"第四種力量"。 肯恩·威爾伯則被稱為超個人心理學的馬斯洛。
肯恩·威爾伯是當前美國學術類著作最暢銷的作家,已經有16部著作被譯為了20種語言。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愛與意志》的作者)評論:"肯·威爾伯喚醒了所有能夠有幸閱讀其著作的讀者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
《沒有疆界》前言
這本書探討的是我們如何把自己的經驗用一道道的疆界分割開,從而使我們自己遠離了自
![肯威爾伯](/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今天,我們面對自己的衝突與矛盾,感到大量的困惑,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在何處能夠得到幫助。從心理分析到佛教禪宗,從格式塔心理學到超越性沉思(TM),從存在主義到密宗哲學,但是,在這些學派之間,常常互不相容。
……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引言:我是誰?
第二章:只要一半
第三章:沒有疆界的領域
第四章:沒有疆界的覺識
第五章:沒有疆界的時間
第六章:疆界的成長
第七章:角色的層次:發現的開始
第八章:人首馬身層次
第九章:超越中的自我
第十章:意識的極限狀態
第一章
導引:我是誰?
沒有任何預兆,也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有一種體驗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突如其來地降臨:
"片刻之間,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絢麗的彩雲之中。起初,我以為是失火了,附近的那座大城市裡燃起了熊熊大火。馬上,我就明白了,那火是在我自己心中燃燒。緊接著,一種興奮和幸福感向我襲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智慧的通明。我不僅相信,而且確實看見了宇宙並不是一些死氣沉沉的物質,恰恰相反,它是有生命的存在,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我自己的身上,我徹悟了生命的生生不息。這並不是確信自己將長生不死,而是意識到在那一刻我得到了永生,而且整個人類都是永恆不朽的。我洞悉了宇宙的秩序,毫無疑問,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為個體和群體的利益共同運作,世界以及宇宙的基本原則就是我們稱為"愛"的東西。從長遠來看,個體以及全人類都遲早將獲得幸福。"
--巴克(R.M.Bucke)
這是何等奇妙的覺識啊!如果我們倉促得出結論,斷言這種體驗是幻覺,或者是精神錯亂,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最後的結果表明,他們並沒有經歷任何精神病幻象的苦痛折磨。
"街道上的塵土、石頭都如黃金一般貴重,世界的最初就是它的最終。當我透過一扇門初次看見那些綠樹的時候,我感到欣喜若狂、心醉神迷……在街頭奔走嬉笑的小伙子和姑娘洋溢著青春活力,彌足珍貴。我一點也感覺不出他們是生也有死的生命。芸芸眾生都各得其所地天長地久地生存。在陽光下,永恆清清楚楚地顯現出來……"
--特拉赫恩(Traherne)
美國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n James)曾反覆強調:"我們平常清醒時的意識僅僅是一種特定類型的意識。相關的一切通過朦朧的屏障(filmiest of screens)與之分離,潛在的完全不同的意識類型就存在於這一屏障之後。"我們日常的覺識仿佛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島嶼,它被廣闊的意識的海洋所包圍。海浪晝夜不停地衝擊著島嶼,當海浪越過了海岸的阻隔,流入島內,我們這日常覺識的島嶼就會淹沒在廣大的新世界的意識中,這些意識雖然從來沒有被探索過,但卻極為真實。
"心動神馳的時刻來到了。它如此強烈,整個宇宙都靜默了,仿佛為那難以言表的莊嚴與壯麗所震懾。無垠的宇宙成為了一體,澤被萬物的、完美的一體……也正是在那無比幸福的奇妙瞬間,我大徹大悟了。在內心強烈的想像中,我看見構成宇宙的原子或者分子--我不知道它們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重新調整著位置,而此時宇宙正在處在綿延不斷的生命歷程中,從一種秩序轉換到另外一種秩序。構成宇宙的原子、分子也在不斷地重新組合,我不知道它們是精神還是物質。面對這環環相扣的生命之鏈,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時,那是怎樣一種快樂啊!宇宙中的一切都融合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巴克
