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姑廟[河北省安平縣聖姑廟]

聖姑廟[河北省安平縣聖姑廟]
聖姑廟[河北省安平縣聖姑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姑廟相傳是漢光武帝修建,是方圓百里最大的廟宇建築。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廟東側築高台重建,明、清兩代多次擴建而成。據史料記載,“燕趙齊魯之民,雖千百里之遠,致香火者如織”。1945年5月,該廟在抗日戰火中遭到毀壞。2012年重新修復,相傳聖姑,字女君,為周代末的安平縣會沃村人氏,以其智救漢光武帝劉秀和侍奉父母終生不嫁被傳頌為忠孝雙全的女聖人。

建築布局

聖姑(郝女君)德像 聖姑(郝女君)德像

聖姑廟由牌樓、碑亭、蹬道、門屋、工字殿、寢宮殿、觀稼亭6個主體建築組成,布置在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上。鐘鼓樓和配殿左右對稱,為比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寺廟布局。

據1935年營造學社調查,牌坊重建於1932年,位於廟南25米的方形台基上,面南而建,為三間四柱歇山頂琉璃牌坊。四柱為方柱,金柱粗290,次間柱粗230,南北都設有圓戧柱。四個夾桿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和獸首。牌坊設11踩斗拱,施彩繪。瓦黃琉璃瓦,安正吻、垂吻,正脊中設塔剎,垂脊安仙人、走獸。牌坊正中橫匾刻五個大字“孝感聖姑廟”。

穿過牌坊,沿著石甬路向北5米就是碑亭,與牌坊同位於一個台基上。碑亭為青磚青瓦硬山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正脊設瓦片拼成的花脊。碑亭內東西各有四座石碑,石碑高大雕刻精細,石碑上帽雕有盤龍雲海,龍體透花栩栩如生,立體感極強。石碑兩邊雕有八仙,人物凸出碑面生動活潑。

《安平孝感聖姑廟全景圖》(三七年攝) 《安平孝感聖姑廟全景圖》(三七年攝)

碑亭外東西還各有一個白色巨大的石碑,因為年代久遠,碑面凸凹不平已看不清字跡。

走過碑亭,迎面就是高大宏偉的聖姑廟台。台寬23米,長68米,高5.3米。台階向外凸出近10米,由條石砌成,兩邊垂帶上設條石女兒牆。

登上30級台階是聖姑廟的門屋。門屋僅一間,硬山布瓦頂,設正脊、正吻、垂脊、垂獸。門屋南,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配房,面闊進深均為一間,占地面積僅有4.6平方米,屋面為卷棚硬山布瓦頂,內供土地、蚤王。

過門屋,是鐘樓和鼓樓,與門屋平齊,而且大小也完全一致,面闊2.9米,進深2.8米。鐘鼓樓外觀是二層,一層面北開門,一、二層層間設磚檐出挑,二層四面設磚券窗採光。屋面為硬山布瓦頂,設正脊、正吻、垂脊、垂獸,正脊中間設寶頂。但由於鐘鼓樓開間很小,樓內不可能設樓梯,所以樓內僅為一層。鐘鼓樓北面東西兩側設配殿,面闊3間,進深1間,也是硬山布瓦頂,設正脊、正吻、垂脊、垂獸。

廟門正北是高高的天燈桿,後面有一個2.6米長的香池,上廟的人多時,香客進不了廟殿,就把香投入池裡。

再北為正殿,殿的平面,繫於前後二殿之間,以柱廊連線,成為工字形。前後殿都是面闊三間,進深顯三間,上覆單檐歇山頂,面積外觀完全相同。柱廊平面正方形,進深顯二間,即 今日俗稱的穿堂。

工字殿所有闌額、普拍枋及昂嘴形狀,都和定興縣慈雲閣一致。唯昂系假昂,後部秤桿乃撐頭木所延長。上部梁架,因為平面採取工字形的關係,結構比較複雜。梁架有兩點特徵。一、梁架富於變化。二、儘量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關於後者,如稍間的順爬梁,外端置於外檐斗拱上面,比內側置於四椽栿上者,約低半米,乃選用天然彎曲的木料,以當其任。

