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的記憶

整部小說是身居異鄉巴黎的“我”(男主人公哈立德)的意識流回憶,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游擊隊戰士哈立德與革命將領塔希爾之間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成為小說的詩性記憶,君士坦丁城被作者賦予了“祖國”,“摯愛的女性”,“阿爾及利亞悠久的光榮歷史”等象徵意義。 男主人公在戰爭中失去的左臂既是“肉體的記憶”,更是父輩們集體的記憶和阿爾及利亞歷史的記憶。

《肉體的記憶》英文版譯名是《memory in the flesh 》是當代阿爾及利亞著名女作家艾赫拉姆●穆斯苔阿妮米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阿爾及利亞文壇上首部用阿拉伯語寫成的女性小說。小說以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前後四十年的進程為敘事背景, 揭示了殖民主義在被殖民國家的歷史上造成的複雜影響,直面當代阿爾及利亞的諸多社會政治問題。
穆斯苔阿妮米生於突尼西亞,父親是獨立戰爭中的著名將領,她1973年畢業於阿爾及利亞大學文學院,同時也是阿爾及利亞建國後的首批阿拉伯語專業大學生,1982年獲法國索邦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主要作品有詩集《在歲月的停泊港》(1973),文集《裸面時刻的寫作》(1976),論著《阿爾及利亞:女性與寫作》以及長篇三部曲《肉體的記憶》(1993),《感官的紊亂》(1997),《床笫的過客》(2003)。
《肉體的記憶》由阿拉伯世界著名的貝魯特文學出版社出版。小說問世後獲得諸多好評。1998年
榮獲馬哈福茲小說獎,至今已再版二十多次。多家阿拉伯大學將該小說列為文學課必讀作品。
整部小說是身居異鄉巴黎的“我”(男主人公哈立德)的意識流回憶,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游擊隊戰士哈立德與革命將領塔希爾之間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哈立德負傷會後方療養前後受塔希爾之託,答應為其出生不久的女兒哈雅辦戶籍。革命勝利後,戰爭期間失去左臂的哈立德該行成了畫家,就職於國家文藝管理局,但因對社會現狀失望而憤然辭職遠渡法國。在巴黎的個人畫展上,年逾五旬的哈立德與已長大成人的哈雅邂逅,此次邂逅令哈立德陷入了對往昔崢嶸歲月的回憶和對哈雅的難以自拔的忘年愛戀中,哈立德將哈雅當作魂牽夢繞的故鄉和祖國的化身,但是,他的愛情就如同他對祖國的失望一樣,成為一段沒有結果的苦戀。
小說以男主人公內心獨自的方式,以優美,傷感,情深的筆調描述了故鄉君士坦丁城的美好。濃重的鄉愁
成為小說的詩性記憶,君士坦丁城被作者賦予了“祖國”,“摯愛的女性”,“阿爾及利亞悠久的光榮歷史”等象徵意義。未果的愛情也是象徵這阿爾及利亞為真理和自由而鬥爭的坎坷命運以及獨立後異化了的城市和民眾。男主人公在戰爭中失去的左臂既是“肉體的記憶”,更是父輩們集體的記憶和阿爾及利亞歷史的記憶。敘利亞詩人尼扎爾・格白尼曾經說過:“這部小說是一闕按各種韻律譜寫的詩篇;愛的韻律,性的韻律,意識形態的韻律;阿爾及利亞革命的韻律;描寫了革命中的各色人等:戰士與投機者,英雄與屠夫,天使與惡魔,先知與強盜…小說不僅濃縮了肉體的記憶,而且濃縮了阿爾及利亞痛苦的歷史,阿爾及利亞的憂傷和阿爾及利亞的愚昧,現在,這種愚昧應該結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