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899年12月生,重慶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在江津縣吳灘場附近的石院子,7歲入私塾接受啟蒙,1910年正式進學堂讀書。1917年夏天,聶榮臻以優異成績考入江津縣立中學(今江津中學)。
聶榮臻廣讀博覽,從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和進步雜誌《新青年》中吸取政治營養,漸漸地,聶榮臻的思想發生了變化,由一個公認的誠摯少年逐漸轉變為具有強烈愛國心的熱血青年。聶榮臻積極加入進步學生的行列,常對同窗好友說:“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每遇國家民族大事,聶榮臻總是感慨陳詞,憂國憂民思想溢於言表,常書於文卷之上,教師曾譽其“資賦不凡,終非池中之物”。
五四運動時期,聶榮臻因參加家鄉學生愛國鬥爭,遭到反動軍警當局的抓捕。為了避開眼前的危險,學習西洋先進的科學,心懷“實業救國”大志的聶榮臻於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並積極投身旅法學生運動。
1922年,聶榮臻轉赴比利時就讀於沙洛瓦勞動大學化學工程系,1922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與劉伯堅一起負責過旅比利時支部工作,1923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委員、訓練部副主任。1924年10月,聶榮臻奉命進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後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軍事。1925年,由於革命的需要,聶榮臻和中國班的同學們一起回國。
聶榮臻在國外共度過了五年多時間。五年里,聶榮臻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由“實業救國論”者轉變為以天下為已任的社會革命論者,並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
聶榮臻從蘇聯回國後,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直接領導政治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並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工作等課程。在黃埔期間,聶榮臻堅決主張針對蔣介石的陰謀進行反擊。“中山艦事件”以後,聶榮臻被免去了在黃埔軍校的職務,調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任特派員。但聶榮臻仍利用各種機會在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中開展工作,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及時向共產黨員傳達黨的方針、政策,為北伐作準備。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聶榮臻任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與向北伐軍中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聶榮臻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整頓遭受破壞的工人糾察隊,處理善後工作。
土地革命
1927年7月中旬,聶榮臻被指定為中共前敵軍委書記,赴九江準備組織武裝起義。1927年8月1日,聶榮臻在南昌起義中組織張發奎部第25師兩個多團起義,後任起義軍第11軍黨代表,與軍長葉挺率部南下。潮汕戰鬥失敗後,聶榮臻轉赴香港。1927年12月,聶榮臻潛回廣州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在起義軍受挫的緊急情況下,聶榮臻與葉挺果斷決定撤退,從而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裝力量。1928年,聶榮臻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其間,在總結廣州起義的經驗教訓時,聶榮臻看到了軍事技術人才的缺乏是廣州起義的一個重要缺點,指出:“以後每個黨員都應該學習軍事技術,並須注意培養一批軍事技術人才。”顯示了他在軍事方面的遠見卓識。1930年初,聶榮臻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1930年5月到達上海,在中央特科從事艱險而又複雜的地下工作,積極向各革命根據地提供軍事情報,及時了解敵情,保衛黨中央和地下黨同志的安全,營救被捕同志,鎮壓叛徒、特務。1931年,聶榮臻調到中央軍委任參謀長,先後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鬥爭。