在這種令人敬畏的大徹大悟的體驗中,最具魅力的方面,即我們將會給予大量關注的方面,就是個體超越了任何疑慮的陰影,逐漸感覺到自己是與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同為一體,不管什麼高或低,神聖或世俗。人的"同一感"(sense of identity)擴大開去,遠遠越過了心靈與肉體的狹窄的局限,擁抱著整個宇宙。也正是由於如此,巴克將這一認識稱為"宇宙意識"(cosmis consciousness)。穆斯林稱之為"終極同一"(Supreme Identity),所謂"終極",是因為它認同了萬事萬物。我們把這種意識稱為"統一性意識"(Unity consciousness),--它是一種與渾然一體的宇宙的充滿愛意的擁抱。
"街道屬於我,神廟屬於我,人群屬於我,天空屬於我,太陽、月亮、星星,整個宇宙都屬於我,我是其中唯一的觀賞者,陶醉於其中。我不了解那些煩瑣的條條框框,不了解什麼是邊界,什麼是疆界,但是所有的疆界、財富、以及擁有財富的人都為我所有。我曾經千折百轉,還是墮落了。我被驅使著去學習人世中那些卑鄙的伎倆。現在我已經拋棄了它們,重新回到童年。也許,我就要進天國了。"
--特拉赫恩
這種關於"終極同一" 或者"太和"、"至上同一"的體驗相當廣泛,連同那些其他試圖解釋它的各種學說,被稱為"長青哲學"(The Perennial Philosophy)。事實證明,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都以這樣一種體驗或者知識為核心。因此,我們能夠有根有據地討論"宗教信仰的超越性統一"(transcendent unity of religions)和基本真理的一致性。
本書的主題就就是要討論:這種類型的覺識,即"統一性意識"或者"終極同一",是一切有感覺能力的存在物的本性和生存的條件,但是,我們卻一步一步地給世界設定各種疆界,為了固守這些疆界而失去了真正的本性。原本是單純和統一的意識被分割劃界,以不同的同一性和疆界,在各種不同的層面運作。這些不同的層面,基本上也就構成了我們回答"我是誰?"這一問題的各種方式。
"我是誰?"這個問題,也許從文明誕生之時起就一直困擾著人類,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之一。人們為此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從宗教的到世俗的,從複雜的到簡單的,從科學的到浪漫的,從政治的到個人的,五花八門,眾說紛紜。但我們並不是要去考察這個問題的各種各樣的答案,而是要探討當人們在提出並且回答"我是誰?"、"什麼是真正的自我?"、"我的最基本的身份是什麼?"等問題時所經過的非常具體的、基本的心理過程。
當有人問:"你是誰?"後,你給出一個有理智的、誠實的、多少有些具體的答案。你當時實際上是在做什麼呢?當你在做這件事時,你的頭腦里正在進行什麼樣的一個過程呢?從某一意義上說,你正在對你所知道的你的"自性"(self)進行描述。你的描述中包括了你認為與你的基本身份相關的那些事實:無論好的還是壞的,有價值的還是無用的,科學的或詩意的,哲學的或是宗教的,等等。例如,你或許會想:"我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潛力;我的心地善良,但有時也冷酷無情;我充滿愛心,但有時也心懷敵意;我身為父親,是一個律師,我喜歡釣魚、打籃球……"你或許就會這樣思如泉湧、感觸頗多一直想下去。
然而,就在這個確定你的自我身份的過程之中,還有一個更加基礎的心理過程。當你回答"你是誰?"這個問題時,非常簡單的事情發生了。當你在進行描述或解釋,甚至僅在你的心裡感受你的"自我"時,--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你實際上是在內心裡在你的全部經驗中劃出一條界線:在這條界線的裡面的一切,是你感受到的,叫做你的"自我",而在界線外面的一切你則覺得是"非我"(not-self)。換句話說,你的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完全取決於你在何處劃下那條界線。
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你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你有意無意地在人和椅子之間劃了一條界線,並且讓自己認同了前者。你也許是個長得很高的人,而不是一個矮子,於是你心裡在"高"和"矮"之間劃了一道界線,這樣讓自己與"高"認同。你在"這個"或"那個"之間劃分界線,並確認自己認同"這個",不認同"那個",你就這樣感覺到了"我是這個,而不是那個。"
