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
1901年,在“兩宮迴鑾”的大隊人馬中,有一位御醫叫王聚奎。在洛陽停留期間,他深感局勢動亂,因此請文悌出面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說情辭官行醫。他辭官後留在了洛陽城,在老城西大街開設了“聚元堂”,邊行醫邊賣藥。
“聚元堂”的創始人是王聚奎的父親——王士雄。王士雄出生於1808年,祖籍浙江海寧,後遷居錢塘(杭州)。王士雄的曾祖王學權精於醫術,在王士雄出生的那年曾著《重慶堂隨筆》。
同治七年(1868年),王士雄去世。由於家族不合,王聚奎與母李氏、妻劉氏回到洛陽。李曠鼎為其購買宅子一處,並勸其考取功名。次年,王聚奎中秀才,後來中舉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第三甲第九十五名進士。他精於醫學,後來入太醫院為御醫。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1月初九,王聚奎在洛陽老城西大街開“聚元堂”藥材局。由於王聚奎當過御醫,故堂號前冠“京都”二字。目前該匾藏於洛陽民俗博物館。“聚元堂”經營中藥材,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重點治療抽動症。
王聚奎初娶杭州劉氏為妻,生一女。同治十四年(1875年),王聚奎已在北京任職,其妻女留在洛陽,女兒不幸溺水而亡,其妻憂傷而卒。光緒六年(1880年)續娶洛陽林氏為妻,林氏為洛陽名氏林東郊的大姐。王聚奎攜林氏入京,兩年後生子,取名王元道。
王元道之子王南修為“聚元堂”第四代傳人,於1947年王元道去世後執掌“聚元堂”。1954年,“聚元堂”藥材局併入洛陽藥材公司,王南修為該公司藥劑師。1963年,王南修全家被下放到偃師,在民間從醫20年,主治抽動症。
王南修之子王奉賢為“聚元堂”第五代傳人,於1983年落實政策後回到洛陽,重辦“聚元堂”。1995年,“聚元堂”交由其子王為儉任掌門人。2000年,王雯麗女士成為“聚元堂”第七代傳人,“聚元堂”的經營地點在關林廟前的關聖街。
(摘自《洛陽這百年》 紫城 編著)
非遺保護
洛龍區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組織第四批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增補名錄的申報和評審工作,根據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按照申報條件和相關評審標準,組織有關專家對增補申報的項目進行詳細評審,評審委員會根據其價值進行認真評審和科學認定,認定第四批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增補項目名錄。
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 王士雄聚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