自從顧順章叛變以後,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嚴重。像聶榮臻這樣與顧順章共過事的中產黨骨幹人物,已不便繼續留在上海。當時,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迅速發展,正需要聶榮臻這樣的軍事人才。1931年12月,聶榮臻根據組織的決定撤離上海,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聶榮臻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1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2年3月,在“左”傾冒險主義的執行者要中央紅軍奪取贛江兩岸城市時,聶榮臻支持毛澤東關於紅軍主力應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發展的正確意見。同年4月,聶榮臻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聶榮臻在指揮戰鬥中表現出的沉穩和勇敢給毛澤東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同時,毛澤東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政策思想以及領導才能,使聶榮臻由衷地欽佩。聶榮臻從毛澤東那裡學到的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和策略思想,對其以後領導一個大的戰略區增益很大。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蔣介石在紅軍前進的道路上設定了四道封鎖線。聶榮臻與軍團長林彪率紅1軍團擔任掩護中央縱隊、軍委縱隊的前衛任務。聶榮臻率部先後突破國民黨第一、二道封鎖線,並在危急形勢下,力排眾議,率部搶占九峰山,突破敵人第三道封鎖線,從而保障了中央縱隊左翼的安全。
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使蔣介石坐立不安。為了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蔣介石費盡心機,調遣湖南、廣東、廣西的軍閥部隊,進行周密布置,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但是,反動軍閥內部的派系矛盾和唯利是圖使湘江防線曾出現過“裂痕”。然而,由於博古等人缺乏軍事常識,沒有抓住有利戰機,使紅軍在湘江畔陷入被動。為了掩護中央縱隊順利過江,林彪、聶榮臻率部在湘江之濱與敵人展開了一場生死存亡的拼殺,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中央紅軍終於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
遵義會議後,聶榮臻在毛澤東領導下,與林彪率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敵重兵的圍追堵截。1935年5月,聶榮臻任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與司令員劉伯承一起,率部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搶占安順場,組織突擊隊強渡大渡河,接著率紅1師、幹部團沿大渡河東岸北上,擊潰川軍守敵一個旅,有力地策應了西岸紅2師4團飛奪瀘定橋的戰鬥。1935年6月中旬,聶榮臻率紅1師翻越夾金山,在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會師。1935年6月下旬,在列席兩河口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聶榮臻擁護中央關於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方針,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1935年8月下旬,聶榮臻率紅1師、紅軍大學等部為先遣隊,歷經艱辛,越過大草地,1935年9月上旬到達俄界,接應了中央及紅3軍等部隊。1935年9月中旬,聶榮臻與左權指揮紅4團攻占天險臘子口,並乘勝占領哈達鋪,再次為紅軍打開了北上通道。在哈達鋪,聶榮臻偶然從國民黨《山西日報》上獲悉陝北有一個根據地,並把這一天大的喜訊急告毛澤東。毛澤東決定挺進陝北。1935年10月,聶榮臻與林彪率先遣隊進入陝北蘇區的吳起鎮,從此結束了歷時一年、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1935年11月下旬,在毛澤東指揮下,聶榮臻與林彪率紅1軍團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毛澤東說,直羅鎮這一仗的勝利,體現了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國民黨軍向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紅軍到陝北後,為了配合“一二九”運動,同時也為了解決陝北紅軍的供給問題,毛澤東命令紅一方面軍成立“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以堅決手段消滅東岸地區反蔣不抗日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聶榮臻、林彪與紅1軍團廣大指戰員投入到了東渡黃河的戰鬥中。東征75天,聶榮臻、林彪和兄弟部隊合作,共消滅敵人七個團,俘敵4000餘人,繳獲大量槍炮,不僅使陝北蘇區得到恢復和發展,還籌款30餘萬,擴充新兵8000餘人,有力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至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抗日戰鬥
抗日戰爭爆發後,聶榮臻先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在忻口會戰中,與林彪共同指揮所部進行了平型關戰鬥,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擊毀汽車100多輛,馬車200餘輛,取得全國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贏得了國際輿論的稱讚和好評。