因此,當你說"我自己"時,你就在"什麼是你"和"什麼不是你"之間劃了一道界線。當你回答"你是誰?"這個問題時,你僅描述了在界線裡面的事實。當你不能確定在哪裡如何劃下這條界線時,"自我認同危機"就出現了。簡而言之,"你是誰"意味著你在哪裡劃下界線。
不容質疑,所有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解答,都來源於你如何劃定"自我"與"非我"的疆界,你所劃分的疆界,可以是科學的、神學的、經濟學的,這一問題也許很單純,也許很複雜,但是任何答案都必須依賴你對疆界的劃分。
關於這條界線,最有趣的事情莫過於它經常在變化,游移不定。也就是說,它能夠不斷地被重新劃分。通過界線的劃分,個體可以發現他以前想都沒有想過的新世界。前面所談到的"終極同一"體驗就是重新劃分界線的一個獨特的例子,在這種體驗中,人已經擯棄了一切疆界,自我認同範圍擴大到了整個宇宙。個體認為自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已經沒有了內外之分,在這種情況下,疆界當然就不存在了。
這本書的宗旨就是反省和考察這種沒有疆界的意識狀態,即"終極同一"。在這裡,我們先考察一下一般人在自己的內心劃分疆界的方式。疆界的劃分雖然因人而異,但是也可以歸納出幾個容易識別的類型。
人們所劃分的最常見的疆界,就是自己身體的那層皮膚。這種自我與非我的疆界,可以說是被最廣泛接受的一種劃分。在皮膚和皮膚之內的就是"我",在皮膚之外的就是"非我"。舉例來說,我有"我的"汽車,"我的"工作,"我的"住房,"我的"家庭,但是,它們都在我的皮膚之外,與我皮膚之內的所有東西是不一樣的,它們不是"我"。
也許我們會想,皮膚這一疆界是多么明晰、真實、具有普遍性,它完全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除了極少數已經有了統一性體驗或者無可救藥的精神病患者以外,事實上大多數人還有一種疆界。當他們把皮膚看成是自我與非我的疆界時,他們已經在自己的生命整體內劃出了另外一道更加重要的疆界。
如果你對生命整體內部疆界這種說法感到困惑,那么讓我向你請教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就是這個身體嗎?或者,你覺得你有一個身體嗎?"大部分的人會回答:他們有一個身體,這與他們擁有一部汽車、一棟房子等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身體似乎應該說是"我的",並不是"我"。而"我的"是在"自我"與"非我"的疆界之外。人們通常只具體地認同自己機體的某一部分,被他看成是真正自我的這個方面,有種種不同的稱呼,例如精神、心靈、自我、人格等。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看,精神和軀體、心靈和肉體根本不存在分離和割裂。但是,從心理學上看,這種割裂的觀點卻風行一時。實際上,心靈與肉體的分立以及由此而來的二元論已經成了西方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模式。請注意,即使是在這本書中,我也不得不使用"心理--學"一詞來稱呼這研究人的整體行為的學科。這個詞語表現了一個偏見,認為人在本質上是心靈的而不是肉體的。聖-弗朗西斯甚至稱自己的身體為"可憐的蠢驢兄弟"。我們大多數人確實也是在這樣想:我們只是在駕御自己的身體,就像騎著一頭驢子一樣。
這種心靈與肉體之間的疆界劃分有一點古怪,但是,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當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自我與非我的疆界越來越明顯,他就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困惑,他是應該把身體劃入自我呢,還是應該把它歸入異域?究竟何處應該是它的疆界?一方面,身體是人快樂的源泉。從性愛的消魂、食物的精美、到落日的餘光,無一不是通過身體的感官感受到的。另外一方面,身體又是痛苦的淵藪。從各種各樣的疾病、殘疾、到癌症都是如此。在小孩子看來,身體是快樂的唯一來源,也是與父母發生衝突的導火線。更有甚者,由於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身體還會製造出廢物,不斷使得父母驚慌和焦慮。尿床、排便、流鼻涕,亂七八糟!這些都是與身體聯繫在一起的。這條線劃在哪裡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但是,通常來說,當一個人成熟的時候,他就會同"可憐的驢子兄弟"說"拜拜"了。當自我與非我的疆界劃分以後,驢子兄弟就會被踢出界外。身體幾乎(還不是全部)與外部世界一樣被歸入了異域。我們雖然還不能夠說身體和外界一樣生疏,但也談不上親切。自從在身體和心靈之間有了疆界後,人們便倒在了心靈一邊,人們甚至會覺得自己活的是一個腦袋,似乎腦袋中有一個袖珍的小人在對身體發號施令。而對於袖珍小人的命令,身體可能服從,也可能不服從。
