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馮象譯本

聖經馮象譯本

簡介 《馮象譯本》,是馮象翻譯的聖經的中文譯本,同時也參考古今各家的評註及幾種現代西方語言譯本。此譯本特別講究譯文之文筆,也力求保留原文之音感語調。專有名詞不少譯意而不音譯。 馮象自稱非基督教信徒,也不是宗教學學者,譯經不是為了賺錢或傳教,而是純粹為興趣。馮象已將舊約聖經的兩部分──《摩西五經》、《智慧書》──及《新約》譯註付梓。2013年完成對《摩西五經》的修訂,修訂逾五千處。

譯本背景

馮象認為,原文聖經文字特色為“樸素、聖潔、雄健而熱烈” ,他希望自己的譯本能達到這個目標。他認為在他譯本之前沒有這樣的文字,包括所有的舊中譯本均失卻了這種文字,因此翻譯目的之一是為了豐富中文的思想表達。此外,馮象強調以純學術及文學的角度翻譯,希望改變眾多中譯本中的缺憾,包括漏譯、誤譯、病譯、病句等舛誤導致中譯聖經無文學性、歪曲了聖經原文原意、原文優點盡失等等不甚理想的狀況。

馮象譯本舊約部分所據底本採用 Kittel-Kahle 傳統本(BHS,1976),新約部分 Nestle-Aland 匯校本(NA27,1993)。亦有報導稱馮象譯本譯自英文。

翻譯過程中參考了其他譯本如希臘語七十士本、拉丁語通行本、德語路德本、英語欽定本(KJV,1611)、法語聖城本、猶太社本( Tanakh,JPS 1985)以及中譯本如國語和合本和思高譯本。

作者簡介

馮象於50年代出生於上海,父親馮契先生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著名教授。1968年上山下鄉,遠赴雲南邊疆,從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後獲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耶魯法律博士。代表作有《政法筆記》、《木腿正義》和《創世紀:傳說與譯註》。

特色

講究譯文之文筆。

在確保譯文“信”的同時,力求保留音感語調。

為了表達原文聖經的原意,譯文有時並不符合當代漢語流通的表達方式,部分更用上文言詞。

注釋採用插注的形式。重要的文字校勘,異文異讀,修辭釋義,文本片斷均於插注中說明。

專有名詞不少新譯,例如十二支派的便雅憫譯作本雅明,太一5路得之子俄備得譯作俄貝。部分譯意而不譯音,例如以掃別名以東譯作紅哥,創三十二3瑪哈念譯作雙營,創三24基路伯譯作神獸。譯者認為流通的中譯有不恰當之處,在插注中說明。其餘多采和合本的譯法,聖名仍舊用“耶和華”。

爭議

聖經學者張達民指出, 雖然馮象的譯文是難得的佳譯, 文學造詣極深, 但夾於譯文中的釋義插注, 多處抄襲了 New Jerusalem Bible(英語版《新耶路撒冷聖經》)卻沒有在書中明確披露:“馮象借用NJB,是鐵證如山,不是偶一為之,而是系統性的現象(單是馬太福音也有幾十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並且懷疑譯文並非如其所言, 全部從原文翻譯:“除了插注以外,馮象的譯文也處處見到NJB的影子,令人懷疑他究竟有多少是按原文翻譯,有多少是在翻譯NJB。” 基督教人文學會也聲稱“發現馮象有令人震驚的抄襲”

版本

馮象譯註的聖經分中國大陸的簡體字版[來源請求]及香港的正體字版,內容編排上有許多歧異。

簡體字版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介紹下編譯註經文的散文,以作者研習聖經的經歷及回復讀者對聖經的提問為主軸,引介許多被排除在聖經正典之內相關的故事與傳說(即偽經)和翻譯的問題,上下編內文附上大量彩色插圖(主要是由於中國內地不容許宗教典籍直接出版)。

正體字版學術味較重,刪去了簡體字上編的絕大部分散文及所有插圖,補上參考書目、釋名及聖經年表等學術性內容(新約因篇幅所限而另刊),另外譯文出版進度出亦較快。

評論

香港聯合聖經公會的翻譯顧問黃錫木博士在2007年一篇簡評推薦馮氏的譯註:“無論是翻譯的準確性、學術的敏銳力、文學上的造詣,現存的中譯本沒有一部能及得上馮象先生的譯註”,但在2010年一篇學術專文對馮氏翻譯的準確性以及其“在聖經研究範疇上的處理方法,包括處理異文的原則和釋經問題,以及他對這門學問的斷言和自恃”都有保留。黃錫木更認為和合本修訂本的準確性不會比馮象版本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