日軍占領太原後,戰局發生極大變化。為避免第115師等部及八路軍總部被敵隔斷,1937年11月,聶榮臻受八路軍總部之命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3000人的武裝,在五台山區創建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他充分發動人民民眾,擴大武裝力量,加強黨和政權的建設,先後開闢了冀中、冀東、平西、平北等根據地,到1939年,晉察冀根據地發展到擁有七十二個縣、1200多萬人口、主力部隊近10萬人的模範根據地。毛澤東讚譽說:“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並號召八路軍向晉察冀根據地學習。
1939年秋,日軍兵分十二路向晉察冀邊區進行冬季“掃蕩”。聶榮臻周密部署,採取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指揮八路軍在雁宿崖同日軍進行激戰,殲敵第2混成旅團1500餘人,並在黃土嶺戰鬥中與楊成武指揮部隊擊斃日“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阿部規秀是中國抗日戰爭中被消滅的職務最高的日軍指揮官,此舉震驚了日軍,也震動了全中國。毛澤東致電聶榮臻,要他嘉獎有功人員。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和全國各地的友軍、抗日團體、著名人士紛紛拍來賀電,祝賀黃土嶺圍攻戰的勝利。全國各地的報紙也紛紛報導黃土嶺戰鬥經過,刊登各種祝捷詩文。全國抗戰熱情更加高漲。
1940年春,聶榮臻率晉察冀南下支隊到晉東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朱懷冰部的作戰,並在同年8月的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線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使日軍的交通樞紐陷於癱瘓。
1941年秋,日軍調動其華北占領軍的一半兵力,對晉察冀機關所在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聶榮臻指揮主力相機轉至外線打擊敵人,進行鉗製作戰,並率領黨政機關在有限兵力掩護下,靈活機動地周旋於深山峽谷之中,巧妙地從敵人薄弱點安全轉移,粉碎了敵人的陰謀。1942年,在鬥爭極其殘酷、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聶榮臻適時提出“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組建多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後襲擊敵人,奪取日偽軍力量薄弱的據點,擴大游擊區。至1943年,晉察冀根據地軍民逐步挫敗了日偽軍頻繁的“掃蕩”、“蠶食”、“清剿”,扭轉了困難局面,保衛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43年1月15日,聶榮臻出席了在阜平溫塘召開的邊區首界參議會。他和宋劭文等一起接見了邊區代表,並向代表們匯報了晉察冀情況。邊區首界參議會,是晉察冀邊區史上民主建政的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邊區的民主建設越來越完備。1943年8月,聶榮臻奉命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和出席黨的“七大”。他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初步匯報了在晉察冀六年的各方面工作,聽取中央領導人的有關指示,經歷了會議中和會議前後黨內廣泛開展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受到了深刻的教育。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10日,聶榮臻與蕭克、劉瀾濤致電晉察冀分局,命令全區部隊立即向平津等大城市進軍,接受日偽軍投降,如遇抵抗,應進攻殲敵。並命令冀熱遼軍區抽調幾個主力團由李運昌率領向遼寧進軍,儘早與蘇聯紅軍會師。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至此獲得了最後勝利。
解放戰爭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晉察冀分局改稱晉察冀中央局。隨後,聶榮臻列席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1945年9月,聶榮臻回到晉察冀,遵照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聶榮臻先後組織冀東、冀中軍區十一個主力團和大批幹部進軍東北。同時,面對晉察冀的態勢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聶榮臻還採取了幾項步驟:第一,10月2日在張家口召開幹部會議,統一思想。第二,在軍隊部署上,因接收和占領大城市已不可能,聶榮臻遂將力量轉向解放中小城鎮。1945年8至10月份,晉察冀軍區部隊先後解放60多座中小城鎮,殲滅偽軍3萬多人。第三,遵照中共中央1945年9月21日關於編組野戰軍、以適應高度機動作戰的批示,集中整編部隊。在很短的時間內,聶榮臻把冀察、冀中、冀晉、冀熱遼軍區的主力部隊各編兩個縱隊,分屬第一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並對一野和二野的作戰任務作了部署。同時,聶榮臻還花大力氣加強武器裝備,對部隊進行嚴格訓練,消除部隊中的游擊習氣,取得了很大成效。
1945年10月,聶榮臻與賀龍為貫徹中央軍委“收復綏遠”的指示,共同指揮晉察冀野戰軍3.3萬人、晉綏軍區2萬人反擊國民黨部隊的進犯,兩個月殲敵1.2萬人,解放了綏東、綏南廣大地區。在隨後的兩年里,為了支援東北戰略區作戰,聶榮臻向中央建議,先後把冀熱察和冀熱遼軍區、冀東地區劃歸東北,這對東北解放區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為鉗制華北敵人使其不能出關增援東北,1947年4月,聶榮臻指揮正太戰役,集中優勢兵力,以大踏步進退的行動,擊敵薄弱環節,殲滅國民黨軍3.5萬餘人,攻克正太鐵路沿線七城及井陘等重要礦區,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同年11月,在取得清風店戰役勝利後,聶榮臻又組織晉察冀野戰軍乘勝發起石家莊戰役,全殲守城敵軍2.4萬餘人,此役被朱德譽為“奪取大城市之範例”。