總之,個人對於自我的認同,通常都不把身體包括在內,而只把有機生命整體的一個方面認同為自我,也就是說,他所認同的只是自己頭腦中的自我形象、以及與這種自我形象相關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動,而身體不過是追隨者。這樣,我們又發現了另外一道基本的疆界,當人能夠與自己的自我或者自我形象認同時,他就覺得找到了自己。
我們可以看到,這道自我與非我的界線是極有彈性的。所以,在"自我"或者"心靈"內部(我現在是很不嚴格地在運用這些術語),我們還可以劃出另外的界線,這是不足為奇的。由於有很多的原因(關於這些原因,我們將在後面詳細討論),人甚至會拒絕承認自己心靈的某些方面是屬於"他的"。用心理學的行話來說,他疏離、壓抑了這些方面,將它們割裂出去。他把自我與非我的範圍壓縮到了自我傾向的某一部分上。我們可以稱這狹隘的自我形象為"角色"。關於"角色"(Persona)的內涵,我在後面還將詳細談及。當個人只是認同自己心理的一部分時,其餘的心理活動就被看成是"非我",是陌生的,甚至是令人恐懼的"異域"。他重新為自己的心靈劃分疆界,企圖否定那些他不想要的部分,將它們驅除出去,我們將這一部分稱為"陰影"(Shadow)。顯然,這是另外一條常見的疆界。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客觀地指出自我與非我的一些疆界。我們並沒有斷定哪一種疆界是"適當的"、"正確的"或者"真實的"。既然我們沒有用下判斷的方式來討論這個話題,那么我們還可以介紹另外一種備受矚目的疆界,這就是與所謂"超個人的" (Transpersonal)、"超越性的"(或譯"後人本主義的")現象聯繫的境界。
所謂"超個人的",是指某個過程發生在個人身上,但在某種意義上又超越了個人。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簡稱"ESP"。超個人心理學家已經認識到有幾種超感官活動,包括心靈感應、預測未來、推算過去等。也許我們還可以把靈魂出竅、超自我或者超個人體驗、高峰體驗也包括在內。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我與非我的疆界已經超過了身體的皮膚。雖然超個人的體驗與統一性意識有相似之處,但是不應該將兩者混淆。在統一性意識中,個人與所有一切、萬事萬物認同,在超個人體驗中,雖然已經擴展出去,超越了機體的皮膚疆界,但是並沒有擴展到萬事萬物以及絕對的整體。在本書的後面,我們還會詳細討論超個人體驗的許多問題,不管人們對它有什麼想法,有證據說明至少有某些形式的超個人體驗存在。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說,這些超個人的現象代表了另外一種自我的疆界。
關於自我(self)與非我(not-self)疆界討論的關鍵在於:對於個人來說,並不是只有單一的同一性,人具有多層次的同一性。這並不只是一種理論的假設,而是可以由自身觀察到的事實,你可以在自己的身上進行驗證。對這些不同層次的自我意識進行考察,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是一個系統,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自我同一性組成的意識譜。它們看起來很熟悉,但又十分奧妙。我們簡要地劃分了意識的五個基本層次,當然,這五個層次具體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一些變化,但它已經概括了人類意識的基本方面。
我們不妨把這些意識層次排出一個順序,這一光譜似的排列見圖1:"意識層次圖"。
意識層次圖:
角色 陰影
角色層次
私我 身體
私我層次
生命整體 外界環境
生命整體層次
超個人層次
統一性意識 宇宙
上面的"意識層次圖"顯示了自我與非我的主要的疆界,以及與之相關的同一性的主要層次。每個不同的層面取決於人們能夠在什麼地方,事實上又在什麼地方劃下了這道疆界。請注意:疆界從上開始,向下延伸,在我們稱為"超個人的"地方斷裂開,變成了虛線,最後達到統一性意識時完全消失。因為在終極層次上,自我與非我已經融合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意識層次圖顯示了人們對"我是誰?"的不同的認識。在意識層次圖中,越往上,越接近表層,自我越是狹隘。相反,越往下,自我越是寬廣。在意識層次圖的底部,個人感覺到他與宇宙是一體的,他的真實的自我不僅是他的有機的生命整體,而且是整個宇宙造物。從底部往上一層,在"超個人的"層次,個人雖然還沒有萬物同體之感,但和自身的整個機體還是一致的。在這一層次,他的同一感和自我意識已經有了一些變化,從與整個宇宙渾然一體縮小到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生命機體。從這一層次再往上,他的同一性又進一步縮小了。現在,他主要與自己的私我(Ego)以及心智(Mind)認同,而私我或者心智只是他的生命整體的一部分。再往上,在意識層次的最後一個層次上,他只與私我或者心智的一部分認同,這部分稱為"角色"。