工字殿外東西兩側在廟台上設有磴道,可以下到廟外。

河北安平老八景之一仙台積雪 河北安平老八景之一仙台積雪

工字殿北是寢宮殿和觀稼亭。寢宮殿面闊三間,進深3間,後出廊,為卷棚布瓦頂。東西山牆上有腰牆和腰門把前後院隔開。觀稼亭面闊三間,進深2間,前出廊,為卷棚布瓦頂。

關於聖姑廟的文章

聖姑廟懷古

高台隱隱聳雲霄, 積雪年深尚未消。

滿地寒花堆榾柮, 一團清影散瓊瑤。

仙翁賞處迷銀鹿,神女歡時失玉翹。

千載博陵形勝地,巍峨樓閣望中遙。

郝女君(聖姑)為其父郝義吮瘡圖 郝女君(聖姑)為其父郝義吮瘡圖

這是明代文人耿熙登臨安平聖姑廟時發自內心的慨嘆。《魏書*地形志》載“安平有樓,女貴人神。”《太平寰宇記》載“安平城北有台,俗謂之神女樓。”安平舊縣誌《人物誌》載“聖姑姓郝氏,字女君,耆宿相傳,周末時,本郡節政通玄里會渦村人也。……及笄,父母欲嫁之,女君曰‘無昆季備養,一旦適人,反貽其憂。’堅辭不許。其父偶值疽發背,醫莫能效。女君憂惶,每夕致禱於北辰之下,時復吮其穢惡。或勸之曰‘若是,恐有害於汝。’女君答曰‘願父病癒,以身代之,寧是之避耶?’未幾,果愈……”《寰宇記》載“一日,女君與鄰女樵採滁滱二水之間。鄰女還,言‘見車馬自水中出,迎姑,姑忽不見。’人謂姑仙於水府矣,立祠祀之。後漢更始之亂,光武為蕭王……為王郎窘促,走經博陵,抵會渦村,人馬渴甚。有女行道上,肩荷桶二,以水至前,眾爭飲之。女棄桶負杖走。侍從百餘騎飲水,水自器旋盈。飲人馬足,不竭,視女,不知所在,眾以為神。已而出祠下,見姑像與女肖,前杖在焉。王大驚,後即位,思囊日郝女君以水濟人馬之功,賜以‘孝感聖姑’之號,故立廟於城北焉。”

以上記述雖有穿鑿之痕,但不難看出,安平聖姑廟立祀之早,遠溯周末。這在國內寥寥可數,穿越時空的張力讓人震驚。發願之始,並非為感念蒼生大神、星宿列仙,而是為表彰一介善良而又年輕的女子的孝行、善行。其源於民間發自百姓的親和力、感召力使人仰慕、追思。作為布衣之神的女君從遠古走來,她身上折射的樸素的力量、善良的品性、惠濟萬民的宏德大度在安平廣袤的原野上生生不息。

現存的聖姑台(廟)建成於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碑文載“皇元丙午,南平州帥趙澄,惜舊祠隘陋,增構廟室。”安平元太祖十九年(1224)改南平州,趙澄為帥,對聖姑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聖姑廟高台和工字形大殿由此而成。聖姑廟壁畫和全廟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的榫卯建築風格在古代建築史上是一個奇觀,為著名學者、建築大師梁思成所賞識。可惜廟的全部建築於1945年5月焚於行將敗亡的日本侵略者,如今我們只能在河北博物院和清華大學建築研究所見到一點僅存的遺蹟了。扼腕之餘,聯想這一崔嵬高閣能在這沃野平川、膏腴之地保存千年,歷經肆虐的滹沱河水患、風災無數而不倒,不期竟終不能免於人禍……

傳說

話說王郎趕劉秀的時候,劉秀一連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安平城北閻會渦村旁,將士們口乾舌燥,實難行進。劉秀正心急火燎,忽然看到村頭大樹下有位端莊秀麗的姑娘正坐在井台邊洗衣裳,一旁放著個提水罐子,趕忙上前施禮道:“大姐,借借罐子用好嗎?”

姑娘一抬頭,見是一位陌生的將軍,不由臉一紅道:“借罐乾什麼?”

劉秀說:“提水讓人馬解解渴!”

姑娘用手一指罐子,說:“那不是有半罐水嗎?用去吧!”

劉秀聽了啞然失笑:“姑娘!這一點水哪夠這么多人馬喝呢?”

姑娘卻說:“別小瞧我這半罐水,它連著東海哩,任你有千軍萬馬也喝不完!”