1948年,聶榮臻任華北軍區司令員,組成第2兵團楔入熱西、冀東地區,切斷了東北與華北敵人的聯繫。隨後在平漢路北段發動進攻,吸引敵華北主力。然後又西進綏遠,進攻平綏路兩側,解放了綏遠、冀北廣大地區,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全東北的遼瀋戰役。
1948年12月平津戰役開始後,中共中央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平津戰役總前委,統一領導與指揮東北野戰軍與華北軍區部隊並肩作戰。聶榮臻分析局勢,認為傅作義賴以起家的第35軍已被殲滅,如果天津再被拿下,傅作義後退無路,有可能會被逼到和平的道路上去。北平這座歷史名城若能完好無損地被接管過來,於國於民都有利。於是,他給西柏坡總部發電報,向黨中央、毛澤東建議:打下天津以後,爭取和平解放北平。毛澤東親筆簽署了回電,表示完全同意。天津解放後,聶榮臻與林彪等一起同傅作義成功地進行了和平談判。
三大戰役結束後,中國革命轉入了向全國進軍的新階段,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在治軍建國的新節奏中,聶榮臻處在一生中最繁忙、最緊張的時期。
北平解放後,聶榮臻兼任平津衛戍區司令,隨後又兼任北平市市長、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他迅速整頓平津地區的社會治安,剿滅土匪,完成和平改編傅作義20萬起義部隊的任務,為新中國定都北平提供了可靠的社會安全保障條件。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總部從西柏坡遷至北平。聶榮臻和葉劍英組織了在西苑機場舉行的閱兵式。他們陪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檢閱了部隊。隨後,他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成員之一,參與了同國民黨政府的談判。6月,聶榮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協助周恩來主持總參謀部的工作。
建國之後
1949年10月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後代理總參謀長。1949年10月下旬軍委會議決定,聶榮臻協助中央和軍委領導人,部署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西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島嶼,肅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陸軍單一軍種走向諸軍兵種合成的現代化建軍道路。主持總參謀部工作的聶榮臻就軍事機關及學校等問題給毛澤東寫報告:繼續加強海軍、空軍司令部建設,籌建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司令部;總參謀部應增設通訊、軍訓、軍校部;總後勤部應設立軍需、軍械、財務、運輸、衛生部;籌建總幹部管理部;加強航空、防空、測繪、機要學校、軍醫大學等院校建設;籌建炮兵、工兵學校;籌建陸軍大學(即軍事學院),使之成為建設正規化國防軍的培訓中心,培養高級軍事幹部。這些建議很快得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批准,並被陸續組織實施。
在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方面,聶榮臻還狠抓了軍隊的編制、裝備和文化、掃盲工作,使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和編制上雜亂狀況有了較大的改觀,部隊戰士們的文化程度普遍達到了高小以上水平,有些達到中學或更高的程度,為掌握現代化技術裝備和開展軍事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間,聶榮臻還主持了人民解放軍大規模精簡整編工作,壓縮兵員定額,精簡機關,充實連隊,並向地方輸送了大批骨幹,為三十三年後的百萬大裁軍起了借鑑作用。
韓戰爆發後,聶榮臻負責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的部署、訓練、運輸、供應、補兵、輪換等工作,日夜忙碌,有時幾天睡不了覺。1952年秋,聶榮臻終因勞累過度,昏倒在辦公室里,被送進醫院。病情稍好,他就急著出院工作。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在毛澤東一再催促下,才去外地休養治療。
1954年,聶榮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主管軍工生產和軍隊的裝備工作。1955年,聶榮臻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這以後,佩戴元帥軍銜的聶榮臻壯心不已,日日夜夜操勞在祖國的科學技術戰線上。
20世紀50年代中期,聶榮臻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具體領導和組織新中國科技工作的負責人,1956年又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以戰略家的智慧,首先抓制定科技方針與科技規劃工作,親自參與領導國內外700多位專家制定了長達600多萬字的十二年規劃綱要(草案),對工業、農業、國防和其他科學技術領域,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安排。
