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聽劍樓筆記:花影》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梁錦奎,1949年出生,祖籍陝西省西安市。受家庭薰陶,自幼喜愛文學藝術。求學期間,得到過西北大學中文系張華、吳天惠教授和新聞系高爾純教授等先生指點。曾兼任過《經濟觀察》期刊總編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協會副秘書長。現為陝西省西安市市規劃委員會秘書長,西安城牆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圖書目錄
序
花
海棠紅了
碧雞海棠天下絕
青溪盡種辛夷樹
一樹玉蘭一樹香
蕉花,蕉扇,還有蕉鹿
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山前問柳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杜鵑謝豹山石榴
開不敗的月季
一一芳心插
花之夢
紅杏初開第一枝
紫荊花開庭草碧
花褪殘紅青杏小
杏兒熟了
夜涼槐蔭影婆娑
采采草莓薄言采之
南天竺還是南天竹
雨打芭蕉
從《雪中芭蕉》的爭論談起
說唱玫瑰
薔薇薔薇處處開
憂鬱的紫丁香
天國之花——白丁香
紫薇花對紫微郎
再話“紫薇花”
櫻桃花,來春千萬朵
麗春花,虞美人
“凝視”木槿花
還是凌霄
棣棠與《棠棣之花》
野花啼鳥自春風
三月里的小雨
綠櫻花
獨立東風看牡丹
立如芍藥
五月榴花照眼明
如果天上沒有月亮
時見疏星度河漢
皂角如刀
隔簾欲舞廣玉蘭
梔子花開心無芥蒂
再話梔子花
那一低頭的溫柔
欲知春色到池塘
所謂“法桐”
棗樹做著小粉紅花的夢
竹韻
花繁不過紅葉李
荷花仙仙
桂花天香雲外飄
枝頭抱香
麥芒際天搖清波
蕭蕭蘆荻秋
銀杏落葉滿長安
王母桃花千遍紅
再讀“桃花詩”
這個秋天,其實很長
一行斜雁向人來
影
圖集
後記
後記
“看劍”與“聽劍”
近幾年利用“新浪部落格”寫點自己的小文章。註冊時需要一個網名,由於從年輕時期就敬重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斟酌再三,覺得以“醉里挑燈看劍”為名不錯,結果無法通過,原因是辛棄疾的冬粉甚眾,早被註冊過了。當然不甘心,遂改一字註冊成功:“夢裡挑燈看劍”。朋友見到詢問:“是不是記錯詩了?”後又反思:辛棄疾年輕時威武,孤膽深入敵營,活捉叛軍首領,率萬眾渡江回歸南宋,令高宗趙構“一見三嘆息”。當然有資格“挑燈看劍”,我儕何德何能,遑論“看劍”?另外,賈島有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如果看這樣的“劍”,殺氣也忒重。唐人竇鞏《老將行》詩云:“唯有酬恩客,時聽說劍來。”與好友談“劍”論“道”,豈非雅事?這樣就把網名由“看劍”改為“聽劍”。古人還有“長劍一杯酒,高樓萬里心”的集詩對聯,意境恢弘,便在“聽劍”後加一“樓”字。這就是網名的由來,也作書房名號,請老同窗、國內篆刻名家趙熊刻印一方:“聽鐱廔”。
歷史上像辛棄疾這樣文武全才的詩人並不多見,有過“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如此壯舉的詩人更屬罕有。劉備曾讚揚趙云:“子龍一身都是膽。”辛棄疾年輕時也“一身都是膽”。他給南宋皇帝寫過《美芹十論》的軍事策論,俱是可行的救國方略,可惜未能實施。這種情懷與經歷,使他的作品充滿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宋代“豪放派”詩人的重要代表。雖然他後來只能“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無從施展強軍救國的政治抱負,仍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報國情結。他在《送劍與傅岩叟》詩中表現了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鏌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鏌邪”,也作“莫邪”,傳說中的古代名劍。由於鑄劍過程對合金技術和鍛壓熱處理工藝要求極高,所以名劍往往帶有神秘色彩。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帝顓頊有曳影之劍,騰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劍則飛起指其方,則克伐;未用之時,常於匣里如龍虎之吟。”陸游《長歌行》詩云:“國讎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王圭:“許下綠槐空白老,匣中長劍為誰鳴。”借“劍鳴匣中”的典故抒發壯志或展現豪情,也期待認可。
辛棄疾贈劍給朋友,還特意囑咐:“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劍”和“琴”為古代文人隨身之物,寓“剛柔相濟”之意,是中國文化的獨特現象。楊巨源《上劉侍中》:“聽琴知思靜,說劍覺神揚。”薛能《送馮溫往河外》:“琴劍事行裝,河關出北方。”陸游《出都》:“重入修門甫歲余,又攜琴劍返江湖。”真文人應當有“琴心劍膽”,否則太迂腐。李白《贈崔侍郎》:“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韓愈《答張徹》:“肝膽一古劍,波濤兩浮萍。”孟郊《答韓愈》:“欲識丈夫心,會將孤劍說。”
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身邊的好友,沒有他們的鼓勵、幫助和鞭策,這本隨筆不可能結集出版。想起錢起《江行無題》詩:“自憐非劍氣,空向斗牛星。”“劍氣”指劍的光芒,也借喻才氣。李商隱寫過“書被催成墨未濃”,才氣不夠,也可能會令朋友們失望。最後還要誠謝本書責任編輯關麗峽老師,正是由於她的細心、精心與耐心,原稿中許多粗疏、舛誤之處才得以糾正,免去了因倉促成書後我的汗顏和窘愧。
