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聽諸比丘。唯諾受教佛言。當為汝說聖法印。所應威儀。現清淨行。諦聽善思念之。
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說不求空。不用無想。欲使興發。至不自大禪定之業未之有也。設使有人。慕樂空法。志在無想。興發至要。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禪定之業此可致矣。輒如道願。普有所見。所以者何。慕樂於空。欲得無想。無慢自大見。于慧業皆可致矣。
何謂比丘聖法印者。其聖法印。所可更習。至清淨見。假使比丘。處於閒居。若坐樹下空閒之處。解色無常。見色本無。已解無常。解至空無。皆為恍惚。無我無欲心則休息。自然清淨而得解脫。是名曰空。
尚未得舍憍慢自大。禪定清淨所見業也。雖爾得致柔順之定。即時輒見除諸色想聲想香想以故謂言至於無想。故曰無欲。
尚未得消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其心續存柔順之定。彼則見除所有貪淫嗔恚愚痴。是故名曰無欲之定。
尚未得除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心自念言。吾我起滅。從何所興思惟解知其吾我者。所因習味分別諸識。皆從因緣而致此業。從是因緣致有神識。復自念言。此諸因緣。為有常乎為無常耶。復自念言。因緣所合致神識者。此皆無常。無有根本。此神識者。依猗yī無常而有妄想。故有緣起十二因也。皆歸於盡無常苦空毀壞別離離欲滅盡。曉了是者。乃知無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於自大無慢放逸。禪定之業。現清淨行。是則名曰由聖法印。
清淨之業。從始至終。究竟本末。佛說如是。諸比丘。聞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聖法印經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曇法護。於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光
相關詞條
-
法印經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曇法護。於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光 。
名稱及來源 相關條目 -
法印[佛教法印簡介]
以佛說的《大集經》與《般若經》為依據,一法印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因為大乘教義是以實相真心為根本。實相真心,就是真如心,實相無有一切虛妄之相。真心就是真實...
法印分類 含義 修行要素 -
入法印三昧
入法三昧的含義及作者,及入法三昧的正文
含義 作者 -
大乘一法印
大乘一法印:大乘的教義,就是以佛說的《大方等大集經》與《般若經》為依據,一法印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因為大乘教義是以實相真心為根本。實相真心,就是真如心,...
三種道理 主要論點 概述 -
《涅盤經》
《涅盤經》是佛教經典。又稱《大本涅盤經》、《大涅盤經》。中國北涼曇無讖譯。40卷,13品。經中說佛身常住不滅,涅盤常樂我淨;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
作品簡介 作品版容 木刻《涅盤經》稀有文物 《涅槃經》與禪宗思想 -
《天外聖傳》
“天一星墜地,精氣四散,世間生靈萬物頓時得其靈氣成精成怪。各界修真之人聞風而動,皆欲將各類精怪捕獲收為己用……”這不是哪部玄幻小說的情節,而是對RPG網...
簡介 製作 特點 故事背景 操作指南 -
《入法印三昧》
含義【入法印三昧】謂如人入國,有印得入,無印則不得入;菩薩住是三昧,即能入於諸法實相,是名入法印三昧。 作者三藏法數 度緣三昧-【經】複次...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進三昧.高出三昧.必入辯才三昧.釋...
-
經集部
經集部所收錄之經典,與大集部、寶積部等性質相同,屬集成式者,而三部所收之小經亦皆各有內容相同之個別經單獨流傳。寶積、大集、經集等三部所收經典,與淨土宗有...
目錄 -
北極四聖
北極四聖,亦稱“北極四聖真君”、“北方四元帥”,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的崇奉,起於隋唐以後,宋代神霄派則將“四聖”與“雷部”歸結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
簡介 天蓬大元帥 天猷元帥 翊聖元帥 真武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