與此同時,聶榮臻向中央軍委提出方案,建議研製少量的飛彈、核武器,掌握必要的自衛手段,以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核訛詐;使常規武器配套,不斷加強陸、海、空軍的現代化裝備。該方案在中央軍委立即獲通過。不久,聶榮臻受命領導研製“兩彈”任務。第二年,他又受命領導研製人造衛星工作。他積極組建飛彈研究院和核武器、飛機、艦船、電子設備、人造衛星以及其他兵器的研究機構、試驗基地和國防科技高等院校。同時,他還採取“將全國的科技力量相對集中、形成拳頭,進行突破”的戰略措施,使科技戰線獲得一次次突破性成就。
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內遇到嚴重困難,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停止一切技術援助的情況下,聶榮臻先後兩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寫報告,明確提出“兩彈一星”必須堅持“攻關”,並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成果為輔”的方針。這一遠見卓識的方針,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贊同和支持,並得以實施。經過幾年艱苦努力,終於在1964年6月,中國成功發射了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對地飛彈,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之後又連續研製成功飛彈核武器、氫彈,並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自此,《東方紅》樂曲響徹全宇宙。在組織實施許多重大科技項目過程中,聶榮臻多次深入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凝聚了聶榮臻的大量心血,標誌著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中,戎馬一生的聶榮臻元帥也沒有能夠倖免受到衝擊,“炮轟聶榮臻”、批判“華北山頭主義”、“二月逆流”等等莫須有的帽子把聶榮臻壓得難以抬頭。然而,接近70高齡的聶榮臻髫發勵志,白首不衰,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定不移地同林彪、“四人幫”進行鬥爭,並依舊眷戀祖國的科技事業和人民軍隊建設,仍然心繫黨,心繫國家大事,並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一道,為徹底粉碎“四人幫”作出了巨大貢獻。
1977年8月,聶榮臻復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重新投身到軍隊革命化、現代化建設之中。1978年8月在全國民兵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人民戰爭的思想。1979年提出,武器裝備現代化要依靠自力更生、大力協同的思想,同時主張精簡整編,走精兵強國之路。
1987年,聶榮臻因病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在病重期間,仍十分關心黨、國家和軍隊建設,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期望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完全統一。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聶榮臻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參與締造新中國的最後一顆帥星隕落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聶榮臻說出了自己的遺願:
“我已經93歲了,入黨70年,從沒脫離過黨的崗位,為黨奮鬥終生。我堅信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十分正確,堅信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十分正確。我很想多看看幾十年為之奮鬥的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喜人形勢,也很想多聽聽祖國科技事業振奮人心的好訊息;我作為一位老共產黨員,衷心地希望全黨同志在黨中央領導下,同心協力地為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而奮鬥;衷心地希望全軍同志在中央軍委領導下進一步鞏固國防、保衛和平;我更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牢記科技興國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岭,為國爭光。”
主要成就
個人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鬥爭。
1983~1988年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主要作品
聶榮臻的主要作品有《聶榮臻回憶錄》等。
人物軼事
十二年規劃