如此這般,從宇宙到生命整體,從生命整體到作為生命整體的一個方面的"私我",從私我再到私我的一部分"角色",這就是我們意識的主要層次。層次越往上、層次越淺,就有越多的存在領域被劃到了自我之外。這樣,在生命整體層次上,環境成了陌生的、外部的、異己的。在角色這一層次上,不僅環境,他的身體、甚至私我的某些方面都成了"異域",都是非我。
在意識層次圖上,每一個層次不僅代表了不同的自我同一性,而且還產生了某些與自我同一性有密切關係的特性。例如,就普遍存在的自我衝突來看,顯然,有不同層次的自我,就有不同層次的衝突。原因在於,在不同的層次上,一個人的自我與非我的疆界是以不同的方式劃分的。任何一位軍事專家都會告訴你,疆界就是潛在的戰線,因為它劃分了兩個敵對的陣營。例如,一個處於生命整體層次的人會發現環境是他的潛在的敵人,因為環境是陌生的、外在的,會威脅到他的存在。處於自我層次的人,會發現不僅環境,而且他自己的身體都是異域,這樣他的煩惱和衝突又有所不同。由於他改變了自我與非我的疆界,他發生衝突的範圍也就發生了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身體也成了敵人。
在角色的層次上,這條界線的作用更加尖銳地突出了。此時,個人將疆界劃在了自己心理的不同層面之間。這樣,個人的角色意識與環境、身體以及自己心靈的某些方面就有了一條戰線。
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心靈(Soul)劃出疆界時,心靈的衝突也就隨之而生,這正是關鍵之所在。個人同一性的疆界把宇宙的一部分劃分成了自我,把其餘部分劃分成了非我。這樣,在意識層次的每個層次上,都有一部分世界成了異己的、敵對的非我。每個層次的意識都把宇宙的其他過程看成是陌路。弗洛伊德曾經指出,陌生人似乎都是敵人。在意識的每個層次上,都可能與不同的敵人發生衝突。請記住,每一條疆界都是一條戰線,而敵人各有不同。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不同的"症狀"來源於不同的層次。
意識的不同層次具有不同的特徵、症狀和潛能,這種情況引導我們走向上述觀點中最有趣味的一點。現在,人們對各種各樣研究意識的派別、技術產生了興趣,而且興趣之強烈、增長之快令人難以想像。研究者紛紛湧向心理治療、榮格精神分析、神秘體驗論、精神綜合、佛教禪宗、相互作用分析、羅爾夫治療法(Rolfing)、印度教、生物能量理論、精神分析、瑜珈、格式塔心理學之上。這些學派的共同之處是它們試圖通過這種或者那種方式引起一個人意識上的變化。
當一個人希望增進對自我的了解時,面對為數眾多的心理學、宗教派別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即使他對心理學和宗教的主要派別進行了細緻的了解,仍然有可能和剛剛入門時一樣大惑不解。從總體上看,這些學派五花八門,互相牴觸。例如,禪宗教導人們要遺忘、超越、或者看破私我,心理分析卻要人們強化、鞏固和確立私我。那么,到底是誰對,誰錯?不管對此感興趣的是外行還是專業的心理治療家,這都是一個真實的難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各種不同的流派,它們所針對的是不是意識的同一個層次呢?也許我們應該說:不同的方法,是為了解決不同層次的自我的問題。那些不同的方法,實際上並不是互相矛盾的,它們只是反映了不同層次的意識的差異。所有這些方法,當它們在自己針對的層次上運作時,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這一點成立,我們就能夠從這些錯綜複雜的流派中,理出一個頭緒來。顯而易見,心理學和宗教的各種不同的派別在根本上並不是互相矛盾的,它們是針對不同的層次的不同方法,它們是互為補充的。以這種理解為基礎,我們可以把心理學和宗教的廣闊領域分為容易掌握的類別,每一類都主要致力於自己的領域。
在這裡,可以簡單舉例:心理分析和大部分常規心理治療的目標都在於使心理(psyche)中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嚴重的分裂得到癒合,使人觸摸到自己整個心靈(MIND),以及全面的心理活動。這種療法旨在使角色與陰影重新結合,建立一個健康和堅強的私我,一個令人滿意的自我形象(SELF IMAGE)。換句話說,它們都企圖幫助在角色層次上生活的人重新組合自己的心靈,活出一個私我來。P12