劉秀口渴萬分,哪來的工夫跟姑娘鬥嘴,便棒起水罐喝了起來。等喝足之後,一看罐子裡的水果真一點也不顯少,也顧不得心中疑惑,便招呼所有的士兵來領水,不知倒了多少桶多少擔,水罐里的水還是一點沒少。正在這時王郎的人馬追上來了,姑娘把罐子裡的水往地上上一潑,立刻出現了一條白浪翻滾的大河,擋住了王郎的人馬。劉秀還沒醒過神來,姑娘不見了,眼前只有洶湧澎湃的大河和攔在河對面的王郎追兵。

劉秀脫險後,到處尋找這位姑娘,可是問遍了村民,也沒人知道姑娘是誰。他正疑惑,猛抬頭看見十字路口有座小廟,廟門的扁額上寫著“孝感祠”三個大字。查看祠前碑文,知該祠是為周末安平縣會渦村郝氏女所立。走進祠去一看,見裡面有一尊塑像,仔細觀瞧,這尊塑像不僅容貌和那姑娘一模一樣,連衣服穿戴也不差分毫,頓時大悟,急忙大禮參拜,許願說:“神女助吾,劉秀甚感,日後若能稱帝,定重修廟宇,再塑金身。”

幾年後,劉秀得了天下,在洛陽做了東漢皇帝,不食前言,便封郝氏女為“聖姑”,並定於安平縣修一座孝感聖姑廟,以報救命之恩。

監修官問劉秀:“廟修多高多大?”劉秀不假思索的說:“修到我站在洛陽城能看到大廟的正門為止。”

洛陽離安平有上千里,那得修多高呀!所以不知耗費了多少財力人力,換了幾任監修官也沒修成。後來,換了個聰明的老臣監修,他想了個辦法,在安平縣修了座孝感聖姑廟,在洛陽修了道山門(正門)。修成後,劉秀站在皇宮抬頭往北遙望,果然看到了聖姑廟的山門,頓時龍顏大悅,獎賞了這位老臣。

這便是聖姑廟為什麼修得這么高而又沒有山門的緣故。

(一)、郝氏女孝感動天,百姓敬仰。

相傳聖姑姓郝名女君,是周朝末年"本郡節政通玄里"(古時安平)今會渦村人。其父名義,母張氏,世代務農,女君品行貞潔,性格善良。有一年,其父生背瘡久治不愈,她心急憂慮,就用姑娘聖潔之口,對著瘡口把膿血穢物吮吸出來為父治病。鄉親們怕她這樣作有害身體,她說:"願父病癒,以身代之".不久父病果然痊癒,鄉親們無不為之感動。女君到結婚年齡。父母勸其出嫁,她說:"無昆季備養,一旦適人,反貽其憂".意思是說她無兄無弟,一旦出嫁了,反會使他憂慮。從此,更盡心孝敬父母,終生未出嫁。父母死後,並"寢氈枕塊"為其守墓,按時祭祀,三年毫不懈怠。她的孝道感動了上蒼成了神仙,鄉親們敬仰她、紀念她,為其修建了祠廟,弘揚她的孝道精神。按當地習慣,她是未出嫁的姑娘敬稱為"聖姑".人們尊敬她,效仿她。後來又有二姑、三姑、眾姑的傳說,孝道蔚然成風。

(二)、王朗邯鄲稱王,劉秀入博陵時至西漢末年更始之亂,王莽篡奪了劉氏的政權。建立新朝,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百姓怨聲載道,農民紛紛起義。劉姓宗室後裔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支系)雖世代貴族,但當時他無宦官實職,被劉玄委派,代表朝廷來河北宣示旨意,要那裡的郡國遵守朝廷的詔命。趙國邯鄲有個賣卜人(算卦之人)叫王朗,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說他母親是成帝的歌女,懷孕生了他,他有資格繼承皇位,而且是天命當然的。於是在地方勢力的擁戴下,自封為王,定都邯鄲。派人通告各州郡,自趙以北,都望風回響。王朗知道劉秀到河北後恨之入骨,出高價懸賞劉秀的人頭,並派大批兵將追趕捉拿他l (三)、劉秀博陵遇難,聖姑相救一天,劉秀從廣陽過薊縣南逃至博陵郡(古安平)境內,走進一個村莊不知進退,往來徘徊,後來這個村就叫"徘徊".最後劉秀決定南逃。怎知這裡是河渠縱橫,洪水經常泛濫,一天,劉秀人馬正在一柳林休息,忽然王朗追兵趕到,劉秀等拚命逃跑,怎奈大河阻隔,河水滔滔,無橋無船無法過河。劉秀正逢絕路危急,突然前面不知何時閃出一位姑娘,她面目俊秀,衣著樸素可體,只見她飄身入林折了一支柳枝,投入急流的河水中,立即柳枝相連溝通兩岸形成浮橋,並笑盈盈的示意劉秀過河。劉秀帶領人馬腳踩著搖搖晃晃的柳枝橋過了河,回頭看河裡的柳枝不見了。滔滔的大河把追兵阻於對岸。再找姑娘蹤影全無。這就是柳枝橋渡劉秀的傳說。