新中國成立之初,聶榮臻任代總參謀長,為抗美援朝事務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養。1956年10月,當時的總書記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中,徵求意見說:“中央構想了三個方案,一是中央已決定調陳毅專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學技術工作由你來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長,因為你以前當過北京市市長,現在算是官復原職;三是繼續主管軍工生產和裝備工作。三個方案由你選擇。”聶榮臻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對科學技術工作我倒很有興趣。”
經報中央批准,聶榮臻上任後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學規劃。1959年7月,中央決定用八年的時間製造出核子彈,接著又提出國防工業應以抓尖端為主,“兩彈為主,飛彈第一”。毛澤東當時戲稱,造核子彈是造一個“大炮仗”。在蘇聯撤走專家,國內又遇經濟上的天災人禍時,核子彈研製工作是“上馬”還是“下馬”也出現了爭執。聶榮臻堅決主張“兩彈”也繼續搞下去。聶榮臻操勞過度住院,陳毅來看望聶榮臻時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現在腰桿子還不硬,你們把飛彈、核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子就硬了。”
與日本小姑娘
1940年,八路軍發動了有105個團參戰的大規模對日作戰,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團大戰。當晉察冀軍區正向井陘礦區進攻時,救起了兩位日本小姑娘,她們的父母是井陘礦站的工作人員,日軍投炸彈時把她們的父母炸死了,這會兒兩姐妹正在哭呢。戰士們立刻把兩姐妹抱起來,放到兩隻大籮筐里,抬回了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喔?我們這裡來了兩個日本朋友啊?我來看看。”聶司令笑著走出來,望著那兩位日本小姑娘無助的眼神,聶榮臻的心被深深震動了。聶榮臻從工作人員手中拿過一隻梨子,親手削好遞到那位稍微大點的姑娘手中,溫和地說:“這梨子洗乾淨了,吃吧。”看著眼前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藹,那名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過梨子吃了起來,聶司令笑了。這時,前線攝影記者沙飛拿著照相機拍下了聶司令給美穗子梨子的瞬間,聶司令說:“要照就照張正面的,來。”說著把美穗子抱出籮筐,拉著美穗子的小手,面對著鏡頭留下了珍貴的瞬間,一會兒,秘書問聶榮臻:“怎么安置她們啊?”聶榮臻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聶榮臻轉身走進“辦公室”,在桌前坐了下來,拿出一張便箋,寫了幾筆:
“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爭延綿於茲四年矣。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此種慘痛事件,其責任應完全由日閥負之。
“此次八路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於炮火中,其父於礦井著火時受重傷,經我救治無效,亦不幸殞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齡,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後已。
“中日兩國人民本無仇怨,不圖日閥專政,逞其凶毒,內則橫徵暴斂,外則製造戰爭。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難,背井離鄉,觸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對於中國和平居民,則更肆行燒殺淫掠,慘無人道,死傷流亡,痛劇創深。此實中日兩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閥之萬惡罪行也。
“但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所以堅持抗戰,誓死抗日者,迫於日閥侵略而自衛耳。而侵略中國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願,亦不過為日閥脅從耳。為今之計,中日兩國之士兵及人民應攜起手來,立即反對與消滅此種罪惡戰爭,打倒日本軍閥、財閥,以爭取兩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幸福。否則中國人民固將更增艱苦,而君輩前途將亦不堪構想矣。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寫好後聶榮臻把信裝進信封,放到籮筐里,不久,前方的負責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達日本。這件事似乎已經結束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讀賣新聞》頭版頭條刊登了大標題《美穗子姐妹,中國元帥聶榮臻想念你們》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當然也吸引了已經結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美穗子姐妹決定:到中國去,面謝救命恩人!1980年7月的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人民大會堂大廳里聚滿了各大媒體的記者,他們是來採訪一次特別的會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廳中央等著救命恩人的到來。不一會兒,正門打開,已是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元帥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沒有找到合適的語言表達對元帥的感激,“撲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帥面前,聶元帥連忙扶起美穗子姐妹,此時美穗子姐妹已經淚流滿面,美穗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畫,上面寫的是中日友好萬古長青,在聶榮臻的幫助下展開在他面前,聶元帥高興地點點頭,連說:“好啊……”此情此景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元帥戰火救孤,已成歷史佳話。