這本隨筆,取名《花影》,文字靈感來自宋人張先的“三影”典故:“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這三首詞中的“影”字恰到妙處,時人便稱他為“張三影”。有好事者還指出,“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中的“影”字也用得好,應稱“張四影”。那么,“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中的“影”字也用得好,莫非再稱“張五影”?其實,一個“影”字用得好,入詩便有許多奧妙。我想,如果用來做書名,似乎也可增加一些玄虛。
書中摘引的大量古詩詞句,都一一標明了作者和詩題,引用的有關古籍資料,文中也都標記書名及章節,為的是方便讀者檢索全詩和全文。個別詩句有不同版本,為省篇幅,文章只取常見的一說。除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新舊唐書》等常用工具書外,其他部分重要參考書目列於書後。為方便檢索,《全唐詩》使用了中華書局出版的電子版。此外,書中引用的《廣群芳譜》章句,來自清代《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御定廣群芳譜》影印版,原文無標點,引文中的斷句如有謬誤,盼原諒並賜教。
(2014年6月15日於西安)
序言
這本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花影》是關於“風花雪月”、“鳥獸草木”觀賞的文化隨筆,是作者近幾年無心之作。所配用的攝影圖片,也是作者率性所拍。雖“無心插柳”,卻暗懷“以美儲善”之願。
羅丹說過一句話,被大家廣泛套用,大意是: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需要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是“美,需要人發現”;另一層就是“人,需要發現美”。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對美和審美關係的理解。
中國人沒有原罪的困惑。出生便是喜事、美事。“慶生”、“樂生”,是國人審美的價值基礎。“拯民於水火”,“先天下之憂”,是仁人的道德追求。“獨善其身”是志士處於二者之間開闊地域的行為規範。古人常用“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這樣的情境來歷練意志、陶冶心智。花木草蟲的豐富多彩是大自然的造化和送給人類的厚禮,“一花一世界”,許多內涵值得人們探究。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參與,並且總的來說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榮格創立分析心理學,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給過他“無限的啟迪”。中國古典詩歌創作多以“風花雪月”、“鳥獸草木”等原始意象取比為興,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感悟和智慧,具有無可替代的審美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傳統的顯著特徵。
孔子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以事父,遠以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他認為從“鳥獸草木之名”中增長見識是《詩經》的一大功能。唐代大型類書《藝文類聚》、《初學記》對“鳥獸草木”的有關歷史記載和辭賦首次進行了文化歸納,意義重大。宋代興起“鳥獸草木之學”,《宣和畫譜·花鳥敘論》寫道:“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里焉。”歐陽修、范成大、陸游、陳思等眾多文人編寫了《牡丹花品》、《梅譜》、《菊譜》、《海棠譜》等花譜,對植物名稱、特性、產地作了初步探索和解釋,為後世的專業園藝著作提供了效法。到了明清,《群芳譜》、《廣群芳譜》等專著的出現,把園藝技術和文化歸納結合起來,擴充完善了《藝文類聚》編纂體例的內容,形成了系統的中國花木文化。清代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在《芥子園畫譜·學畫淺說》作了進一步闡發:“宣和畫譜之著論也,謂花木具五行之精,得天地之氣。陰陽一噓而敷榮,一吸而擎斂,則葩華秀茂見於百卉眾木者,不可勝計。其自形百色,雖造物未嘗用心,而粉飾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觀眾目、協和氣焉。故詩人用寄比興,因以繪事,自相表里。”這些精論雖發自古人樸素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濟”哲學思想,歷久而彌新,仍可以陶冶今人的情懷,擺脫拜物的庸俗。可見,“辨花名、記榮枯、寓興情、彰文明”,也是寫文章的一大妙事。
《花影》是一本文化隨筆,類似各種花木的“詩話”,不是花木草蟲的科普簡介或園藝讀物。作者沒有能力涉及大自然現有的“萬木千花百卉”,也沒有能力通覽古今有關文獻資料,書里這些隨筆,只是試圖擷取身邊能見、常見的一花一木的麗影,藉助有關詩詞歌賦的提示,對中國文學中豐富多彩的花木“意象之美”作一些粗淺概述,以“美”訪“真”,以“美”存“善”。如果能對朋友觀察留意自然、欣賞善待自然等方面有些幫助,就是作者一大幸事。
除了《花影》,作者正在寫作、計畫出版的還有《雲煙》、《書夢》和《人世》等系列文化隨筆,冠以《聽劍樓筆記》的總稱。按題材和內容分,《雲煙》收錄名城勝地的觀感;《書夢》匯集讀書、藏書的情趣;《人世》記敘良師益友的教誨。不言而喻,這些隨筆只不過記錄了作者對人生的一些感悟。
說到文體,隨筆當然是散文的一種,信筆寫來,隨興發揮。可不成體統,不可無知妄說。書中如有言談不妥、資料謬誤之處,還望朋友們不吝指教。
梁錦奎
(2013年8月20日寫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