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沿革
1954~1958年為長塅鄉,1958~1979年為長塅大隊,1979年由長塅大隊分出聯新大隊,1983~1987年聯新、長塅合為一體,統稱長塅鄉,1987年4月分開,稱為聯新村,1989年9月改稱為聯新管理區,1999年4月改稱為聯新村,依法由村民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村委會,截止2008年已是第四屆。全村黨員21人,村幹部4人。
農業及工副業
村民以種植水稻為主,木薯、梅州金柚、黃豆、花生、甘蔗等為輔。解放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實行科學種田,推廣雜優良種,水稻產量大幅增長,年畝產噸糧,其它作物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村民普遍養豬、牛、羊、雞、鴨等禽畜,也有不少家庭從事泥水、木匠、做豆腐、腐竹等副業。
20世紀60年代,大隊辦起糧食加工廠、榨油廠和耕山隊,成為當時集體經濟的主要來源。如今村級企業因種種原因已停辦。全村有一批私營企業家、個體運輸戶和個體工商戶,湧現了一些富裕戶。全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占總勞動力的五成左右。
各項建設
1、水利:解放前水利設施很差,抗洪抗旱能力很低。農田灌溉主要靠山泉水、池塘水、及一些陂頭堵水。解放後,興建了黃竹排水庫,
70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修築了供14個自然村灌溉的主排灌溝,大大改善了耕作條件。但由於多年的風雨侵襲,造成水土流失和淤塞,一條主排溝基本失去功效,每到雨季,稻田、魚塘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2008年在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下,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出錢出力,分段包乾,全面疏通,確保全村農業生產全面豐收。
2、道路:全村的主村道有2公里,2004年前,全部是泥土路,坑坑窪窪,人來車往極不方便。2004年後在鎮黨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修築成水泥公路。
3、學校:聯新、長塅共有一所長塅國小,由於當年是磚瓦校舍,質量差已成危房,影響教學。
2000年,在鎮黨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發動澳門藍欽文牧師捐資10萬元,興建了嶄新的長塅國小,後他又捐贈4萬元,鋪築了水泥籃球場,改善了學校的教學環境。
名勝古蹟
村裡有平安寺,有400多年的歷史,坐落在聯新村的分水凹和五華縣的大沙村之間,占地面積由原來的1500平方米擴展至10000平方米,成為旅遊和求福聖地,每逢初一、十五各縣的信眾成群結隊前往燒香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