再進一步,大部分人本主義的心理治療都是在力求彌合私我(Ego)與身體(Body)的分裂,使心靈和身體重新整合起來,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這也正是人本心理學(心理學的第三種勢力)被稱為人類潛能運動的原因。人的同一性從單純的心靈或者私我擴展到渾然一體的生命整體,在這個過程中,機體的巨大的潛能得到了釋放。
再深一步,我們發現,佛教禪宗和印度的吠陀哲學,其宗旨都是為了消除有機生命整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分裂,從而展現一種同一性,一種能夠與整個宇宙認同的終極同一。它們都力圖達到統一體意識的層次。我們不要忘記,在統一體意識和生命整體意識之間,還存在著差距,還有超個人的階段。針對這一過程的心理治療與個體內部那些"超個體的"、"超個人的"、"集體性的"過程有密切聯繫。有的療法甚至關係到"超個人的自我"。儘管超個人的自我還沒有和萬事萬物達到一致(否則就成為統一性意識了),它仍然超越了個人機體的限制。與這一層次的治療方法有精神綜合、榮格精神分析、各種各樣的瑜珈練習、超覺靜坐等。
上面這些當然只是一種簡單的描述,但它也指出了心理學、心理療法以及宗教的主要派別都只是針對該系統的不同層次而已。我把它們的關係用下面的圖表來表示。見圖2:"意識層次與心理治療對照表"。
意識層次與心理治療對照表:
一般諮詢 角色層次
鼓勵性心理治療 角色 陰影
心理分析
角色分析
人際分析 私我層次
現實治療 私我 身體
自我心理學
生物能量分析
羅傑斯心理治療 生命整體層次
格式塔心理治療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 生命整體 外界環境
意義治療(logotherapy)
人本心理學
榮格心理學
綜合心理學 超個人層次
馬斯洛心理學
吠陀哲學
大乘佛教、密宗佛教
道家哲學 統一性意識
深奧伊斯蘭教(Esoritec Islam) 宇宙
深奧基督教
深奧猶太教
心理治療的主要派別都列在了它們所基本對應的意識層次圖的旁邊。在這裡,我必須說明一點,在意識層次圖中所做的劃分,只是相對的,不同層次之間或多或少會有所重疊交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層次劃分和相關的精神療法的分類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此外,當我根據某一療法進行分類的時候,就意味著該療法的理論所能達到的最深的層次,這種理論的認識或者是明晰的,或者是暗含的。總之,你會發現,每一層次的精神療法都能夠認識並且接受比它更淺的層次,卻會否定比它更深的層次的存在。
如果有一個人,不管他是一般人還專家,一旦他熟悉了這個意識層次圖,熟悉了不同的層次以及各不相同的潛力和問題,他就會更好地看清楚自己(或者患者),找到自我成長的途徑。他能夠更容易地認清現有的問題或者衝突是來自哪一個層次,找到相應的治療方法。他還能夠容易地了解自己的潛能,找到發揮潛能、實現成長的步驟。
成長(growth)的最基本的含義,是指一個人的視野(horizons)在內在的深度上的擴大和外在的廣度上的拓展。意識層次圖的取向是由上而下,--或者也可以說是由下而上,這取決於你選擇的角度。每當人在意識層次圖中下降了一個層次,他就有效地重新設計(re-mapped)了自己的心靈,擴大了它的範圍。成長是一種再分配、再劃分、再設計,是一個人的自我走向更深刻、更豐富、更完整狀態的過程。
在下面的三章中,我們將會對終極奧秘,即統一性意識的某些方面進行探討。我們只能夠慢慢摸索、漸漸靠攏。這種探討除了使我們對統一性意識有所感覺外,還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今天稱為"超個人心理學"、"智慧型理論"(Noetics)或者"意識研究"的這個領域。我們要考察沒有疆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消解了過去與未來疆界的現在這一瞬間是怎么一回事,我們還要探索沒有內在和外在之分的醒悟是什麼意思。
在下面的一章中,我們將解釋在意識層次圖中其他層次的意識的成長問題,包括生命整體層次、私我層次、角色層次……在我們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後,我們要研究意識層次的下降問題,探討不同層次的意識以及相應的精神療法。最後,我們要回到統一性意識上。這是唯一適合我們的層次,我在下面將會說明,這也是我們在事實上從來沒有脫離的唯一層次。
(本書2007年3月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