1980年,正是中日兩國關係在各個領域都開始升溫的階段。將軍救孤女,這樣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都不會放過的。毫無例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記錄美穗子訪華的電影《美穗子探親》。
在12冊蘇教版的語文書上名為《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愛情故事
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後,聶榮臻到香港開展地下鬥爭。長達4年的地下鬥爭改變了聶榮臻的性格。”
在香港,聶榮臻度過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歲月,然而一位秀麗聰穎的女性卻讓聶榮臻的生活充滿了溫馨。就是在香港擔任機要交通員的女共產黨員張瑞華。
聶榮臻初次對張瑞華表達愛慕之情時,張瑞華害羞得不知如何是好。“那兩天,張瑞華腦海里翻來覆去都是‘那個人’的影子:好像挺嚴肅,挺嚴厲……但是,又從未見過發脾氣……個子挺拔,相貌堅毅,還特別愛整潔……那嚴厲一點又怎么樣?嗨!不怕聶榮臻!……張瑞華輕鬆的笑了,從心裡同意了。”
1928年4月,黨組織批准了聶榮臻和張瑞華的婚姻。結婚那年聶榮臻29歲,張瑞華19歲。組織上規定,搞地下工作的同志,男的每月15元,女的每月7元,每人另有3元交通費。這點收入在香港並不算多,還要不停地外出,生活自然是非常困難。“整個夏天,聶榮臻只有一件縐紗短袖白襯衣”。有一次,張瑞華提出讓丈夫陪她到附近的商店逛逛,聶榮臻以為妻子想買衣服了,就陪張瑞華去了。到了櫃檯,張瑞華卻讓售貨員拿過一件男式短袖衫,逼著聶榮臻試穿。聶榮臻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又擰不過,可聶榮臻真的是不想為自己破費,眼珠轉了轉,便湊到妻子耳邊說:“有情況。”拉著妻子匆匆離開店鋪。“等母親明白這不過是父親玩的花招時,只能苦笑。”
人物評價
聶榮臻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對人對事,都講究黨的原則,絕不搞人情交易,絕不看風駛舵,絕不迎合勢頭。聶榮臻的耿直坦蕩是一貫的,對人對己,要求一貫都是很嚴的聶榮臻的耿直還表現在,日常遇到的問題,總要認真研究思考,從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也不因有某些因素而輕易改變觀點。但是聶榮臻非常注意組織原則,在中央對某一問題有了決定,或有了統一的看法時,就絕不再講個人的不同意見,也不暗示有不同的看法。
1938年3月,毛澤東曾風趣的評價聶榮臻:“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做《水滸傳》,裡面寫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晉察冀。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毛主席說“聶榮臻是個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同志1985年在寫給聶帥的祝壽詩中也說:“一生厚道人稱讚,千秋風流一元戎”
家族成員
父親 | 聶仕先 |
母親 | 唐雨彬 |
原配 | 龍升賢 |
妻子 | 張瑞華 |
女兒 | 聶力 |
後世紀念
聶榮臻紀念館
主詞條:聶榮臻紀念館
聶榮臻紀念館實體建築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對外免費開放,網上紀念館有兩家: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人物紀念館,簡稱中共人物館;民族魂系列站--聶榮臻紀念館,簡稱團中央館。
聶榮臻元帥故居
主詞條:聶榮臻元帥故居
聶榮臻元帥故居位於江津市吳灘鎮郎家村,占地面積563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舊居原名石院子,坐西向東,三重堂建築,共有房屋17間。聶榮臻青少年時代在此生活了15年,1914年聶榮臻全家遷往鄰近的獅山院子佃居,1919年,聶榮臻赴法勤工儉學後,再沒回過舊居,1923年秋,石院子遭土匪焚燒,僅存西北角兩間偏房,1989年,江津縣政府按舊居原貌修復,舊居中有5間按聶在家居住時舊貌布置,陳列家具45件,全是原物。其餘房屋作為陳列室,陳列了聶榮臻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用具35件,其中有衣物、玩具、書籍、硯台、筆筒、墨跡、成績表、信函等,另有133幅圖片。
聶榮臻元帥墓
主詞條:聶榮臻元帥墓
聶榮臻元帥墓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內。東風烈士陵園裡長眠著600多名革命烈士,東風烈士陵園中有長期戰鬥在國防科研第一線的各級領導,也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普通官兵和職工家屬,敬愛的聶榮臻元帥的骨灰也安放在這裡。
書籍紀念
主詞條:山高路遠
聶力為了回憶她的父親,特著作《山高路遠》——描繪了父親光輝一生的紀實文學作品。以聶榮臻女兒獨特的視角,敘述聶榮臻戎馬倥傯的戰鬥歲月。
影視形象
林永健 在電視劇《聶榮臻》飾演 聶榮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