劉秀等繼續南逃天色又晚,決定在一個村莊過夜。為防備王朗追兵夜襲,劉秀讓隨從夜裡巡邏查訪,後來這個村就叫"察羅".有一天劉秀等突遇追兵將他們追散。劉秀在田野逃跑眼看被捉,正遇一個農民趕著牛耕地,又是那個姑娘飄然出現,並示意劉秀躺在新犁的田溝里。農民隨後犁地翻土,把劉秀埋了個嚴嚴實實。劉秀正在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只覺得一隻螻蛄在他鼻孔處拱了一個洞直達地面。劉秀才沒有悶死。又躲過了追兵。這就是"螻蛄救駕"的傳說。近處這個村接下來就叫"牛具".劉秀被人追的丟盔卸甲狼狽不堪的經過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後來就叫做"卸甲莊".後改"卸家莊",現在叫"薛各莊".一天,劉秀實在跑不動了,就走進村邊一個樹林歇腳,忽然有人追進樹林,劉秀大驚,不料是他的隨從趕到,劉秀大喜。後來靠樹林這個村莊就叫作"護駕林",後叫"護林"現在叫"胡林".劉秀等經過短暫休息繼續往前趕,後來又有了"前程趕","後程趕"村,現在叫"程乾".時至初冬,天氣變冷,劉秀逃至一河沿,河水則結薄冰,為擺脫追兵,劉秀等冒險踏冰過了河。心想,河水再解凍把追兵阻在對岸多好。又見那位神奇的姑娘一揮手,大河立即冰消,河水又滾滾流動,把追兵阻於對岸。劉秀再一次擺脫了追兵。這就是"冰消水再流"的傳說。 一日,劉秀來到會沃村,人困馬乏,見一個姑娘在村口口井邊洗衣裳,面目很熟但一時想不起來。隨向前討水喝,那女子提了一罐井水遞給劉秀,甘甜的井水劉秀喝了個飽,直起腰抹了抹嘴對姑娘說道,這一小罐水怎夠我將士們喝。那姑娘只笑未答,說也怪,這一小罐水將士們喝了個夠也沒有喝完。人解渴了馬怎么辦,那姑娘好像明白,走向井邊雙手一揮把井扳倒,馬苑就能飲水了,這就是"扳倒井"的傳說。

劉秀正奇怪時追兵又到。劉秀求姑娘救他。只見姑娘把洗衣水往地上一潑,立即成了一條波濤凶涌的大河,追兵無法過河劉秀得救。這時,劉秀連想幾次姑娘救他,突然悟出道理,這是神仙助我。正要上前道謝問個明白,突然空中笙笛悅耳,那姑娘踏著歌聲飄然而去。劉秀帶著將士追趕,見前面有一個祠廟,裡邊的塑像正是此女,劉秀方知此女定不是凡人,隨下馬參拜,並表示他登上皇位後,一定為其修廟封賞。

