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西班牙從16世紀上半葉起,國內的君主專制制度已形成,不久,又實行了對外殖民擴張與侵略的政策。1519年,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以查理五世之名繼承了德國、尼德蘭、義大利的一部分和美洲殖民地的一個大帝國。但西班牙國內的矛盾也隨之加劇,城市自治起義與宗教運動不斷地打擊著這個極其專橫的封建帝制。
整個16世紀,西班牙的文化是承受義大利影響的,也出現了許多地方畫派。至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王朝也與義大利各公國一樣,要求藝術家為宮廷服務。提倡古典藝術。與此同時,西班牙的宗教控制仍極嚴,藝術服務於教會的勢頭並未減弱。直至17世紀,西班牙的政治、經濟開始走向衰落。國內階級矛盾越演越烈,人民民主運動彼起此伏。蘇巴朗、里貝拉、委拉士開茲等畫家就誕生於這個時期。這一幅《聖塞拉庇昂》是蘇巴朗的僧侶生活題材的代表作。
弗蘭西斯柯·德·蘇巴朗(1598-1664)與委拉士開茲是同學。他們自小一起向巴契柯和老埃連拉學畫,並受義大利卡拉瓦喬的影響。但蘇巴朗甘於終身寂寞,過一種恬靜的生活。他一生未離開過祖國和家鄉。一個出生於農家的牧羊少年,由於天賦酷愛繪畫,才走上了畫家的道路。蘇巴朗的繪畫大致離不開聖徒、殉道者或修道院的生活,形象都充滿著宗教氣息。只是他善於嚴格的寫實,所作的油畫在民眾中反響強烈,受到人民的歡迎。《聖塞拉庇昂》描繪了一個基督徒殉道的悲劇形象。 聖塞拉庇昂原名"彼得·塞拉庇昂",是一位年輕的英國僧侶。為去北非傳道,要與那兒的摩爾人打交道(摩爾人是非洲西北部柏柏爾人的後裔,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摩爾人常常以酷刑迫害基督徒。塞拉庇昂聞訊那裡有大批基督徒被囚,受到非人的待遇。一次,他甘作人質,向摩爾人保證,以贖金贖出被囚的兄弟。當他等待修道院贖金時,試圖向摩爾人傳播基督教義,因而本人也遭囚禁並被殺害。此事發生於1240年。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說他被吊起來剖了肚子,內臟被挑出腹外,活活痛死。這使畫家為之震動。
這幅畫是應塞維亞修道院的委託而繪的。原來用途是掛放在該修道院內的一間殯儀堂上。修道院請他畫一幅耶穌受難像,他想起了中世紀這一事例,改畫成這個基督徒殉道的痛苦形象,但沒有按事實去表現,而是把塞拉庇昂作為殉教的象徵,描繪成被雙手吊起,在臨死前的精神面貌。全畫採用卡拉瓦喬的"黑暗法",即光線直射在殉教者的白色透亮的僧衣上。那件寬大的僧服褶襉,使畫面更添一種沉重的氣氛。殉教者無力地將頭垂向右肩。一雙被縛手腕畫得很仔細,因繩子勒得很緊,十指已經出現紫紺,它們無力地收縮著。畫家不作死亡的痛苦的刻畫,而以垂危者的無聲抵抗的表現,披露了畫家內心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蘇巴朗的油畫技巧雖好,但題材比較狹窄。
除了《聖阿塔》(約1630年作)、《聖波拉文求在祈禱》(1629年作)、《聖彼得·諾拉斯柯夢見耶路撒冷》(1629年作)、《跪著的聖弗朗西斯》(1639年作)等殉道者形象之外,還有一由《頌讚阿克納的多馬》(1631年作)的多人物場面的祭壇畫。綜觀他一生的畫作,只有這一幅《聖塞拉庇昂》是最富有他的藝術性格特色的。