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木旋製作技藝是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木製品由最初的生產生活工具,發展到現代的工藝品,幾經歲月沖刷、沉澱和提煉,時至今日,已融入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名稱由來
肥鄉縣元固鄉沙窩村77歲的民間老藝人畢朝喜,在向記者展示最原始的木旋製作技藝。木旋,因其所制木器在製作過程中必須隨著工具一起旋轉而得名。
活動意義
然而,近年來,會木旋製作技藝的人越來越少。2012年,畢朝喜受邀參加在邯鄲舉辦的第六屆中原民間藝術節,首次亮相即引起極大轟動。“我的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到我這兒已是第5代了。沙窩村的木旋製作技藝少說也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提起這門手藝,畢朝喜老人激動地說,上世紀初,沙窩村曾因專業製作木碗而聞名周邊省市,鼎盛時全村家家戶戶都靠製作木碗維持生計。他從小耳濡目染,打記事兒時起就和村裡的其他孩子一樣,每天幫著父親打下手,在玩耍中“學”了不少手藝。“那時,木旋製作是我們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各式各樣的木製品遠銷全國各地,村里還曾辦過加工廠,產量最多的時候,僅木碗一項每年就做上萬個。”說起過去的輝煌,畢朝喜頗顯自豪,“以前會這種手藝的人很多,村里男女老少都有一手兒,像我這樣能掌握木旋製作全套手藝的人不下三五十人。”
木旋製作選材考究、工藝複雜、要求嚴格。據介紹,從選料到製作完成,要經過制坯、粗旋、雕磨、上油、彩繪、蒸熔七道工序,整個過程幾乎全部靠手工完成,製作周期一般要3—5天。
畢朝喜說,木旋製作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講究。以製作木碗為例,一般要選用銀白楊、泡桐、柳樹、杏樹、棗樹、桑樹等為原料,以節大、疙瘩多的樹根或樹疙瘩為佳,這些木頭有韌性、無毒、無異味、不易變形。
選好材料後,首先要把木材根據大小、形狀、材質等進行制坯,弄出粗略的輪廓。然後再經過粗旋,基本形狀就出來了。雕磨是最費工夫的,也是最要勁兒的活兒,這一工序要求非常嚴格,要精工細
作、用心雕磨,做到厚薄勻稱、線條優美、碗底平穩。“功夫全在手上,那感覺說不出來,完全憑心領神會。”畢朝喜說,製作一件木碗製品往往刻劃3000多刀,其間還要根據不同階段及部位要求變換採用寬窄不同的刻刀、尖刀、銼刀等多種工具,只有這樣做出來的木碗,才光滑美觀、經久耐用。木旋製作的主要工具是镟木床,俗稱“镟床子”。镟木床採用腳蹬兩根木棍牽引皮帶作為動力,隨著木料飛速旋轉,用各種刀具進行切、削、刻等操作。由於經常加工堅硬木料,刀易鈍,故在镟木床上都配置有磨刀石,以便隨時磨刀。“這些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距今有100多年了。”順著畢朝喜手指方向,記者見到了一架古老的镟木床,床邊放著各種樣式、寬窄不等的斧頭、砍刀、刻刀、尖刀、圓銼刀等工具,旁邊磨刀石因使用年限較長,已磨出深深的溝痕。
榮譽
為了保護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文化瑰寶,肥鄉縣已經把沙窩木旋製作技藝列入“非遺”保護名錄,制定了詳細保護方案和扶持措施。目前,正在蒐集和完善相關材料,積極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