(四)、劉秀復國,封聖姑、建聖姑廟

劉秀等三番幾次躲過追兵,召集身邊王霸等人商量轉危破敵之策,他們分析河北只有信都(今冀州)沒有從屬王朗。於是決定投奔信都,村里百姓們出來為劉秀送行道別,後來這個村就叫作"別駕村"."別村"現在叫"新民村".劉秀到了信都迅速招兵買馬,並與起義軍結合,勢力大增。於更始二年(公元二十四年)四月攻克邯鄲,滅了王朗。第二年劉秀乘勝奪取了洛陽,舉行了登基大典,稱為光武帝,建國號"漢",史稱東漢。劉秀平定天下以後,想起了在河北曾多次救助他的郝女君,即封為"孝感聖姑".在全國宣揚聖姑的孝道,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世代相傳。並傳旨在安平修建聖姑廟,要求廟的高度在京城(洛陽)能看的見。所以聖姑廟建在高台上。儘管聖姑廟建的高大,但是京城是不可能看的見的。怎么辦?聰明的建廟大臣,在京城建了一個聖姑廟的南天門(也稱山門)解決了這個問題。據《安平縣誌》記載,我們見到的聖姑廟是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一三零六年)在舊廟東側建造的。後經歷代增建才有了後來的規模。它以平原少見的高台建廟聞名於世。又以孝感聖姑的神話傳說吸引著安平及鄰縣的善男信女們前往朝聖。

(五)、聖姑廟香火旺盛,影響深遠。

聖姑廟的香火很盛,周邊各縣尤其是饒陽,眾多善男信女都來上廟燒香。平時三三五五香客不斷,初一十五就有人頭擁擠,遇到聖姑開光等特殊日子就人多為患,好像是四一年曾擠踩死過幾個人。聖姑廟的廟會主要有六月六、九月十六兩次,還有正月十六(傳說聖姑生日)也很熱鬧。廟會期間客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蒙,俄,朝,日等外國客商。特效交流廣泛,商業貿易繁榮,對安平縣絲網業的發展,都曾起過積極作用。聖姑廟過去是安平縣的標誌性建築。聖姑廟在宣揚孝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安平人的道德風尚,影響深遠。

遺址

聖姑廟遺址,位於河北安平縣,頂東西面19.4米,南北64米;底邊東西24米,南北69.2米。原台頂上建有廟宇,規模宏大,1945年遭火焚。1991年安平縣城建局在台頂上修建了圍牆、小廟、影背牆;鋪設了小路;種植了樹木;並安裝了大門。台頂上現有《重秀聖姑廟碑記》石碑一通。

聖姑廟始建年代已無證可查,傳說為漢光武帝下令所建,據康熙二十六年《安平縣誌.藝文志》載::“……至正間南平州師趙澄始擴建南址,國朝宏治間都侯張公再一新之……”。現考聖姑台為元代建築。原聖姑廟建築宏偉,碑刻頗多。。

90年代中期,為配合重修安平聖姑廟,考古人員在確定了聖姑的墓地所在——地址在閻會渦村——之後,想將墓碑找到。因為據說原來墓前有一石碑,但尋半天沒尋到。

這時很奇怪的一件事發生了,一個火球從天而降,落到了地面上消失不見。工作人員見狀很奇怪。於是用工具在火球落地處釘了下去。這一來,一下子就找到了石碑,果然是聖姑的墓碑。

與此同時,聖姑台西邊道路上一個老太太突然暈倒在地上,等人們剛圍過去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時。老太太已經醒轉,只見老太太的臉腫的厲害。老太太兩眼翻白,不停的說:“我是聖姑,為何戳我的臉啊,你們看,把我的臉都戳腫了。”過了一會,老太太復又暈倒。再醒來,則對剛才的事一無所知,臉上的腫也已消失不見。

重修

修葺一新聖姑廟 修葺一新聖姑廟

“安平縣省保文物聖姑廟復建落成典禮”在2011年18日舉行,聖姑廟重修完成。相傳,安平聖姑廟原為漢光武帝修建,是方圓百里最大的廟宇建築。1945年5月,該廟在抗日戰火中遭到毀壞。相傳聖姑,字女君,為周代末的安平縣會沃村人氏,以其智救漢光武帝劉秀和侍奉父母終生不嫁被傳頌為忠孝兩全的女聖人。據介紹,該寺廟建在河北安平,而其山門建在河南洛陽。廟宇大殿為“工”字形建築,其獨特的榫卯建築風格成為古建築史上一個奇觀,原圖現存於清華大學圖書館。該廟修復工程通過民間力量募集600多萬元人民幣,歷時一年半。修復後的聖姑廟,灰牆紅瓦、雕樑畫棟,莊嚴神聖,分一主殿二側殿一亭二樓,即孝感聖姑大殿、娘娘殿、財神殿、觀稼亭、鐘樓、鼓樓。三殿內又通過壁畫和詩詞再現了安平古八景和聖姑救駕、聖姑吸瘡救父等典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